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量子和粒子物理学何以解释一切pdf > 第10章 量子力学证明我是蝙蝠侠(第2页)

第10章 量子力学证明我是蝙蝠侠(第2页)

在叠加态中,同一个粒子拥有两套属性,这是已知的。但为什么要认为在测量时必须抛弃其中一种属性呢?薛定谔方程并没有提到这一点。事实上,如果我们从字面上理解薛定谔方程(这似乎总是有效的),它会告诉我们,在测量之后,两种结果仍然存在,即使出于某种原因我们看不到其中一种也一样。

薛定谔方程非常顺利地描述了事物逐渐演化的过程,但当粒子与探测器相互作用的时候,玻尔坚持我们应该突然转变物理学,开始使用粗糙的粒子方程。为什么要这样呢?

如果我们相信薛定谔方程,那它并没有说这种话。所有的结果都会发生,没有所谓的波函数“坍缩”。当我们测量到一个粒子上旋时,它的下旋态仍然存在,我们只需要找到它的藏身之处。休·埃弗莱特三世出场了。

埃弗莱特是一位烟瘾很大的科幻小说迷,拥有化学学士学位和数学硕士学位,他决定第三个学位要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在约翰·阿奇博尔德·惠勒的监督下,埃弗莱特试图提出一个不涉及概率的量子力学新版本。

哥本哈根学派的每一个人都迷恋随机性,但惠勒想要给予反击,他把挑战交给了他最聪明的学生,而且结果没有让他失望。埃弗莱特给出的答案不仅消除了随机性,还解决了测量的问题。

我们在实验中测量一个粒子,它所有可能的结果都实现了。我们观察到的那个结果被记在实验里,但其他可能的结果仍然存在。它们存在于不同的世界。

埃弗莱特认为,量子力学的主要难题是叠加态,所以他消除了这个想法,把叠加的属性转换成叠加的现实。当我们提供给粒子一种选择时,宇宙就分裂了。每个粒子都存在不同的平行粒子,这些粒子平等地接受每一种选择。

叠加态不是一个粒子以自相矛盾的形式存在,而是整个宇宙像描图纸上的图像一样彼此重叠。

只要粒子不与所在的环境过度纠缠,那么所有涉及量子实验的宇宙都将保持联系,可一旦纠缠发生(比如说与探测器屏幕发生纠缠),它们就会分崩离析,变成各自独立的现实。

一个粒子在我们的宇宙中通过左侧的狭缝,在另一个宇宙中通过右侧的狭缝。这两种结果仍然混合在一起,在半空中形成干涉条纹,但当粒子到达探测器屏幕的时候,所有粒子都在不同的地方撞击屏幕—都在各自的世界里。

当你用“摄像头”测量狭缝的时候,并没有真的找到粒子选择的狭缝,而是找到了你所在的世界。当你测量到粒子通过左侧狭缝时,平行世界的你也测量到它通过右侧狭缝。这就是所谓的“多世界诠释”。在埃弗莱特看来,我们不再需要处理概率和测量。我们只需要承认,我们看到的只是庞大宇宙蛋糕的一小块。

想象一下,在40%的平行世界中,有一个粒子注定要成为斑马条纹的中心条纹。从逻辑上讲,你有40%的机会处在这些世界中的一个世界里,但实验开始的时候,你并不知道自己在哪里。你只能说,粒子撞击屏幕中心的概率是40%。

电子不是随机决定要去哪里的。平行时空的电子在同一时间四处遨游,但由于我们只能看到选项中的一页,所以看上去结果是不可预测的。这比哥本哈根诠释优雅得多,因为我们不需要毫无理由地放弃一半的答案。我们只需承认,它发生在另一个层面的现实里。

猫终于活了

最后终于有了好消息!当你的猫处于死/活叠加态时,意味着它在平行世界里死去和活着。当你打开盒子,碰巧发现一只煮熟的小猫,不必难过,因为另一个世界的你会发现它正健康快乐地活着。

多世界诠释也解释了EPR佯谬,使狭义相对论不会失去光彩。正如爱因斯坦相信的那样,当一对纠缠粒子被送到太阳系的两端时,它们的性质已经预先决定了,但存在着两个世界,这两个世界有相反的结果。

