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中微子偶尔会与电子相互作用。而且,我们知道上夸克变成下夸克时会激发出中微子,所以中微子一定与某个场发生相互作用。这里说的是一个很弱的场,我们称之为“弱场”。没有开玩笑。
上夸克带+23个电荷,当它变成带-13个电荷的下夸克时,会损失+1个电荷。我们总是认为电荷留在原地不动,但弱场可能违背了这一假设。
弱场可以以带正电荷的虚“弱粒子”的形式带走夸克中的正电荷。然而,虚粒子不会长久存在,它很快就会衰变,并且把能量转移到正电子和中微子场中,从而使电荷数与轻子数守恒。我们可以这样解释上夸克变成下夸克:
从下往上读,先从上夸克开始。上夸克与弱场耦合,产生了带正电的弱粒子(W+),而自身变成了下夸克。
带正电的弱粒子随即衰变,产生了一个普通的中微子(用字母ν表示)和一个正电子(如图,电子e上有一个短横),使电荷守恒。相反的过程也会发生,只是W+粒子变成W-粒子。
你可能正在给弱场粒子想一个很酷的名字,与光子和胶子相对,但恐怕到这个时候所有科学家都觉得有些无聊了,他们很悲剧性地称之为“W粒子”:带正电的叫W+,带负电的叫W-。
粒子需要一种属性才能与弱场耦合,并激发出W粒子,这种属性叫“弱同位旋”,它有两种,+12和-12。夸克、轻子和中微子都有弱同位旋,但它们的耦合常数很低,我们极少看到这种影响。
但是,以埃尔温·薛定谔的猫的幽灵之名,中微子相碰时会发生什么?它们都有弱同位旋,这意味着它们之间能产生虚粒子。这不可能通过W+和W-的相互作用产生,因为中微子不带电。一定还存在第三个不带电的弱粒子,谢尔顿·格拉肖把它命名为“Z粒子”,我猜“Z”代表零(zero)电荷。
1973年和1983年,Z粒子和W粒子在瑞士的加尔加梅勒探测器上被发现。[加尔加梅勒(Gargamelle)这个名字来自弗朗索瓦·拉伯雷(Fran?oisRabelais)的小说《巨人传》(TheLifeantuaandofPantagruel)中的巨人,而不是《蓝精灵》(TheSmurfs)中无能的坏蛋格格巫(Gargamel)。]
Z粒子和W粒子的发现证实了中微子的行为和弱场的存在,再一次证明了诺特的对称性定理是正确的。现在你可能已经知道了,量子力学就像来自地狱的魔方,一旦拼好一面,就立刻搅乱其他几面。
完全无用的想法
量子场论涉及两种物体:物质粒子(夸克、电子、中微子)和相互作用的场粒子(光子、胶子、W粒子和Z粒子)。
物质粒子统称为“费米子”,拥有空间等属性;传递力的粒子统称为“玻色子”,能够相互重叠。
你的身体由费米子(电子和夸克)构成,因此你占据一定的体积。而一束光由玻色子(更确切地说是光子)构成,这就是手电筒的光能相互穿过,而不像激光剑那样相互碰撞的原因。在这方面,玻色子令人失望。
当粒子与弱场相互作用时,电荷会发生变化,所以很明显,弱场和电磁场是耦合的。早期关于弱场的量子场论叫“量子味动力学”(QFD),但由于弱场和电磁场能相互交流,因此关于光子和弱场相互交流的完整理论叫“电弱理论”,它为史蒂文·温伯格、阿卜杜勒·萨拉姆和谢尔顿·格拉肖赢得了诺贝尔奖。私下里我把这种理论叫“量子电弱动力学”,首字母缩写是QEWD。
这是个非常对称的理论,但这种优雅也是它的最大缺陷,因为光子场和弱场是截然不同的。
W粒子和Z粒子只有短程作用,而光子可以持续传播。弱核力需要三种不同的粒子,而电磁力只需要一种。最大的对称性破缺在于:W粒子和Z粒子有质量,而光子没有质量。这不是我们所期望的能传递力的、能重叠的玻色子,所以一定有某种东西打破了光子场和弱场之间的对称性。
