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蜈蚣博弈:不做炒房、炒股的接盘侠
买还是卖:这真的是一个问题
从20世纪90年代中国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来,以往的福利房变成了商品房,中国的房地产开启了持续20多年的大牛市。至少从一、二线城市来看,房价的上涨总体还没有彻底结束的迹象。
与房地产市场相对应的股市则显得跌宕起伏。从1990—2019年的30年,上证指数经历了多达9轮的牛熊转换。牛市中的最大涨幅是1391。82%,熊市中的最大跌幅是79。10%。其中上证指数涨幅超过100%的有8次,跌幅超过50%的有5次(见表3。1)。
面对热闹纷繁的房地产市场和跌宕起伏的中国股市,大家一定会经常问自己一个问题:买还是卖?这真的是个问题。
表3。1 上证指数变动表(1990—2019)
续表
注:最高或最低点是时间跨度的首尾两个日期的当天盘中上证指数。
消费和投资
我们花钱买一样东西,无非出于两种目的,一种是消费,一种是投资(或投机)。两者的区别在于花钱的目的不同。简单地说,如果花钱是为了钱以外的目的,那就是消费,如看电影、旅游等;如果花钱的目的是赚更多的钱,那就是投资(或投机),如购买股票、炒期货等。
在我看来,年轻人上大学一般是投资,老年人上大学一般是消费。你也可以问一下自己,你花时间学习博弈论,是投资还是消费?
有人问一个被深套的股民,炒股这么多年,赚钱了吗?对方的回答是:“我炒股为啥非要赚钱?你和朋友打麻将是为了赚钱吗?和炒股给我带来的刺激与快乐相比,这些年的亏损真的算不了什么。”这就是一个被套股民的自我修养。
如果你花钱是为了赚更多的钱,那么花钱的行为不是投资就是投机。投资和投机的差别在于,投资是通过购买物创造新价值来获得收益,投机则是通过赚取差价来获得收益。你购买机器设备,如果是为了用它生产产品赚钱是投资,如果是为了机器设备涨价后卖出赚差价的则是投机;以赚取房租为目的的买房行为是投资,以赚取房价差为目的的是投机;买股票指望通过每年分红来赚钱的是投资,以赚取买入卖出的差价为目的的是投机。
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Graham)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提到:投资者和投机者之间最现实的区别,在于他们对待股市的态度。投机者的主要兴趣在于预测市场波动,并从中获利;投资者的主要兴趣在于按合适的价格购买并持有合适的证券。
博傻理论(greaterfooltheory)
所有投机行为的关键就是判断价格的变化趋势。你选择做多,是相信还有人愿意用更高的价格买;你选择做空,是相信还有人愿意用更低的价格卖。这就是博傻理论所要揭示的道理。
博傻理论是指在资本市场(如股票、期货市场)中,人们之所以愿意花高价购买某样东西,而完全不关心该东西的真实价值,是因为他们相信会有一个更大的“笨蛋”愿意花更高的价格买这样东西。博傻理论告诉我们的道理是:傻不可怕,只要不是最傻的。只要自己不是那个最大的“笨蛋”,那么自己就一定是赢家,只是赢多赢少的问题。
美国华尔街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则故事。两位交易员在买卖一罐沙丁鱼罐头,每次交易,一方都以更高的价钱从对方手中买走这罐沙丁鱼,不断交易下来,双方都从交易中赚了很多钱。突然有一天,其中一位交易员决定打开罐头看看,了解一下为什么一罐沙丁鱼要卖这么贵,结果他发现里面的鱼竟然是臭的,根本一文不值。他以此指责对方骗了自己。对方的回答是这罐头只是用来交易的,可不是用来吃的!
如果沙丁鱼罐头只是用来交易,那么影响罐头的因素就会有很多,正如各种各样的突发事件都会导致股市的剧烈波动。每个投机者都希望能够凭借自己的敏锐直觉,去捕捉市场价格波动中的机会,实现“低买高卖”的盈利目标。
然而,没有人能够完全预测市场价格的变化,《股票大作手回忆录》中的主人公杰西·利弗莫尔(JesseLivermore,1877—1940)虽然准确预测到了1929年的大熊市,并在那场大熊市中赚了足足1亿美元,但在随后的几年中,很快就把钱亏得所剩无几。这有点像2019年上半年的中国股市,一开始的上涨让很多人赚了钱,4月8日后一个多月的下跌让众多散户不但盈利全无,反而扩大了亏损。
牛顿炒股:我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如果说你没听说过杰西·利弗莫尔这位美国华尔街的传奇人物,那么你肯定知道牛顿这位伟大的科学家吧?牛顿绝对拥有一个超级聪明的大脑。你肯定会觉得拥有这么聪明的大脑,去炒股总能赚钱吧?
