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们总是自惭形秽,跟别人在一起时也总是吞吞吐吐。结果,他们要么沉默不语,要么深居简出。
上面描述的这些特征叫作心态。心态不是先天的或者遗传的,心态是个体在不同的环境中所做出的不同反应。所谓特定特征,就是个体在面对问题时其统觉所给出的答案。当然,它并非总是哲学家所预期的合理答案,而是个体的童年经历和儿时错误共同作用的结果。
心态的形成过程及其影响在未成年人或非正常人身上表现得十分明显,而在成年的正常人身上则很难观察到。正如我们所知,原型阶段的生活风格比后期的更加清晰,更加简单。事实上,我们不妨把原型阶段对心态形成的作用过程当成尚未成熟的果实。这样的果实会吸收一切可以吸收的东西,如水、养料、空气等,以促进自身的成长。原型与生活风格之间的区别就像是未成熟的果实与成熟的果实之间的区别。就人类而言,在果实尚未成熟阶段将其打开进行研究较为容易,不过,此时所揭示的内涵在很大程度上与果实成熟阶段的内涵相差无几。
比如,我们发现,儿童早期的懦弱心理会体现在后期的方方面面。懦弱的孩子在很多方面都与勇敢的孩子有所不同。勇敢的孩子往往具备一定的勇气,而勇气则是常识的必然产物。不过,在特定情况下,懦弱的孩子也会有勇敢的表现,这一点在他们有意问鼎冠军的时候就十分明显。下面这个男孩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点。这个男孩不会游泳。有一天,别的孩子叫他一起去,他就去了。水很深,他差点儿淹死。这当然不是什么真正的勇气,这简直就是胆大妄为。他之所以这么做,纯粹是为了得到别人的敬佩。他无视危险的存在,而一旦危险临近,则希望别人能去救他。
从心理上讲,勇敢和胆怯这个问题与宿命论的信仰密切相关。信仰宿命论会影响我们采取积极行动的能力。有的人优越感极强,认为自己神通广大、无所不能。他们觉得自己什么都知道,所以什么都不想学,结果可想而知。有这种优越感的孩子往往成绩欠佳。有的人总想尝试最危险的事情,他们相信自己能化险为夷,相信失败永远与自己无缘,结果往往适得其反。
我们发现,现实中有这样一种人,无论遭遇何种变故,都安然如故,不受影响,这就是宿命论的作用。比如,他们在一次事故中死里逃生,于是便认为自己的存在注定是为了完成更加崇高的使命。曾经就有过这样一名男子,不过,在经历了一次意外之后,便丧失了所有的勇气,从此变得一蹶不振。对他来说,生命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已然坍塌了。
当问及其早期记忆时,他提到了一次非常重要的经历。他说,有一次他准备去维也纳的一家剧院看戏,可是,去之前他有别的事情需要先处理一下,等他后来赶到剧院时,剧院已经在大火中夷为平地。一切都毁了,可他却躲过一劫,不难想象他当时的想法——那就是,他之所以幸存,是为了更加重要的目的。此后,一切顺风顺水,直到有一天,他婚姻出了问题,他瞬间崩溃了。
说到宿命论的意义,可写的东西很多。它不仅影响着民族的发展与文明的走向,同时,也影响着个人的命运。但在这里,我们只讨论它与心理活动和生活风格之间的关系。宿命在很多时候都是一种懦弱的逃避。它让个体无心奋斗、无心追求有意义的生活,因此,宿命论所带来的精神支柱完全是虚幻的。
另一种影响人际关系的基本心态是羡慕。羡慕也是自卑的一种表现。其实,每个人的性格中都有羡慕的成分。些许的羡慕是无害的,是正常的。然而,羡慕只有转化成为有益的力量才有助于工作,有助于进步,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否则,羡慕便是无益的。因此,对于人人都有的羡慕心理应该抱有宽容的态度。
但是,忌妒却是一种更加棘手、更加危险的心态,完全无法产生任何积极作用。一个心怀忌妒的人无论如何也不可能成为一个有用的人。
