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态度与行为
在上一章里,我们重点阐述了如何通过个体的早期记忆和幻觉来挖掘其隐藏的生活风格。不过就个性研究而言,有很多种切入方法,而早期记忆只是其中的一种。除了早期记忆以外,还可以观察个体的行为和态度。所有方法都离不开一个原理,那就是通过局部来诠释整体。行为本身既是态度的表达,也是态度的内涵,而态度则代表了个体对生活的整体看法,也就是所谓的生活风格。
首先,来谈谈肢体动作。众所周知,我们会根据个体的站姿、走姿、言谈举止等对其进行性格判断。尽管这种判断不总是有意识的,但是肢体动作留下的印象却总能左右我们对他的好恶。
先拿站姿来说吧。面对眼前的孩子或者成人,我们会马上注意到他的站姿:是笔直如松,还是弯腰驼背?这个很简单。不过,真正需要关注的是那些特别夸张的姿势。如果一个人站得过于笔挺,四肢极力伸展,我们不禁要问:他是不是有意为之?由此可以推断,此人的内心并不如外表强大,仅仅一个小小的动作就能暴露出其内心的某种优越情结:他希望表现得更加勇敢,想要更多地表现自己。其实,如果他稍微放松一点,是不难做到的。
另外,我们也会看到与此完全相反的人,他们总是松松垮垮、弯腰驼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姿势暗示了他们内心十分软弱。但是,作为艺术和科学的一个重要原则,我们需要谨慎行事,要多方求证,不能仅凭某一现象就妄下结论。尽管有时我们对自己的结论充满信心,但仍然需要从其他角度加以验证。我们需要问问自己:“弯腰驼背意味着懦弱,这样的观点真的站得住脚吗?如果他们陷入困境,我们又指望他们做出何种反应呢?”
通过多方面的观察,我们发现,这类人时时刻刻都在寻找可以倚靠的东西,比如,一张桌子或一把椅子。他们不相信自己的力量,永远都在寻求他人的支持。这一点和弯腰驼背反映出的是同一种心态。因此,当两种行为同时出现在个体身上时,我们的判断就得到了验证。
我们还发现,依赖他人的孩子与个性独立的孩子肢体动作也完全不同。观察一个孩子的站姿、观察他待人接物的方式,就能判断出他独立的程度。遇到这种情况,根本不需要怀疑,因为有很多方法都可以验证我们的判断。一旦判断得到证实,就可以立刻采取补救措施,对孩子进行正确引导。
现在,我们不妨拿一个独立性不强的孩子作为实验对象。先让孩子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然后让孩子走进母亲所在的房间。观察发现,孩子并没有东张西望,而是径直走向自己的母亲,然后立刻靠在椅子上或者靠在母亲身上。这和我们的预测不谋而合,那就是,这个孩子总想得到别人的支持。
观察孩子与外界的接触方式也很有意思,这不仅能反映出孩子的社会兴趣和适应能力,而且还能体现出孩子对他人的信任程度。一个不愿意接触他人的人,一个落落寡合的人,在别的场合也同样会表现得冷漠矜持。观察发现,他总是少言寡语、默不作声。
每个人都是一个整体,都会采取同样的方式应对生活中出现的种种问题,一切的一切都指向同一个方向。现在,不妨用一个真实案例来说明一下:前来求诊的患者是一名女性。医生本以为她会坐到离他最近的椅子上。然而,当他请她坐下时,她却环视四周,选择了一个离他最远的位置,由此可以推断,患者只愿意与一个人打交道。她说她已经结婚了,仅凭这一点,就可以轻而易举地猜出她的整体情况——那就是,她只愿意和丈夫一人接触,渴望得到他的宠爱。这样的人往往都会要求自己的丈夫每天准时回家,晚一点也不行。另外,独处时她会坐立不安。她不愿意走出家门,也不喜欢结交朋友。总之,从她的一个小小肢体动作上就可以猜出她的整体状况。当然,这一理论还需要通过其他方法加以验证。
她可能会告诉我们:“我有焦虑症。”如果不知道焦虑症可以用来控制他人,那么没有人知道这句话的真正含义。假如一个孩子或者一个成人患有焦虑症,那么可以推测,此人的身边一定会有一个可以依赖的人。
