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无法恋爱或踏进婚姻
无法踏进恋爱或者婚姻分为几种情况:第一,无法谈恋爱,就是心里完全不想谈恋爱,或者想谈,可就是无法开始恋爱,就算有人介绍对象都没有用;第二,可以谈恋爱,但是一谈婚论嫁人就失踪了,不敢踏入婚姻;第三,抱着豁出去的心态踏入婚姻,很快就失败了。
我认识一对恋人,两个人结婚之后一个礼拜就离婚了,周围的朋友都觉得奇怪:他俩真的想结婚吗?当一个人没有处在恋爱或者婚姻的状态时,他是没有办法恋爱或者结婚的。造成这种情况的原因有三种:心理问题、认知问题以及技能问题。我们先来谈谈原因,然后再谈如何解决。
心理问题
第一,父母关系欠佳给孩子恋爱、婚姻带来的心理影响。
父母关系不好,经常吵架或者打架的话,会对孩子造成很大的影响。这个影响包括“孩子把自己放在父母中间,没时间照顾自己的人生”,也包括“无法恋爱或踏进婚姻”。
父母关系不好,孩子就一定会有这样的心理状态吗?不一定。有个故事可以让你更直观地了解到父母关系不好会对孩子有怎样的影响。
一个家庭有夫妻俩及三个儿子,夫妻经常吵架,丈夫盛怒时甚至会出手打妻子。在这样的家庭环境里成长起来的三个孩子,对婚姻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是妻子不对时就应该打;二是做女人很辛苦,将来我结婚后一定要好好疼妻子;三是婚姻是很烦恼的事,我将来独身算了。
这三种看法都是很正常的反应,每个人的经历不同,其产生的信念也会不同,并一直在变化。
父母经常争吵,孩子会感到厌烦。父母在处理冲突时没有一套有效的机制,只是不断地指责对方,根本原因是对事物的看法还不成熟,有偏差,同时在表达能力和处理问题方面欠缺技巧,加上思维模式决定判断,说不清楚,自然容易吵架。
有些孩子在父母关系不好时会偏袒其中一方,自然而然地将自己代入父母的角色,比如“爸爸不好,我来照顾妈妈”,或者“妈妈不够好,只有我才有资格照顾爸爸”,试图代替父母中的一个。解决这种问题的方法,就是孩子坚持不介入父母的事情,从父母之间退出来,退回到孩子的位置上。有些父母在离婚后,其中一方喜欢对孩子抱怨另一方的不是,或者把对对方的愤恨都发泄在孩子身上。孩子的心灵无法承受这些,进而会不愿踏入情感关系或者婚姻。
另一种情况是父母离异,妈妈或者爸爸因为离异而伤心痛苦了好几年,孩子看到之后就会非常担心、恐惧,因为孩子害怕重蹈覆辙。假如父母能够淡然面对离异,那么孩子也可以坦然面对婚姻。
还有一种情况是,现在有很多家庭,夫妻之间有冲突、矛盾,但是在孩子面前闭口不言。其实父母的情况孩子都知道,特别是小孩子,对他们来说,父母不说的就是不能谈、不能提的,可是他们心里又很担心,不知道该怎么办。这些孩子晚上睡觉都睡不好,做噩梦、磨牙、半夜哭醒等,总之就是睡得不安宁。闭口不言、躲避不是办法,只会让孩子往错误的方向去想这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如果夫妻之间有冲突时可以好好谈,那么孩子就会明白,原来冲突是可以通过沟通来得出一个结果,或达成一个共识的。孩子学到之后,再遇到冲突时,他就会把力量用到如何解决问题上了。
父母对孩子说教是无效的,应该用身教,即通过自己的思想及行为表现出来应该怎样做。孩子能从父母的行为、父母对事情的情绪反应中学到很多。今天很多年轻人一不小心就结婚做了父母,紧接着就会出现很多问题。一个人现在的生活为什么那么糟糕,为什么他的婚姻、家庭出现了那么多的问题,要想有效地解决,就要找到他在成长的过程中发生过什么情况,找到原因,我们就知道该如何解决了。
第二,创伤性过敏带来的心理影响。
创伤性过敏指的是在成长过程中发生过一些情况没有得到妥善处理,当出现相似的状况时,当事人的反应就会非常激烈。
有一个美国的个案,一个三十多岁的单身女性,一直都非常胖,她说十几年来她尝试过各种方法,但就是没有办法成功减肥。后来,一位催眠治疗医生找出原因,发现在她读中学的时候,她的同桌,一个很漂亮的女同学,被人性侵犯了。她听到这个事情很震惊,于是产生了防御性的信念:“假如我长得漂亮,我也会被性侵。”她的潜意识里有了这样的一个信念,这个信念让她没办法成功减肥。事实上她单身的真正原因并不是过胖,而是内心里“我绝对不可以”的信念。