1720年年初,牛顿用自己的7000英镑全部买入南海公司的股票,没过多久南海公司的股价就翻了一番,牛顿止盈出局,清仓了自己的股票,赚到了7000英镑。
让牛顿意外的是,在他清仓之后,南海股票依然暴涨,很快就又涨了一倍多。按理说,在这种情况下,牛顿会坚持自己的理性,避免追高。然而牛顿没能抵制住这种**,又重新买回了南海公司的股票,而且是在接近最高点的价位买入,成为博傻游戏中那个最傻的人。最后的结果是牛顿不仅把之前赚到的钱全赔了进去,而且赔掉了自己20000英镑的本金,并由此留下了一句名言:“我能计算出天体运行的轨迹,却无法预测人类的疯狂。”
牛顿的经历揭示了生活中的一个道理:一场饭局,如果你去晚了,就不要坐下来吃了,除非已经有人买过单了。否则,你很容易成为那个最后买单的人。
如果你一定要问我,怎么判断是否去晚了,我想最简单的办法是看看饭局的参与者是否已经酒足饭饱,桌子上还有多少剩菜。如果你看不出来,就问问大家是何时开吃的。
要想避免让自己成为最后的买单人,有两句话值得大家牢记。第一句是“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第二句是“世上没有免费的午餐”。
LTCM的悲剧
美国长期资本管理公司(LoalMaCM)创立于1994年,罗伯特·erton)和迈伦·S。斯科尔斯(MyronS。Scholes)是这个公司的联合创始人,他们因期权定价公式荣获1997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在1994—1997年,该公司业绩辉煌。成立之初,资产净值为12。5亿美元,到1997年年末,上升为48亿美元,净增长2。84倍。但从1998年5月开始的短短150天资产净值下降了90%,出现43亿美元巨额亏损,并最终在2000年破产清算。
从物理学家转行到金融行业的伊曼纽尔·德曼(EmanuelDerman)说过一句值得大家铭记的话:“当你研究物理学的时候,你的对手是上帝;当你研究金融的时候,你的对手是上帝制造的人类。”
蜈蚣博弈:卖出的人获利,买进的人被套牢
当你研究自然规律的时候需要物理学,而当你研究人类行为的时候就需要博弈论了。考虑到股票价格变化的影响因素实在太复杂,我们不妨先思考一个简单的博弈模型:蜈蚣博弈。
蜈蚣博弈(tipedegame)是由罗森塞尔(Rosenthal)在1981年提出的。在蜈蚣博弈中,博弈双方轮流进行策略(行动)选择,而可供选择的策略只有两种:合作或不合作。只要双方坚持选择合作,从长远来看,双方得到的利益都会不断增加,从而创造一种双赢的局面,但是在一方选择合作,而另一方接着选择不合作的时候,选择不合作的一方会获得一个更高的收益。
图3。1描述了A、B两人参与整个博弈的过程。如果双方总是采取合作的策略,那么双方的总收益从一开始的1和1会逐步增加到100和100,是原先的100倍。整个图形很像一只长满腿的蜈蚣,因此,人们形象地称之为“蜈蚣博弈”。
图3。1 蜈蚣博弈
蜈蚣博弈在现实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比如在一轮牛市中,股票的价格不断上涨,只要这个游戏不断玩下去,大家的收益总会不断增加,直到游戏结束为止。提前卖出的人获利,最后买进的人被套牢。又如夫妻之间,双方在一起的时间越长,合作的总收益会不断增加,如果一方另有新欢提出离婚,导致合作关系结束,那么另一方的收益就会下降。所以,有人总结说恋爱和婚姻就像两个人在拉皮筋,受伤的永远是不愿意放手的那个。再如,几个人合伙创业,企业越做越大,总的收益不断增加,这个时候突然有合伙人离开企业另谋高就,从而影响了企业发展,那么留下来的成员的利益就会遭受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