曾几何时,有一对夫妇坚称他们是自由思想者。自由思想者认为,在婚姻里,只要双方坦诚相待,就可以随心所欲。结果丈夫把自己的几段风流韵事和盘托出,妻子对丈夫的诚实坦率似乎也很满意。不过,没过多久,她便患上了焦虑症,每次出门必须有丈夫陪伴。从中可以看出,所谓的自由思想是如何被焦虑或恐惧所改变的。
有些人总喜欢站在墙边或者靠在墙上,这说明他们不够勇敢、不够独立。下面,我们来分析一下这种胆小怕事、犹豫不决的人的原型。有这样一个男孩,他在学校里非常腼腆。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信号,说明他不愿意与人接触。他没有朋友,总盼着放学;他走路很慢,下楼时总是贴着墙根;等到出了校门,便低着头,一路跑回家去。他在学校里算不上是好学生,事实上,因为不喜欢学校,成绩一直很差。他总想回家,回到妈妈身边。妈妈是一个寡妇,身体不好,对他溺爱有加。
为了进一步了解患者的情况,医生找到了他的母亲,进行了一次交谈。医生问她:“他愿意睡觉吗?”她答道:“是的。”“夜里哭闹吗?”“不会。”“尿床吗?”“不尿。”
医生很纳闷,觉得要么是自己出了问题,要么是男孩出了问题。随后,他断定男孩一定是跟母亲一起睡的。他是怎么得出这个结论的呢?因为孩子夜里哭闹是为了引起母亲的注意,如果他跟母亲同睡一床,就没有这个必要了,尿床也是如此。医生的结论很快得到了证实,男孩确实是跟母亲一起睡的。
仔细观察不难发现,心理学家所关注的细枝末节都是个体生活计划的组成部分。个体的生活目标能告诉我们很多东西。就本案例而言,男孩的目标就是时刻与母亲待在一起。据此可以判断一个孩子的意志是否薄弱,因为意志薄弱的孩子是不可能制订聪明的生活计划的。
现在,来看看个体之间心态方面的差异。有的人争强好胜,有的人动不动就说要放弃。然而,现实中从未有谁真的放弃过。放弃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这是人性使然。正常人是不会轻言放弃的,虽然可能有时看上去似乎要放弃了,但实际上,那正是他在做更加艰苦的努力。
有一种孩子总想放弃。他们在家庭里永远都是被关注的焦点,人人都要宠着他,都要推着他走,都要给他出主意。由于在生活中总是离不开别人,于是,他们便成了大家的负担。实际上,这就是他们的优越目标。换句话说,他们试图以这种方式来表达自己的控制欲。前面说过,这种优越目标是自卑情结的产物,如果他们真的相信自己的能力,就不会采取这种“抄近道”的方法来达到目的了。
有一个十七岁的男孩就表现出这样的特点。他是家中的长子。前面说过,当次子到来时,长子的悲剧就开始了,他原本备受关注的家庭地位也就动摇了。男孩的情况也是如此,所以他很沮丧,一肚子牢骚,工作也没有着落。有一天,他企图自杀;后来,他找到了医生,并对医生说,他在企图自杀的前一天晚上做了一个梦,梦见自己开枪杀死了自己的父亲。由此可以看出,这样一个抑郁、懒惰、毫无作为的人,其实一直在心里盘算着该如何行动。同时我们也发现,那些懒惰厌学的孩子和无所事事的成人个个都处在危险的边缘。他们的懒惰往往只是一种表面现象。一旦出现变故,就会试图自杀,就会得神经病,就会精神错乱。有时,如何确认这类患者的心理状态仍然是一个非常棘手的科学难题。
孩子害羞,也是非常危险的。害羞的孩子必须得到良好的治疗,否则会毁掉他们的一生。如果孩子的羞怯心理得不到及时纠正,那么,他们的人生路上将会荆棘密布,因为在我们的文化中,只有勇敢的人才能成功,只有勇敢的人才能享受生活的恩赐。勇敢的人不会因为失败而消沉,而羞怯的人则不然,他们一旦遇到困难,便会选择逃避,并最终走向生活的反面。这类孩子在长大后会患上神经症或者精神失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