奇书网

奇书网>一念之间改变你的人生 > V 深入反躬自问(第1页)

V 深入反躬自问(第1页)

V 深入反躬自问

事实永远比我们编的故事仁慈些。

本章揭示更多“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的运用方法,并提供一个全新的视野,让你的反躬自问更深入,也更清晰。我的目的,在于帮你在展开广阔的心灵航行之际,明白那里没什么好怕的。无论遨游到何处,反躬自问都会确保你安全无虞。

“转念作业”永远会把我们带回真正的自己。当一个信念经过仔细审查,获得充分了解之后,下一个信念便会自动浮现。你化解了一个,接着再化解一个,再下一个,然后你会诧异,自己居然在“盼望”下一个信念出现。化解至某个阶段之后,你发现你和每个想法、感受、人物和情境都成了朋友,而你只不过在跟老朋友会晤而已。到后来,你甚至会期望出现一些“问题”。然而,直至最终,你可能连续多年下来,竟然连一个问题都遍寻不得了。

第1句反问:那是真的吗?

面对“反问”,有时候,练习者会立即明白自己写的答复并不真实。因此,如果你对这个第一句的反问,非常明快地响应“不”,此时,建议你直接跳到第三句反问。若是不然,我们就有必要在第一句反问上,作进一步的审查。

事实是什么?

响应第一句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这情境里的事实是什么?”

让我们来审查这个说法:“保罗不该看很多电视。”事实是什么呢?根据你的经验,他真的看了很多电视吗?是的,“事实”是:保罗几乎每天看6到10小时的电视。但我们何从判定保罗“该或不该”看这么多电视呢?他分明就是这样,那是事实,也是真相。小狗汪汪叫,小猫喵喵叫,而保罗则是看电视,那的确是他在干的事,或许他不会永远这样,但至少目前是如此。你认为“保罗不该看这么多电视”,这想法不过是你内心“在跟事实争辩”而已,那不会带给你任何好处,也改变不了保罗,它只会使你备感压力。一旦你接受他看这么多电视的事实,谁知道你的人生会有怎样的大逆转呢?

对我而言,事实就是真相,而真相就是出现在你面前的一切,或是所有真正发生的事情。不管你喜不喜欢,现在正在下雨。“不该下雨”,只是一个想法而已。事实上,根本就没有“应该”或“不应该”这类事情,那是我们硬套在事实上面的一些想法。心灵就像木匠的水平测量仪,当我们认为“它不该下雨”,气泡会跑到一端去,我们便知道心灵陷入它的想法里了;而当我们说“天在下雨”,气泡会跑到中间,我们明白它正处在平稳状态,表示心灵接受了事实真相。由此观之,心灵回到中心点时,必会有效地、明确地、正常地发生正面的变化,我们无须知道变化是“如何”形成的,但它必然会来临的。

那是谁的事?

当你思索自己写下的某个想法时,你是在管谁的事呢?当你认为有待改变的,必定是某个人或某事物,而不是你时,你的心早已离开自己的事了。如此一来,你当然会感到分裂、孤单、焦虑。此时,请反问你自己:“我该看多少电视是谁的事呢?保罗该看多少电视是谁的事呢?从长远来看,我真的知道怎样做对保罗最好吗?”

第2句反问:你能肯定那是真的吗?

针对第一句反问,如果你回答“是”,请再追问下去:“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在很多案例里,多半的答案看起来“好像”是真的—当然如此,因为那些概念全都奠基在你这一生从未审查过的“似是而非之证据”上。

1986年,我领悟事实真相之后,每每注意到,不论是人们的寻常交谈,还是传播媒体,抑或是无数的书籍,它们经常有诸如此类的说法:“世界缺乏谅解”“太多暴力了”“人们应该更彼此相爱”。这些都是我过去深信不疑的“故事”,它们似乎充满着感性、仁慈和关怀,但每当我听到这些话,我发现,愈是坚信它们,只会愈加深我的焦虑,甚至失去内心的平安。

例如,当我听到“人们应该更有爱心”的说法时,内心便会产生一个疑问:“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我心里真的能百分之百肯定人们应该更有爱心吗?即使全世界的人都这样说,但那是真的吗?”令我惊讶的是,当我往内聆听自己的心声,才看到那就是世界的真相—不多也不少。“事实真相”完全不在乎“应该是什么”,只在乎“它是什么”,也就是它在此时此刻所呈现的面貌。毫无疑问,真相不仅凌驾于一切故事之上,真相也“先于”每个故事而存在,遗憾的是,所有的“故事”,在未经审查之前,都有遮掩真相的重大嫌疑。

如今,我终于能质问任何可能引起自己不快的缘故,“我能肯定那是真的吗?”每次坦然地回应“不”的答案时,就像这句反问一样,都是一种全新的体验,一次次,我稳稳扎根在那个答案里—单独、宁静、自由。

“不”,怎可能是正确答案呢?我所认识的人及所有的书都说答案应该是“是”。然而,我慢慢看出事实就是事实,它不听任何人使唤。不论我赞成与否,在内心出现这个“不”的同时,我看到世界永远是“该怎样就怎样”。于是,我学会全心全意拥抱事实真相,而且无条件地爱这个世界。

让我们斟酌一下这个说法:“我觉得心痛,因为保罗对我生气。”你可能会回答:“是的,那是真的,保罗确实对我生气。他不但脸红脖子粗,还对我大吼。”证据确凿。但是,请再往内心走,你真的知道保罗气的是你吗?你真的知道别人的内心发生了什么事吗?你从这个人面部表情或身体语言就能知道他真正的想法或感受吗?例如,你是否曾经在害怕或生气时,觉察到你自己正带着既无助又恐惧的情绪,谴责你最亲的人?即使对方告诉你实情,你真的能体会他当时的感受吗?你能确定他对自己的想法和情绪都了如指掌吗?你是否曾经搞不清楚自己在气什么,还装模作样地生气,或故意扭曲你所气的事情呢?你能肯定保罗真的有意对你发脾气吗?