分离也会带来创伤性过敏。很多人在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学过如何跟自己心爱的人、事、物分离,甚至都没有培养出“心爱”的意识。比如,没有什么玩具是心爱的,因为天天都可以换一个;没有什么衣服是特别喜欢的,因为父母会不断地买新的。没有“心爱”的意识,就没有要跟“心爱的东西”分离的意识。这通常会造成以下几种情况:一是爱它,要在一起,不能分离,一旦分离就会非常痛苦;二是人、事、物,有聚就必会有分,需要分时欠缺有效处理分离创伤的技能;三是建立了自我保护机制,不敢深爱,以避免分离的痛苦;四是对拥有和“在一起”的感情淡薄,不会珍惜,也不愿投入,错失很多宝贵的人生经验。
很多父母在不知不觉间,已经给孩子种下未来婚姻情感关系幸福或者不幸福的种子。哭本身并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信号,告诉父母“我内心里有东西要处理”,引起哭泣的事情才是真正的问题。哭等于工厂里机器亮起的红灯,告诉你机器出问题了,你需要修理一下,修理好再启动就可以正常运转了。如果没有修理好就启动,红灯会继续亮着。假如孩子哭泣的时候,我们只是把重点放在如何让孩子在最短时间内不哭上,那孩子根本就学不到任何东西。一有类似的情况出现,孩子还是会哭,这对他的成长根本没有任何帮助。
所以在孩子哭的时候,你需要让他明白,因为他心爱的东西不在了,他很难受,哭是因为悲伤。然后告诉他:“你真的很爱这个玩具,它跟你在一起的那段时间,为你带来了很多快乐,可是现在它碎了,它离开了你。我们可以做一些事,来和它告别。”接着引导孩子用一个小盒子把碎片装起来,对着盒子里的碎片说几句话:“谢谢你这段时间以来带给我的快乐,你在我心里有一个特别的位置,我会把你留在我心里。现在我知道你离开了,我还是感谢你。”假如离开的是孩子非常喜欢的宠物,带他去个地方,举行这个仪式,然后一起把宠物埋葬了,孩子就会学会懂得珍惜拥有的东西。
还有一些小孩子会因为父亲或母亲去世而一蹶不振,很多年都没有办法从痛苦中走出来,这些都是因为不懂得如何处理分离的创伤而造成的。
情感创伤也会造成创伤性过敏。如果你希望你的婚姻情感关系以后更好,你最好在每一次情感关系里都学到该学的,不然你下一次、再下一次还会重蹈覆辙。
我处理过一个个案,一个三十几岁的女性来找我做辅导,她说她觉得她的命运好像注定是不可以有幸福的情感关系,她前后有过四次事实婚姻,前面两次是结婚,后面两次是同居,但最后都是悲惨收场。我问她怎么悲惨,她说每段感情一开始都很好,但过不了多久两个人就开始吵架,甚至开始打架,每一次都会去警察局调解,实在太痛苦,最终就分开了。每当她抱着希望开始新的感情,以为情况会有所不同时,结果依然,所以她得出一个结论,她命该如此。
我跟她谈过之后,发现她成长在一个这样的家庭里:爸妈有好几个小孩,她是其中之一。她的爸爸是一个明星型的爸爸,在众人面前很威风、很潇洒,总是有一群人围着他。她的妈妈很崇拜她的爸爸,是她爸爸忠实的粉丝。在这样一个家庭里,爸爸这么有力量,孩子就会不由自主地想靠过去,但是爸爸根本没有时间照顾孩子。这几个孩子为了吸引爸爸的注意,分别采取了不同的方法。有一个孩子总是跑过去抱住爸爸,爸爸很不耐烦。另外一个看到之后就学乖了,给爸爸拿水果、拿饼干吃。而案主也找到了她的方法,就是每当爸爸让她坐好时,她就乖乖地坐好,但是过一会儿就开始乱动,爸爸看到后就会训斥她。这个时候她内心的想法是“哇,爸爸看到我了,好开心”。然后她就乖乖坐好,但是过不了几分钟又动来动去,终于爸爸不耐烦了,一巴掌打过来,她就开始哭。妈妈看到后过来哄她,告诉她“爸爸是最厉害的男人,好男人就是这样的,你看别人多么崇拜你爸爸”,于是案主的内心就有了一个信念:“什么样的男人才会吸引我?我应该用什么样的方式来吸引他?我和他在一起之后我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他不断地关注我?”她的潜意识总是有办法让她找到像她爸爸一样的男朋友,甚至找的四个伴侣都是有暴力倾向的,这当然不是什么所谓的命中注定。
