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豆瓣 > 第2章 星星点点(第2页)

第2章 星星点点(第2页)

原因很复杂

爱因斯坦在瑞典领取诺贝尔奖的时候,年轻的丹麦物理学家兼足球爱好者[4]尼尔斯·玻尔正在把量子论应用到整个原子上。

原子由几种粒子构成,包括聚集在原子核中心的质子,以及在原子核外、像蜜蜂绕着蜂巢一样嗡嗡飞行的电子。(原子核里也有中子,但当时尚未被发现。)

众所周知,发光原子发出的光,其值是该原子所特有的。例如,热铁发出的光与热镍发出的光频率不同,相反,当光照射在原子表面时,它们吸收不同颜色的光。以前这很难解释,因为人们认为光是一种平滑的波状物质。可是,一旦我们知道光有时由特定能量的粒子构成,就有可能解释它与物质的相互作用。光子能有特定的值,所以电子能也有特定的值。

在玻尔的量子论中,电子并不是围绕着原子核快速地随机移动的。相反,它们穿越无形的球面,且这些球面间隔的距离是特定的。玻尔把这些球面称为“电子壳层”,但很明显他应该称之为“玻尔比特”(1)。

玻尔设想的原子是一个三维的太阳系,这是人们至今还在绘制的原子图像。然而,电子和行星的区别在于,行星能够以它喜欢的任意距离绕太阳运行。引力在空间的每一点都起作用,并随着距离的增大而平稳地减小。所以只要以正确的速度避免被吸过去,行星就能够在任意轨道上运行。

但电子壳层不同。电子不能吸收任意的能量,因为能量被分割成特定的值(我们说电子壳层是量子化的)。

低能量的电子固定在靠近原子核的壳层上,但如果它吸收一个光子,就会获得推力,从而绕着更远的壳层轨道运行。假设壳层之间的距离是固定的,只允许一定能量的跃迁,那么就只有特定的光束能与特定的原子相互作用。

假设两个壳层之间的距离是20eV。如果电子吸收一个20eV的光子,它就能完美地跃迁,但如果我们向原子发射19eV的光子,就什么也不会发生。原子中不允许发生19eV的跃迁,因此光子会继续穿过,就好像原子不在那里一样。

这意味着两个壳层之间的电子不存在中间能量值。因此,当电子吸收一个光子并跃迁到更高的壳层时,它不会通过中间的“真空地带”。它显然是瞬间从内壳层跳到外壳层的,这就是所谓的“量子跃迁”。我并不是说电子在壳层之间瞬间移动……但看起来就是这样。

量子跃迁是指电子从一个壳层消失,出现在下一个壳层,并在这个过程中吸收一个光子(如果获得能量)或释放一个光子(如果失去能量)。具有讽刺意味的是,“量子跃迁”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变化,但它实际上指的是可能发生的最小改变。

玻尔不确定为什么电子在特定的能量轨道上运行,而且还产生量子跃迁。但这解释了他想要的东西,所以他把一堆想法混杂在一起,决定不要想太多。

从本质上讲,玻尔利用现有的物理概念做了一幅拼贴画,就像一个孩子从父母的日用织品柜偷布料,然后把它们粘在一起,形成了真实但丑陋的画面。而且,由于没有人能做得更好,所以所有人都接受了,并把它贴在自己的冰箱上。

玻尔这样回答

无论如何,量子跃迁的确解释了一些非常重要的事情。质子对其电子有吸引力,在我们前面看到的光电效应中,电子必须克服这种吸引力。我们把粒子的这种相互吸引的属性称为“电荷”,它有两种不同的形式,分别是正电荷(质子)和负电荷(电子)。带相同电荷的粒子相互排斥,就像磁铁的同名磁极一样;而带相反电荷的粒子相互吸引。

从本杰明·富兰克林和他的风筝-雷电实验开始,人们就知道了电荷(顺便说一句,这是个真实的实验,而不是什么都市传说)。[5]电荷究竟是什么,现在这个问题变得很复杂(我们将在第12章弄清楚)。但无论你知不知道是什么导致了电荷的复杂性,它都提出了一个很好的问题:如果电子携带的电荷与质子的相反并且吸引质子,那么为什么电子不会螺旋式地飞向原子核使原子萎缩?为什么原子不会灭亡?

