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章如何与老人家相处
中西方文化有很多差异,其中一点就是老人家的生活模式。
外国人性格比较独立,不大愿意听别人的安排,很多人年纪大了之后都愿意自己住,而不愿意去依靠子女;而在中国人的观念里,“老来从子”“上有高堂,晨昏定省”“父母在,不远游”是很核心的部分。虽然现在的社会生活方式有了非常大的变化,但是这些观念已经深入我们的骨髓,没这些想法、做法,就可能被指责为“不孝”。
大家庭
中国人喜欢大家庭,四代甚至五代同堂是家族有大福分的具体表现,亦是全村、全镇的骄傲。其实,关于“大家庭”,有很多现实的问题需要考虑。四代、五代不是问题,但如果是“同堂”,几代人生活在一起的大家庭模式,则容易出现问题。
家庭由两人结成夫妻而组建起来。新生命诞生了,两代三个人就形成了一个“▽”形的组合,上面左、右两边分别是父(夫)及母(妻),下面的尖角是孩子。人的系统需要有领袖——带领系统走向未来的人,也需要分出尊卑,即(系统里)序位的高低。人人都要有自己清晰的位置,才可以守好本人的位置,扮演好自己的角色。中国传统对序位的礼节是十分注重的,例如辈分高低决定在大集会或饭局里谁有资格坐主位,谁只能坐次位;在长辈动筷之前,后辈是不能开始吃的。
也就是说,系统里需要有个老大。在三人的小家庭里,传统上就是那位男士(丈夫、父亲)是老大,那么在一个三代同堂的家庭里,谁是老大?谁说了算?论辈分应该是祖父(系统动力学里称为“先到为尊”),或者应该是父亲(他在系统里维持系统成员的生活需要,是最有力量的成员)。
四代同堂,五代同堂,有喜庆活动时,所有人面上都有份骄傲,但在平日生活里,究竟谁应该当家做主常常是个大问题。处理得不好,则可能导致家族内部斗争以致衰败。
当然,如果老少两辈的成员都有成熟的心态,事事都以家族全体利益而非私欲为先,懂得让最有头脑及力量的成员做老大,整个家族所有成员都可以有更理想的家庭生活质量,家族也可以继续发展壮大。
小家庭制度(尽量以“▽”形为基本模式)则容易解决上述问题。在小家庭中,那位男士(丈夫、父亲)是老大;当他去到父母的家里,他就变成小孩的身份,他的父亲是老大,他父母的地位都比他高。而当他带着妻子与孩子去到父母家时,鉴于他本人是“低位置”的成员,那他的妻子及孩子也是一样。
这里有两点要注意:
其一,在一些有特殊情况的家庭里,妻子(母亲)是老大,负起当家的责任。比如,丈夫有残疾,或因伤病长期卧床,或性格懦弱怕事,主动让位给妻子当家等。
其二,如果经济能力能够负担,最好的处理方式是使二老和自己的小家庭分开住,在一个小区或楼上楼下就可以,这样小家庭就能够经常甚至天天去他们那里,把两个“▽”形小家庭和谐地联系在一起。这样就算二老有什么突**况也可以马上照顾,二老亦会感觉这样跟与小辈住在一起没有什么不同,人人生活都多了空间,减轻了很多压力,少了很多争执。如果经济不能负担,需要同住在一起,也可以在生活空间及心理上做出两个“▽”形小家庭的区分。例如,三代人一起吃饭,心理上就认定是二老家的“▽”形状况;若只是年轻的父—母—子三人一起说话、看电视、玩游戏,则认定是年轻人家庭的“▽”形状况。
这一代老人家的心态及三观
在我们的家庭里,亲子关系应该怎样处理基本上都是来自“我父母如何待我”的经验,也就是将父母用在“我”身上的模式复制到自己的孩子身上。而父母带给我们的那套则是来自他们的父母、他们父母的父母、他们父母的父母的父母……
今天我们有机会学到这些学问,在婚姻关系、亲子关系、家庭关系,甚至个人心智模式和思维能力方面,都可以找到很多书籍及学习的机会。而这些机会,我们的父母可能并没有!
