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牧二十三岁作出千古名篇《阿房宫赋》,技惊四座,流传甚广,读书人看了都说好,就连当时的太学博士吴武陵都成了他的粉丝。吴博士甚至主动找到时任主考官的礼部侍郎崔郾,强烈推荐杜牧,说这样的人不当状元多可惜!
不过崔郾表示,前四名的名额都已经被更有背景的人预定了,我得罪不起,就给个第五名吧。
后来放榜出来,杜牧果然是第五名。
杜牧一辈子,得益于出身,没吃过什么苦,性格比较直,爱憎分明,有话直说,再加上生性洒脱风流,其实不太适合官场。所以他虽然自负有王佐之才,可是抱负一直得不到施展。
大和七年(833),杜牧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的幕府做掌书记(相当于办公室主任),处理一些文书,工作轻松,有许多空闲时间在扬州潇洒。
其实杜牧在扬州待的时间满打满算也就两年,不过他太喜欢扬州,写下不少诗篇,所以后人总把扬州和杜牧捆绑在一块儿。
此处选择两首有代表性的诗,看后你就能明白他当时过着怎么样的神仙日子了。
青山隐隐水迢迢,秋尽江南草未凋。
二十四桥明月夜,玉人何处教吹箫。
——《寄扬州韩绰判官》
落魄江南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遣怀》
扬州最出名的地方就是秦淮河两岸的娱乐场所。
杜牧也没少逛,他的上司牛僧孺心里清楚,不过也任由他放飞自我,只是让士兵暗中保护,防止他喝高了遇到歹徒。
后来杜牧要回长安,临别时牛僧孺劝他回京城以后收敛一点,不要总是放浪形骸。杜牧听了不太高兴,说我哪里浪了?
于是牛僧孺拿出一个箱子,里面满满的都是士兵暗中保护杜牧之后,写给牛僧孺的工作日志——平安帖。杜牧看了很不好意思,也很感动,流下了眼泪,觉得牛僧孺真够意思,表示以后会好好做事,少去玩乐。
然而江山易改,本性难移,天性风流的杜牧到哪里,总会有风流韵事发生。
就在离开扬州回京城之前,杜牧途经湖州,遇到一个惊为天人的少女,被迷得神魂颠倒。他当即找到女孩的母亲,说自己想要娶她女儿,不过自己要回长安,而且这个姑娘才十来岁,希望可以等他十年。后来杜牧在朝廷中官做得还可以,希望可以调到湖州去做刺史,可是朝廷迟迟不许。直到十四年后,杜牧已经四十七岁了,终于如愿以偿被派到湖州,等他兴冲冲地找到当初那家人,发现姑娘早就已经结婚生子了,不禁叹息自己还是来晚了。毕竟人家姑娘,不可能为了一个风流才子的诺言一直等下去吧。
为此杜牧写了一首诗祭奠这段遗憾的感情:
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
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阴子满枝。
——《叹花》
你可能会觉得杜牧就是一个只知风花雪月的情圣浪子,其实他在政治、军事上很有才干。
杜牧与牛僧孺私交匪浅,可在政治上更认同李德裕的主张和方向。
他既非牛党,也非李党,只是希望为朝廷做事,解决晚唐的一些积弊,比如藩镇问题,也提出过军事策略,得到宰相李德裕的认可与采用。史载,李德裕平泽潞之叛,用的就是杜牧的策略。
李德裕对杜牧的才干是高度认可的,但对于他的为人却很不喜欢。
因为李德裕本身不喜好饮酒作乐,对声色犬马很是厌恶,对于杜牧风流不羁的个性很是看不惯,再加上杜牧和牛党老大感情很好,免不了猜疑他。
所以杜牧这一生最大的烦闷与压抑,就是在朋党之争中左右难做人,最终落得一身才华无用武之地。
后来杜牧被贬到黄州做刺史,到任三年就把黄州治理得井井有条,上下心悦诚服,深受百姓爱戴。可以看出他确实有政治才干,只是一直以来都得不到位于权力中心者的信任,大多数时候不是在幕府,就是做一些闲职,无法实现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实在可惜。也许,政治上的郁郁不得志,才是杜牧纵情风花雪月的主要原因。
大中五年(851)秋,杜牧已经四十八岁了,在湖州做了一年刺史,完成了多年的心愿,他似乎一下子苍老了许多。这一年,他最亲爱的弟弟杜(左岂右页)病逝,灵柩停在扬州,他要将弟弟的灵柩接回家乡安葬。杜牧离开湖州,经过扬州,泊秦淮河时看到两岸的秦楼楚馆繁华依旧,歌舞升平,不禁有种前尘如梦的恍惚。
想到自己曾经的荒唐岁月,恍如隔世。
他知道自己这一生已足够幸运,出身、颜值、才华、资源……除了在仕途上没能发挥最大的能力,其他一切他都拥有了。
停在秦淮河边,看着一度辉煌的大唐王朝,如今沉浸在一种颓靡放纵的自我麻醉中,他仿佛已经预感到,积弊已久的唐王朝,已非一两个能臣可以拯救。以他的眼光,其实在年轻的时候,就早已洞察到这个朝代的结局。他总想做点什么去改变,比如一直向朝廷反映藩镇割据的危害,他担忧国家最终会因为藩镇问题陷入毁灭。可是他能做的一切,都是那么无力。
大中六年(852)冬,杜牧为自己写下墓志铭,却一字未提自己最为留恋的扬州。不久,他病重离世,享年四十九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