在其中一个世界,爱丽丝上旋而鲍勃下旋,但在另一个世界,鲍勃上旋而爱丽丝下旋。在测量之前,我们不知道身处哪个世界,所以我们认为结果是随机的—那仅仅是因为我们还没有解码自己的世界。当我们开始测量,并发现自己身处“爱丽丝上旋”的世界,这两个世界就分裂了,那个“爱丽丝下旋而鲍勃上旋”的世界被带到了多重世界的某个地方。

没有人知道分裂是如何发生的,但似乎每次粒子面临选择时,分裂就会发生。在埃弗莱特看来,关键不在于测量,而在于选择。

现在,当你坐着阅读这本书的时候,你体内的粒子正在面临选择:究竟要以何种方式围绕原子核振动。在某个世界它们选择某种方向,在另一个世界它们选择相反的方向。如果考虑现在宇宙中有多少个粒子,它们存在了多长时间,所能做出的选择就会非常多,我们甚至不可能给每个世界都起名字。

就在此刻,每一纳秒你体内就有数万亿个世界彼此分离,也有数万亿个世界从此消散。平行现实的数量如此之多,以至于没有人会试图计算今天有多少个世界。这就把我们带到了……

本书最重要的部分

多年来,理查德·费曼和斯蒂芬·霍金等名人都公开支持埃弗莱特的多世界诠释[6],可当把它向大众披露时,埃弗莱特却遭到了无情的嘲讽。他选择放弃一切,转而为五角大楼的情报部门工作。

当埃弗莱特死的时候,他坚持要把自己的骨灰扔进垃圾桶,因为他已经完全不在乎[7],而且,即使他在这个世界死去,还会在其他许多世界里活着。

我们可以这样说,由于每一种路径至少在一个现实中被选择,所以不同的思考过程和不同的事件都在不同的世界发生,每一个平行世界都有自己的历史。你能想象到的任何事情都可能发生在某个地方。

当然,物理定律仍然适用。没有一个世界里人类的皮肤是用云做的,也没有一个世界里青蛙听到口哨声会发光。但只要你坚持标准规则,那么每件事情都会至少在某处发生。

在其他世界中,美国没有赢得独立战争,柏林墙依然屹立,“奥斯蒙德兄弟”(1)在《疯狂的马》之后没有转向唱甜美的情歌,而是继续沉迷于摇滚。最重要的是,在遥远的多重现实里,存在这样一个世界,我,蒂姆·詹姆斯,就是蝙蝠侠。

决定,决定

辩论开始了。在撰写本书的时候,还没有一种实验能证明量子力学的哪一种诠释更好,因此它们都没有资格把自己当成权威。

在20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哥本哈根诠释是大份的玉米粉蒸肉,至今仍然是最受欢迎的,但它也是最令人恼火的,因为它需要你添加一些额外的东西,并在一些事情中加入你的信仰。

德布罗意-玻姆诠释在数学上是最复杂的,迫使我们接受隐秘的振动和导波,但如果是真的,它就带来了对测量问题的经典解释,足以被圈内人接受。

交易诠释在所有诠释中是独一无二的,因为它能解释为什么薛定谔方程需要两个波函数,但它无法预测在某个宇宙中我会成为蝙蝠侠,仅仅因此我们就可以拒绝它。

多世界诠释不需要在方程中添加新的东西(只需要添加新的宇宙),它是目前为止最优雅的诠释,但所有的存在都可以不断分裂成平行的版本,这个想法是不是太过了?

目前,仍无法确定哪种诠释是正确的。这些假设同样有效,所以选择哪一个仅仅是偏好的问题,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不能这样做。

2013年,马克西米利安·施洛斯豪尔询问了33名量子物理学家,看他们更喜欢哪种诠释[8]。14个人选择哥本哈根诠释,6个人选择多世界诠释(至少在这个世界他们是这样选的,在别的世界他们有别的选择),没有人选择交易诠释或德布罗意-玻姆诠释,少数人选择了我们没有提到的选项。

有4个人没有回答,也许他们是这群人中最纯粹的科学家。毕竟,对于一个没有任何证据的问题,最诚实的回答应该是“我不知道”。

正如艾萨克·阿西莫夫曾经指出的,人类不仅是智力动物,也是情感动物[9],只要我们不信誓旦旦地认为自己的选择绝对正确,那么拥有最喜欢的东西就没有害处。所以,挑一个最烧脑的解释,然后坚持下去。

(1) 奥斯蒙德兄弟(theOsmonds),20世纪70年代的美国家庭乐队。—译注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