我们今天生活的时代是如此安全、丰盛,如果心中易生怨愤,指责父母的种种不是,那么让我们静下来,想想在至少三代人的岁月里,身为父母的生活是多么辛苦,有些甚至连生存都得不到保障,更完全无法学到一些知识去帮助他们的孩子成长得更好。纵然不能接受父母种种不合理的言行、态度,我们也需要体谅,因为他们没办法做得更好了。
父母对任何事的心态和三观都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孩子对任何事的心态和三观。你父母把生命传给了你,用各种你认同或不认同的方式让你成长至今,他们已经做了他们能力内能做的全部,那些他们想不到的、不懂的或不愿做的,他们是无法做出来的。你既已经成年,有独立的能力及权利照顾自己,完全可以不用他们的心态和三观去做事及照顾自己的人生。从这个角度看,他们的心态和三观已经与你无关了。
放下想让父母改变的心,改用配合、顺应的态度,再配合后文提供的思想及行为指引,反而有可能让你的父母做出改变。
老人家的需要
很多人小时候都有很多抱负,年轻时会努力增加自己的各种知识,提升自己的能力,扩大自己的资源,更会尝试创业、组建家庭,追求财富或者成就。
到了老年,不管追求的梦想是否已经实现,都会发现自己的能力下降了,身心开始衰老,这些都在提醒他人生的时间不多了。或者他退休了,少了工作的操劳,但同时能操控事物的权力及能力也减弱了。人生到了这个阶段,假如心智未曾成熟到一个具有足够智慧的高度,很容易就会出现如下情况:
·不安全感:无力照顾人生。
·焦虑、担心:时不我与、事情变坏。
·失控感:不能调控、掌舵。
到了这个阶段,老人家内心往往觉得唯一能够操控的就是自己的儿女,所以会对孩子有特别多的要求、抱怨。
当然,老人家对自己的伴侣也有类似的态度,伴侣感受到后也会转移到儿女身上。
很多人不了解这些,往往在有关的事情上、生活的问题上跟老人家纠缠,跟他们讲道理,或者干脆企图用一两句话把老人家“打”回去。老人家往往也会回以同样的态度,或者争吵,或者喋喋不休,或者用不开心来让孩子屈服。做孩子的就算每一次都投降,却没有真正解决问题,因为同样的情况会反复出现,做孩子的只能束手无策。
很多作为儿女的成年人被老人家搞得走投无路,双方关系十分紧张。如何解决?唯一的办法是了解老人家的心理需求,减轻他们的不安全感、焦虑、担心和对事情的失控感。
在这里,我要特意说一下我对“尽孝”的一些看法。老人家生病垂危之际往往是亲友最难受的时刻,老人家一生里该做的、能做的都已经做了,现在病痛缠身,往往连维持一个有尊严的形象都困难,为何还不让他走呢?要老人家继续受苦,而自己又不能做点什么让老人家感觉好一些、舒服一些,这是很大、很残酷的自私。
事实上,子女这样强留着老人家只是出于自己的内疚!“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这句话常常用在当子女的想尽孝,老人家却已经不在人世的情况。
父母从来都不需要你的事业有多成功,不在乎是否让他们住豪宅,让他们过珠光宝气的生活,他们宁愿孩子少赚点钱,事业成功得慢一点,多花点时间陪伴他们!趁老人还健硕、清醒时,孩子们应多回家住住,带他们去游玩……有些子女给出的“理由”,诸如事业成功、豪宅等全都是借口,这些借口让他们一方面能一直躲在后面不去尽孝,另一方面在老人家离世后反而表现出遗憾、内疚,而且这份遗憾、内疚会一直伴随他,让他无从逃避!
我遇到过这样一个个案:男,38岁,事业、财富都还可以,住在南方某大城市,两次婚姻都失败了。我发现他潜意识里根本不想要婚姻。
他十多岁离开家之后一直没有回老家,他的母亲已经生病卧床十年,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病痛越来越多,越来越严重,他却一直坚持要等事业更成功、财富更多后才回去。我问他怎样才算“成功”“财富更多”,他说不出来,同时又很担心母亲随时会病逝。
我对他说:“假如我是你,我会用一天时间做好工作上的安排,然后马上买飞机票回家,陪伴母亲至少三个月,再考虑下一步。”
他内心担心母亲会责怪他一直没有回家,同时又觉得自己事业不够大、财富不够多,母亲会觉得他不成功,因此他一再推迟回家,然而他又很担心母亲未见到他就离世。事实上,他是在“蓄意”制造他将来会背负一辈子的遗憾与内疚。
其实老人家都知道自己剩下的时间不多了,最大的希望就是跟孩子开开心心地待在一起,相比之下,其他的物质生活并不是那么重要。
对老人家的有效引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