进一步说,你能肯定你的伤心只是保罗生气的缘故吗?你的伤心真的是因保罗生气而引起的吗?有没有一种可能,你以另一种心态面对保罗的大发雷霆,而自己完全不“随之起舞”呢?如果你只是聆听,既冷静又有爱心地聆听他说的一切,结果将会如何呢?那是我反躬自问后的亲身经验。

假设你说:“保罗应该戒烟。”毫无疑问,他理应戒烟!每个人都知道吸烟会减少肺活量,造成肺癌和心脏病。现在,让我们进入内心深处问自己,你确实知道“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你敢确定他若戒烟就会活得更好或活得更长久吗?或许他明天被车撞了。从长远来看,你确实知道保罗戒烟对他或对你是最好的吗?(我并非说它不是最好的)你能确定在保罗这一生里,怎么做对他最好吗?你能百分之百肯定“保罗应该戒烟”是真的吗?

如果你的回答仍是“是”,很好,表示事情理应如此。倘若你认为对方的一切所作所为果真如你所写的那样,而且如果你能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那么你可以继续往下做第三句反问。但万一你感到似乎被“卡住”了,不妨练习下列几种方法。

当你相信“那是真的”。

有时候,第一句和第二句反问都回答“是”,可能让你感到不太舒服,使你的反躬自问停滞不前。你很想挖深一点儿,但你写的答案或那些折磨你的想法却好似一个无可反驳的事实。这里有些方法能诱使你的念头松动,进而激**出新的答复,让你更深入反躬自问,释放积存已久的心理压力。

那表示_________

最有力的脑力激**法,就是在你原先答复的后面加上:“那表示你的痛苦可能是你对那事件的诠释造成的,而不是来自你所写的那个想法。”这附加短句会引出你对事实的诠释,为了“反躬自问”,你对这短句的回答显示出,“你认为你的原有答复是什么意思”。

让我们来谈你所写的“我对我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那是真的吗?是的,那是真的。你“的确”生气了,而且,在你小时候,他“的确”多次打你。请试着在这句说法的后面补上你的诠释:“我对我的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那表示_________。”或许你会补上:“那表示,他不爱我。”

你知道自己的诠释之后,便能针对它反躬自问。请写下这个新的答复,并用“4句问话”和“反向思考”来审查它,到最后,你可能明白:自己对事实的诠释才是造成心理压力的真正原因。

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

自我激**的另一种方法,就是念出原先的答复,然后反问自己:从你的观点来看,如果你事事如愿,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假设你原先写“保罗应该告诉我他爱我”,而你对于“你认为你会从中得到什么”的答复若是“如果保罗告诉我他爱我,我会感到更安全”,那么,请写下这个新的说法,继续针对它来反躬自问。

最糟的结果是什么?

当你的答复牵涉到自己最不想发生的事时,请一边念,一边想象万一它真的发生了,最糟的结果是什么。循着你最害怕的情形一直想下去,把它们全写在纸上,彻底一点儿,让你的想象力发挥到最大极限。

例如,你在作业单上的答复可能是:“我心碎了,因为我太太离开了我。”现在反问自己:“最糟的结果是什么?”把你认为即将发生的可怕事态当成你目前处境的结果,然后列出一张清单。每当任何恐怖情景由内心浮现时,便想象接下去会发生什么,然后会再发生什么事,然后再接下去呢?把自己当成一个受到惊吓的小孩,彻底一点儿,无须任何保留。

写完之后,从你清单的最上方开始,把每一条“最糟的情况”都用4句问话反问,接着反向思考,去反躬自问你所写的每一个答复。

“应该”是什么呢?

第4个有效的脑力激**法,就是从你原有的答复里找出“应该”或“不应该”的字眼。如果你的怒气是从“事实应该有所不同”的信念发出的,那么,你或许能把“我对我父亲很生气,因为他打我”重新改写成“我父亲不应该打我”,这个说法或许更易于审查。因为它的最初形式“我父亲打我”,我们全都知道(或是自以为知道)是真的。“那是真的吗?千真万确。”我们把一生都投注在那个节骨眼儿,一旦重写成“父亲不应该打我”,我们便不敢轻易认定它,而愿意试着敞开心扉,探索另一个更深的真相。

你的证据在哪里?

有时候,你根本不曾仔细瞧瞧你所谓的“证据”,却认定自己写的答复是真的,而且百分之百肯定那是真的。如果你真想知道事实真相,不妨公开你所有的证据,并用反躬自问来测试它的真实性。以下举出一个实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