离婚之后,小红很伤心,人也变得很消极。离婚协议里王成答应给小红及孩子生活费,每月准时送上,小红的生活是没有问题的,但是小红思想上、情绪上及心理上的状态却一直非常糟糕。离婚后两人不再谈过去的事,为了孩子,两人每个月抽出半天陪孩子一起逛逛吃吃,好长一段时间后,两人终于可以像朋友般谈话。王成从旁观者的角度跟小红说了一番话,让小红得以从当局者迷的状态中抽身看看自己,她惊讶地发觉自己真的好像有点问题。
经朋友介绍,小红找到我为她做个案。这个个案差不多是二十年前发生的,但给我留下的印象很深刻。小红母亲的婚姻,差不多就是跟小红一样!这点当时让我非常震撼,原来小红努力在创造跟母亲一样的婚姻历史:
·小红的母亲在怀孕的时候,小红的父亲出轨,在外面有了另一个女人。面对小红母亲的怀疑、质问,小红父亲的做法是不承认、逃避。
·小红父母不断地争吵,相互指责,逃避问题,最终在小红不到3岁时离婚了。小红母亲辛苦地抚养女儿,同时愁、苦、怨、愤地度过每一天。
·离婚后,小红母亲找到一份工作,靠微薄的工资维持母女两人的生活,父亲给予母女俩的赡养费很少,而且断断续续的,很不稳定。
这个个案促使我去搜索,然后发现外国心理学家在几年前(当时)就证实:胎儿会分享母亲的思想。这就是说,小红对丈夫的怀疑是“继承”了母亲怀孕时期的思想。小红没有在生活上跟父亲进行必要的联系,对父亲的经验记忆都是负面的,所以本人完全没有有用的经验让她能以更好的模式跟王成相处,也不具备有效地解读与处理问题的思维方式。
同时,小红对王成还有很大的投射现象,她对王成的“父亲情结”十分纠结:一方面,“你是我爸爸,这次绝不能放开了”,一不在自己身边就担心失去;另一方面,“爸爸背叛了妈妈,这个男人要不得,走”。王成坐上了这张凳子,也是要不得了。王成成了小红抱怨指责的对象。这股同时拉近和推开的对立力量,非常消耗一个人的心力,但当事人又无法自拔。
在家族系统排列里,导师常说“孩子总是努力在重复父母的命运”。如果没有处理好,小红的女儿(假如有的话)也会不自觉地要重复小红的命运,这就渐渐成了一个“系统包袱”。
这个个案最后的结局是好的。我的处理有了效果,两年后小红跟王成复婚,又生了一个孩子。王成创业成功,现在两个孩子一个在念大学,一个高中快毕业了,夫妻俩在自己的企业里很好地配合及协调,企业一直都在发展。
这个个案证明系统包袱是可以解决的,过去可能让案主一直伤、痛、怨、愤的问题,现在都有简单易用的技巧去化解,每个人都可以有轻松、满足的生活,成功、快乐的人生。
自我破坏的心态
数年前我接待过一位35岁左右、颇漂亮的女士。她的烦恼是无法有好的情感关系。下面是我们两人的对话。
我:你谈过恋爱吗?
她:谈过,很多次。
我:你结过婚吗?
她:结过两次,还有一次是同居,打算等彼此满意了再结婚,但结果失败了。
我:第一次婚姻失败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导致的?
她:他出轨了。
我:第二次呢?
她:我怀疑他外面有人,他否认,我俩经常因此而争吵,后来发展成家暴了。
我:那么那次同居呢?
她:经历过两次痛苦,因此这一次我决定等确定两人能好好地过日子了,再去办手续。
我:结果是什么原因导致分开呢?
她:对方说我疑心太重,对他不信任,生活在一起他压力太大,是他提出分手的。
我:你觉得你疑心太重吗?
她:也不算疑心太重吧,做女人的当然会担心失去丈夫了,我就是常常担心有人把他从我身边抢走。
我:看来你那份担心成了婚姻失败的原因,你觉得是不是?
她:我也注意到了,但是我没有办法不担心呀。我父亲就是在我很小的时候,因为外面有了女人而离开了我妈妈。我的第一任丈夫也是一样,你叫我如何能够不担心呢?
我:在你的两次婚姻和一次同居经验里,开始的时候,我是说决定结婚及同居的时候,你俩的关系是怎样的?
她:都是很好的呀,不然我哪会决定结婚呢?就是结了婚之后,我才开始担心,而且越来越担心,回想那些时候,我是不停地在找证据证明他在外面跟别的女人搞暧昧。
爱情和爱是婚姻的基石,结婚后就没有了爱情,最终只剩下关心的“爱”,有人称为亲情,很多人则说是朋友之间的友情。如此,婚姻关系跟亲情、友情还有些什么不同,无非就是两人生活在一起了。(余下的理由就只是图个方便了?有人煮饭洗衣服,或者有人赚钱养家,只此而已?)
一般人的心理活动模式就是:越是害怕什么,就越是想着什么。而吸引力法则就是你越想着的东西就越容易被你发觉:不需要是真的,你认定有就是真的了,或者就可以当作真的去处理,结果就用“莫须有”的罪名给彼此带来伤害了。
英文有一句谚语“Seeingisbelieving”,意思是“我看到才会相信(是真的)”。而我们的心理活动的模式却不是这样的,而是“我只看到我相信的”,所以,我们有一个成语叫“杯弓蛇影”,泡在爱情中的人都陷进了严重的催眠状态,这个状态主观构建各种愿景、憧憬、梦想,大脑很容易让负面的可能性冲出来,搞起来一件“需要担心”的事。这点在没什么安全感的人内心更易出现,结果就是伴侣的不断解释、安抚、保证。试问,换作你是他,这样多次之后你会不会觉得很累、很厌烦,甚至气愤呢?
每个人都应该带着成熟的身心踏进婚姻,你没有准备好,不是伴侣的错,不应该由他负责,更不应该破坏一段良好的婚姻。所以,你应该去学习,掌握一些自我调整的技巧,处理成长过程中的一些不足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