20世纪60年代中期,罗伯特·布绕特、弗朗索瓦·恩格勒和彼得·希格斯分别独立地想出了相同的解决方案。他们建议保留这种电弱对称性,方法与泡利解决轻子对称性一样:增加一种新的场/粒子。
他们认为,在宇宙的诞生之初,在创世的摇曳之刻,电磁场和弱场是相同的,但还有第三种场隐匿在背景之中,当这种场“开启”的时候,一切都改变了。
这种场跟其他场不同,它的静态值不为0,在任何地方都是实数。由于这种不同寻常的性质,这种场可以创造出几种不同的粒子,而不是只有一种粒子。这些量子被称为“戈德斯通玻色子”,以物理学家杰弗里·戈德斯通的名字命名。戈德斯通玻色子主要与弱场耦合。
弱场粒子就像光子一样,没有质量、没有范围,但与戈德斯通玻色子耦合之后,它们的性质就发生了变化,变成W+粒子、W-粒子和Z粒子。
我喜欢想象这样的场景:弱场小心翼翼地覆盖在这个奇怪的场上,就像墙纸贴在墙上。墙壁表面有三个凸起(戈德斯通玻色子),贯穿了薄弱的墙纸,在业余观察者看来,它们就是三种弱场粒子。
由于光子场不与这第三个场耦合,其粒子的性质保持不变,也就是我们所熟知的光子。对称性成功地破缺了—前提是你能够探测到这个奇怪的场。毫无疑问,你不能。
非零场在创世之初“开启”,存在三种不同的粒子,这个概念不仅奇异,而且无法验证,因为戈德斯通玻色子隐匿在弱场之中,是不可见的。
布绕特、恩格勒和希格斯提交了他们的想法,但被所有期刊拒绝了,其中一份期刊甚至回复说:“与物理学没有明显的关联。”[4]它在数学上很简洁,但无法验证,因此希格斯向研究团队的一名成员抱怨说:“这个夏天我发现了一些完全无用的东西。”[5]
破缺的镜子
既然我们知道这个故事有一个圆满的结局,那我们就应该仔细看看这个新场。一些文献中提到弱场粒子“吃”戈德斯通玻色子,这是怎么发生的?答案与一种粒子属性有关,这种属性看起来也是完全无用的,所以我们一直没有提到。
电荷、色荷、自旋、弱同位旋等,这些属性决定了粒子如何与不同的场相互作用。而狄拉克的量子场论预测了另一种粒子属性,叫作“手性”,它是粒子的一种属性,完全没有用。
我们可以用数学语言描述手性,但它没有明显的物理意义。我们只知道每一个粒子/场似乎从一种手性振**成另一种手性,就像钟表的指针“嘀嗒嘀嗒”地来回摆动。手性有两种,我们分别称之为“左手性”和“右手性”。这并不是说粒子会像蹦迪一样在空中交替挥舞小手—尽管它们可能这样做。我们不知道。
在量子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手性都只是在方程里从左到右来回跳跃,什么用也没有。粒子从一种手性翻转成另一种手性,然后翻转回来,之后再翻转,再回来,直到弱场出现。
1956年,吴健雄和她的团队用钴原子做实验,以测试弱核力的对称性。无论粒子朝向哪一边,强核力和电磁力都是相同的,但吴健雄发现,弱核力打破了对称性,只有左手性的原子才激发放射性衰变。
尽管夸克这样的粒子一直有弱同位旋(弱场的属性),但只有左手性的夸克能与弱场相互作用。我们说左手性粒子有“+1个弱超荷”,右手性粒子有“0个弱超荷”,弱超荷决定了粒子是否与弱场耦合。
此时此刻,你开始觉得整个量子力学就是一堆在大爆炸期间随机分配的属性,让人感觉莫名其妙,但如果你希望物理定律变得更有条理,恐怕你就需要另找一个宇宙了。我推荐蒂姆·詹姆斯是蝙蝠侠存在的那个宇宙,如果你已经在了,请留在那里。
闭嘴嚼玻色子
我们回到Z玻色子—一个没有色荷也没有电荷的粒子。它本质上是一个光子,但有两点不同:Z玻色子有质量,左手性的Z玻色子能与弱场耦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