玻尔的回答是,那将违背能量量子化的原理。靠近原子核的、最低壳层的电子,处于能量阶梯的最底层,它吸收任何能量值都不可能向内偏移。

一旦电子处于最低壳层,失去能量的唯一方法就是彻底摆脱能量阶梯,简单地说就是湮灭。电子可能拼命地想要往原子核移动,但能量量子化的原理比电荷吸引法则更深层、更本质。

电子之王

量子论刚开始在欧洲萌芽的那段时间,粒子物理领域无可争议的领袖是英国物理学家J。J。汤姆孙—他不仅指出电子带负电荷,还最早发现了电子。

今天,汤姆孙的骨灰被埋在艾萨克·牛顿旁边。在剑桥大学,物理系位于J。J。汤姆孙大道。哦,他还被授以爵位。他也获得了诺贝尔奖。他的六个学生也是如此。

但,是他发明了量子长裤吗?

发现电子及其性质是汤姆孙的至高荣耀。他利用电弧的偏转证明了电子的存在,并测量了电弧的重量。因为电有质量,所以它一定是由同样具有质量的粒子构成的。

汤姆孙于1897年4月30日宣布这一发现。几个人在讲座结束后跑来祝贺他成功愚弄了世人。[6]不可能有比原子更小的东西,对吧?

但毫无疑问,电子是真实存在的。最小的原子是氢原子,而电子的质量只比氢原子的两千分之一大点儿,但它仍然是真实的。汤姆孙最开始想要将其命名为“微粒”来纪念牛顿,而美国物理学家卡尔·安德森则想要称之为“负电子”[7](我们都认为这是能想到的最好的名字),但“电子”这个名称取而代之。

汤姆孙有许多著名的学生,包括发现了原子核的欧内斯特·卢瑟福,以及指出电子必须在壳层轨道中绕原子核运行的尼尔斯·玻尔。

然而,在汤姆孙的学生里,有一个人的发现最具革命性:电子并非总是粒子,它们有时像光子一样具有波动性。J。J。汤姆孙的儿子乔治·汤姆孙发现了这一点。

光有时是粒子,有时是波,这一点令乔治很感兴趣,所以他决定看看电子是否具有同样的性质。

如果电子具有波动性,那它显然是很小的波,因此长期以来没有被探测到。为了在双缝实验中使电子衍射,乔治·汤姆孙需要一组很小的双缝(更小的波需要更小的间隔),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他找到了一些赛璐珞胶片,就像电影摄像机里使用的那种。之所以选择这种材质,是因为其中的原子按一定的间隔排列,就像原子尺度上的双缝,然后乔治发射了一束穿过它的电子。

果然,在双缝的另一侧,电子束分裂成斑马条纹,意味着电子必须像波一样相互干涉。(特别注意:实际上,在之前外村彰的实验中,他使用的粒子就是电子。但我觉得如果我在那时宣布电子是波,会引起大众的恐慌、骚乱和我们所知文明的终结,所以我撒谎了。)

人们都知道电子是一种粒子,原来它也可以像光波一样叠加和衍射。乔治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1908年,J。J。汤姆孙因为证明电子是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1937年,他的儿子又因为证明电子不是粒子而获得诺贝尔奖。这真是太有趣了。我喜欢想象汤姆孙家的圣诞晚餐有多么尴尬:J。J。汤姆孙和乔治·汤姆孙面对面坐着,两个人都面带愁容,他们戴着五颜六色的纸帽子,漫不经心地擦拭着自己的奖牌,汤姆孙夫人则局促不安地坐在他们中间。“亲爱的,你们谁想吃梅子布丁(2)吗?”

(1) 原文是“Bohrbits”,Bohr是玻尔的名字,bit是比特—二进制的单位,也可以理解成一个个点,本章标题“星星点点”的原文就是“BitsandPieces”。这里有一点调侃的意思。—译注

(2) J。J。汤姆孙曾经提出一种原子模型,他认为在原子中,电子悬浮于均匀分布的带正电物质里,就像梅子散布在布丁里一样,因此也叫“梅子布丁模型”。这一模型后来被欧内斯特·卢瑟福推翻。—译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