此外,忌妒的结果就是深深的自卑。心怀忌妒的人总怕失去同伴,因此,每当他试图用某种方式来影响同伴时,忌妒心理就会暴露他的无能。深入研究这类人的原型,不难发现,他们身上普遍存在着一种“剥夺感”。所以,无论何时,一旦遇到这样的人,我们都应该检视一下他的过去,看看他是不是一个曾经失去宝座的人,是否等待着厄运再次降临。
上面我们谈论的是与羡慕、忌妒有关的一般性问题。现在,我们来讨论一种非常特殊的羡慕之情,即女性对男性优越的社会地位的羡慕。研究发现,很多女性,无论是年轻女孩还是成年妇女,都希望自己成为男性。这种心态不难理解,这是因为客观上,在我们的文化中,男性总是处于主导地位。与女性相比,男性总能得到更多的赞赏、重视和尊敬。从道义上讲,这是不公平的,应该予以纠正。同时,女性发现,男性在家庭中活得更加舒服。他们不必为鸡毛蒜皮的琐事操心,而且在很多方面都享有更多的自由。正因如此,女性开始对自己的性别感到不满,于是,她们便开始模仿男性。模仿的方式很多,穿男装就是其中一种。在这一点上,她们有时会得到父母的支持,因为男装确实比女装舒服。类似的行为很多,也很有益,因此没必要给她们泼冷水。但是有些想法则是毫无意义的,比如,女孩不起女孩的名字,偏偏要起男孩的名字。而且如果别人不叫她们给自己起的男孩名字,她们就会大发雷霆。如果这种态度不是自我调侃,如果它反映出的是某些深层次的东西,那就非常危险了,因为日后它可能会表现为对自己性别角色的不满、对婚姻的抗拒或者对婚后自己所承担的女性角色的厌恶。
我们不应该指责那些喜欢穿短裤的女性,因为确实方便。在很多方面,女性完全可以像男性一样发展,像男人一样工作。然而,如果她们对自己的女性角色感到不满,总想去模仿男人的恶习,那就非常危险了。
这种危险倾向常常出现在青春期,这也是原型最容易出现问题的阶段,心智未开的女孩开始忌妒男孩的特权,开始模仿男孩。归根结底,这是一种优越情结,是对正常发展的逃避。
正如前面所说,这种情况会导致女性对婚恋的厌恶。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样的女孩都不想结婚。这是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单身也是一种失败,所以,即便是对婚姻毫无兴趣的女性也希望能建立自己的家庭。
任何人,凡是主张以平等原则来协调两性关系的,都不应该鼓励女性去对抗男性。男女平等必须符合事物发展的自然规律,而对抗男性则是对抗现实的盲目行为,因此是优越情结的一种具体表现。事实上,这种对抗会影响两性的正常功能,会引发很多严重的症状。通过追根溯源就会发现,上述情况在童年时期就已经出现了。
有些女孩想成为男孩。同样,有些男孩也想变成女孩,只是这样的例子并不多见。他们想要模仿的并不是普普通通的女孩,而是举止夸张、风情万种的女孩。他们涂脂抹粉,头插鲜花,极力效仿轻浮女子。这种行为同样也是优越情结的一种表现。
研究发现,在诸多类似的案例中,男孩大都是在女性主导的环境中长大的。因此,随着年龄的增长,他们会慢慢去模仿自己的母亲,而不是父亲。
曾经有个男孩因为性方面的问题前来就诊。他回忆说,自己总是与母亲待在一起,而父亲在家里就像空气一样。母亲婚前是一名裁缝,婚后也做着类似的工作。男孩因为一直跟着母亲,所以对母亲做的东西也逐渐产生了兴趣。他开始学做针线活,学画裙子图样。他四岁时就学会了辨认时间,因为母亲总是在四点出门,五点回家。每次看到母亲回来,他都感到非常高兴,因此也就学会了看钟。
后来,他开始上学了,言谈举止跟女孩一模一样。他不爱运动、不喜欢游戏,男孩们经常拿他打趣,有时甚至还会有暧昧举动。比如,他们要登台演出。可想而知,让他扮演的是一个女性角色。他的表演非常成功,很多观众都误以为他是女孩,有一位男性观众甚至还偷偷喜欢上了他。就这样,他发现,虽然自己作为男生并没有得到认可,但是作为女生却颇受欢迎。正是这种心态使其后来在性的问题上遇到了麻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