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李中莹婚姻心理课百度 > 第五章 金钱有多重要(第3页)

第五章 金钱有多重要(第3页)

所以,从临床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上瘾”问题是严重的强迫症。

从我研发出来的“简快身心积极疗法”的角度来看,所有强迫症患者内心对自己都有着相同的定位——我不够好。他们通常有以下表现:

一、很大一部分患者内心未曾建立起足够的“自我意识”,或者不接受这个“我”(因为他不够好)。

二、与父母的联结有颇大的缺失,在成长过程中很少与父母在一起,或者虽与父母在一起生活,但很少沟通,或沟通质量很差(无温情,只是否定、批评、指责)。

三、父母亲关系很糟糕,经常吵骂,一方对另一方很不满意;或者双方都是如此;父母关系破裂;离婚家庭。

四、无法摆脱父母的高压、指责、不断索求。

以我过去二十年的研究,我推测不同的“上瘾”者可能存在以下倾向:

·赌瘾——与父亲的关系欠佳为主因(这里指的不是生活里的关系,而是指内心的联结)。

·酗酒——父母亲的关系欠佳,本人对母亲有负面评价,或未能与母亲有足够联结。

·毒瘾——(这里包括各种毒品,抽烟在内心需求上也属于毒瘾)内心力量不足,因为跟父亲未能充分联结。

“上瘾”问题能自己解决吗?我的看法是:

其一,可能,但如果未曾学过一些有效的概念、思想和行为技巧,只靠本人是很难取得成效的。“上瘾”问题的原因在于缺乏力量(心力)和爱,而解决“上瘾”问题正需要这两者。

其二,毒品问题是欧美国家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这些国家,科学成就非凡,医学水平也很高,但对于社会上的吸毒问题一直束手无策。政府设立的戒毒所对遏制吸毒者的毒瘾效果不大,吸毒者复吸率普遍在40%—50%。

这些戒毒所没有对症下药的心理干预技术,而只依赖药物去克服毒品在身体里产生的作用。但是这些药物的作用有点像麻醉药,药性过了,吸毒者的毒瘾便又回来了。在戒毒所里吸毒者所处的环境,以及离开戒毒所后所处的环境,没有多少能让吸毒者的心理状态朝阳光正向发展的因素,而本来造成他吸毒问题的主因仍然存在,故此,药物为主的戒毒方法效果不太理想。

如果上瘾者身边有一个爱他的人相伴,天天让他感受到无条件的接纳、关怀、照顾,同时给他灌输未来会更好的信念,给他“你能够做到”的信任和有意无意地引导他培养出能力,那么他从上瘾的问题中走出来是有可能的。

但是所需的时间会很长,因为没有一个人在戒毒者的心里可以占到比他父母更高的位置,他的内心需要不断地去抵消这个助人者在挑战父母的最高位置的想法。具体需要多长时间,要看戒毒者:

·跟父母联结的缺失有多深。

·身心动力状态(体能)和大脑神经网络的损伤程度。

·本人心智和思维水平,即他的决心及对自己的信念有多大。

同时也要看助人者:

·掌握的知识、技巧及所具有的能力。

·助人者心智的成熟程度和思考能力的强弱,这包括在内心对两人的身份定位,助人者对这个戒毒者及他的系统的尊重程度,助人者性格方面的条件,比如够不够有耐性,正面积极的态度是否坚定等。

我本人不相信使用药物戒瘾有多大的作用,还可能引起新的成瘾行为。

除了赌、酒、毒、烟,其实很多不良行为都是强迫症的行为呈现。自己不想做而忍不住去做,对自己有负面影响而没有正面效益,满足这两点的任何行为(包括大脑里的思想),都可以归入强迫症。

我们应该放下用对错评判的态度去看强迫症,因为这个态度对当事人、对助人者、对社会的进步都没有好处。今天我们在如此开放的社会里,很多事情只要你没有冒犯或伤害别人,都不是问题(当然更不能触犯法律)。

我们应该专注于如何有效地让这个人有更多的选择。如果有意愿,可以试着过一段时间的强迫症生活,在厌倦这种强迫症生活后,又可以轻松地退出来,恢复正常生活。比如失恋后有一段时间不断地“逛、吃、买”;疫情隔离期间,让自己天天看十集电视连续剧;订下十年计划,每年要看三十本书。也许回头看过去,你会发觉你的很多专长、优点,甚至优于别人的地方,或多或少是因“强迫症”而训练出来的。

另外,恋物狂、偷窥狂、家暴、虐待狂、自虐症、厌食症,甚至连环杀手,都属于强迫症,只不过这些患者的行为不只是伤害了他自己,更是伤害了别人,甚至伤害了社会所有人,破坏了这个社会的平衡、稳定,甚至触犯了法律。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