从这个个案中你就可以看到,我们每个人都是在父母的影响下成长的,父母如何对待彼此、怎么对待孩子,对我们在成长过程中形成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造成了很严重的影响。
性侵的创伤很容易造成创伤性过敏,甚至造成以后再也不能有性关系,因为害怕别人知道又不愿意处理。猜臆中的性侵创伤也会造成同样的问题。我跟大家分享一个真实的案例,有一位女士,八岁的时候在老家(一个农村的小镇)看电影。那个时候因为没有钱,一群小孩子往往会混进电影院,坐在过道上。有一次,坐在她旁边的是一个中年男人,电影开始的时候那个男人把她抱起来,让她坐在他的大腿上。刚开始的时候她不以为意,过了一会儿她警觉起来,就赶紧慌张地挣扎着跑了。一口气跑回家后,她把这件事告诉了奶奶,奶奶痛骂了她一顿。这样她就受到了两次创伤,第一次创伤是电影院里的事,那个男人抱她坐在自己的大腿上,这个是创伤,不是性侵。回到家,奶奶给这件事定性——痛骂的时候,这件事就变成性侵的创伤了,这是第二次创伤。两次创伤都要处理,而且只用EP法不够。但是,从技术上分析,这是一个“伪创伤”(Pseudo):并没有性侵的事实,而只有内心对此的认定。所以,正确的家庭教育很重要!那位女士现在已经五十多岁了,我帮她做这个个案之后,她说:“一直以来,我坐在男士旁边就会感觉非常紧张,不自觉地就会抗拒,我一直以为这是女性的矜持,直到现在我才明白,原来是那件事造成的。”
认知问题
第一,择偶标准带来的错误认知。
我们很多人没有好好想过到底什么是恋爱、什么是婚姻,也许我们只是看了一个爱情偶像剧、听到邻居的故事、看到自己父母的情况,于是自己总结出一套关于婚姻情感关系的信念、价值观和行为准则。也许从来没有人跟我们好好谈过这个问题,我们也没有机会去学习,所以不知道自己总结的到底是对还是错。
婚姻是什么?我们应该如何看待婚姻?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没有多少人学过这些。我们总是活在一个理性的社会里,习惯了用标准去找对错、讲道理。标准是很精准的,比如说你交学费上课,少交十块钱都不行,可是爱可以精准计算吗?真正与人生质量有关的东西是很难量化的,比如爱与关怀,比如公平。假如你用理性来衡量这些,很难有正确的结果。
有个女孩子,在她小的时候,她的妈妈告诉她,男人最重要的是有上进心,于是她长大之后就跟一个有上进心的男人结婚了,结果发现这样的婚姻让她很痛苦。因为她的老公太有上进心了,每天都在公司忙业务、忙生意,没有时间陪她。对一段婚姻来说,对一个妻子来说,男人的上进心真的是最重要的吗?再想一想,她妈妈在告诉她择偶标准时,她妈妈的标准是错的吗?
找一个伴侣,拥有一段幸福、快乐、成功的婚姻,标准从来都不可以只有一条。不要相信别人说的话,包括你父母说的话,当你把你父母的话当作绝对的、必须遵守的标准时,你往往会发现事与愿违。
我曾在微博上看到我的好朋友心理辅导专家李子勋医生分享的一个案例。这个案例是这样的:有位女士说她儿子今年两岁,由于她的伴侣事业很忙、很少回家,有一次她的伴侣回到家,她儿子就说“爸爸不好,不要这个爸爸”。这位女士很苦恼,问李子勋该如何教育儿子。李子勋回答说:“为什么要教育孩子?他没说错啊。”事实也确实如此,这个爸爸总是忙事业很少回家,以为把事业搞好家庭就会更好,可是赚更多钱、买大车、换房子,家庭就会更好吗?
第二,缺乏母爱引起的错误身份定位。
缺乏母爱,和母亲的关系不好,爱与被爱都会有困难。你的妈妈不爱你,你就没有办法去爱你的女儿。当你跟你的妈妈没有联结好时,你内心就会有一个“我不能爱自己、不能爱别人,甚至不能接受别人的爱”的身份定位。
第三,社会价值观偏差带来的认知问题。
有些人“宁愿坐在宝马车里哭,也不坐在自行车后座笑”,有些人结婚要有“银子、房子、车子”,在我看来,这根本就是买卖。
前段时间我看到一个很可笑的新闻,不知道到底是不是真事。一个新娘要求新郎买等离子电视给她,不买就不结婚,新郎没有办法,就答应说结婚之前一定买。结婚那天新郎去接新娘,新娘发现他没有买等离子电视,就说“没有我就不嫁给你,我不下楼”,新郎好言好语说了半天都不行,于是一气之下叫上几个伴郎开车去了他前女友家里,然后就和前女友结婚了。
第四,个人限制性信念带来的认知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