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于是白居易开始想办法。一番打听之后,听说如果通过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的考试,一般就会直接被录用,顿时大为心动,潜心准备考试。
唐宪宗元和元年(806),白居易辞了校书郎的工作,再次参加官员选拔考试,又是一举中第,真乃考神。同科及第的还有他的挚友元稹,排第一名。让人叹服的是,白居易在准备公务员考试的期间,竟然还整理出了一套考试策略宝典,名为《策论》。随着他轻松考过之后,《策论》声名大噪,考生们之间人手一本细细研究。这事还传到了新登基的皇帝耳朵里,于是他对白居易有了深刻印象。时年二十八岁的唐宪宗李纯,年轻有抱负,他渴望实现唐室中兴,故而希望培养一批忠于自己的年轻官员。
他,看中了白居易。
这次安排给白居易的官职,是周至县的县尉,正合白居易心意。县尉这种小官,杜甫、王昌龄看不上,白居易却没有拒绝的底气。恰如他的名字——君子居易以俟命(出自《中庸》)。
奋发图强而又乐天知命的白居易,知道自己没有背景也没有任性的资本,只有扎扎实实做好本职工作,一步一个脚印前进,仅这一点就比太多恃才自傲、清高孤僻的才子要接地气、真实。
就在当县尉期间,白居易写出了名留千古的《长恨歌》,火到长安的老弱妇孺皆传诵,一跃成为诗坛巨星。
唐宪宗刚登基比较忙,看到《长恨歌》又想起了白居易,于是立刻将他调入朝中,让白居易从一个郊区县尉一下成为翰林学士,专门负责为皇帝起草诏书,担任机要秘书,可见对他的赏识与重用。
对于皇帝的赏识,白居易非常感恩,报以十二分的热情对待工作,做事有条不紊、兢兢业业,皇帝看在眼里很是满意。第二年,皇帝升白居易左拾遗,让他时常陪伴在左右谈论国事政策。又过了两年,白居易再次升官为京兆府户部参军,可谓春风得意马蹄疾。白居易终于告别了为生计发愁的艰苦岁月。
不过他还是买不起长安的房,白居易在长安住了十七年左右,前后搬家五次,直到五十岁做了忠州刺史,才终于凑够钱在长安买了房,可见京城的房价从古到今都是那么吓人。
第二阶段:踌躇满志后的心灰意冷
生活得到了改善,又得到皇帝的赏识,此时的白居易浑身充满干劲,真心想为国家、为皇帝贡献一份力量。于是他铆足了力气针砭时弊,直言进谏,把晚唐两大政治势力——宦官集团和地方藩镇节度使都得罪个遍,就是铁了心要为民请命。反映民生艰苦,朝廷弊病的讽喻诗,基本都出自这个阶段。
比如《卖炭翁》,指责朝廷宫市鱼肉百姓;比如《观刈麦》,哀叹民生艰难、贫富悬殊;比如《阴山道》,讽刺贪官污吏横行霸道。难道白居易不知道这样做会让自己成为众矢之的、孤立无援吗?他当然一清二楚,只是他要回报唐宪宗的知遇之恩,以一片拳拳赤子心指出种种弊端,希望可以得到皇帝的重视,让这个国家拔除隐藏的病根。
此时,白居易完全做到了《孟子》说的“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
他以为真心可以换来真心,然而,却只换来了疏远与冷漠。
《新唐书》《旧唐书》里都提到了,唐宪宗这一时期开始烦白居易了,每次白居易发言都是这里不对那里不好,合着自己执政就很无能呗!唐宪宗对身边人表示,白居易不识好歹,朕好心提拔,他却总是在群臣面前给朕难堪,朕堂堂一个皇帝不要面子的吗?朕管理的天下,就有那么不堪吗?
“没错,就是那么不堪。”白居易直言。
踌躇满志的白居易还没意识到皇帝对他心态的变化,危机已悄然来临。
他想当只萤火虫,以自身微光照亮日渐腐朽黑暗的王朝,殊不知庙堂之上朽木为官,魑魅魍魉、蛇鼠一窝。在一个早已习惯了阴暗的环境里,这只萤火虫虽然小,却很刺眼,招人讨厌,还叨扰了活在梦里的人。
元和六年(811),白居易的母亲坠井身亡,这件事引发了朝野议论。许多平时对白居易有私怨的人借机诬陷,说正常人怎么可能坠井身亡,白居易的嫌疑很大。
这事还扯到了白居易的初恋,一个叫湘灵的女子。湘灵比白居易小四岁,是白居易的邻居,两人从小青梅竹马,相恋许多年,一方面因为白居易年轻时穷困,一心考取功名,不敢结婚;另一方面因为白母不喜欢湘灵,以死相逼,坚决不让白居易娶她为妻。所以白居易迟迟给不了她名分,最终湘灵不得不远嫁他方,远离是非。
白居易为了这段初恋,一直到三十七岁都没结婚,估计也对人埋怨过母亲太狠心,不过他生性孝顺,怎么可能为此做出弑母的事!面对他人的诬陷,白居易心力交瘁,他怎么忍心告诉世人,母亲有精神病,常常失心疯发作,行为难测。好在有邻居出面做证,说明了白居易母亲的病情,这才让一场风波平息。
可这件事还是埋下了伏笔。
白居易在家丁忧三年后,刚一回到朝廷就听到了宰相武元衡被刺杀的消息。
元和十年(815)六月初,武元衡清早上朝路上遭人刺杀,被刺客割走头颅扬长而去;同一时间,武元衡的得力助手御史中丞裴度也遭暗杀,身受重伤。
武元衡是个铁血宰相,和白居易一样都是唐宪宗一手提拔重用的能臣,食君之禄,为君分忧,知道皇帝最担忧的是藩镇问题,对于削藩态度强硬、手段坚决,这才引发了刺杀案。
其实朝野之人都心知肚明,刺杀武元衡的幕后指使是嚣张跋扈的平卢节度使李师道,可是他们都怕了,甚至不敢提李师道的名字。
于是朝堂之上,出现了吊诡的情景:面对皇帝的悲痛震怒,满朝文武噤若寒蝉,个个顾左右而言他,无人仗义执言。
这个时候,白居易站出来了。
“为什么大家明明清楚幕后指使是谁,却无人敢说?”
“希望朝廷立即抓捕凶手,挖出幕后主谋,绝不姑息!”
于公于私,白居易对武元衡都十分欣赏敬重,两人常有诗作唱和,又都是铁杆保皇党,自然要站出来为其发声。
诡异的事情又发生了,白居易忽然遭到了众大臣群起而攻之,仿佛白居易才是那个幕后真凶。
他们从各个角度攻击白居易,有的说他逾越职责越俎代庖,有的说他激化形势、用心不良。更有阴毒的小人特意找出白居易丁忧守丧期间写的诗文,指出他母亲因赏花坠井而亡,白居易却写了《看花》《新井》这两首诗,何其不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