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阿德勒在生命的科学中提到的三大问题 > 第七章 梦与梦的解析(第2页)

第七章 梦与梦的解析(第2页)

按照这个思路下去,解梦也就不那么困难了。需要记住的是,所有选择(包括画面、回忆及幻想)都预示着个体心理活动的方向,从中可以看出做梦人的心理倾向及人生目标。

拿一个已婚男子的梦来说吧。该男子对自己的家庭生活不太满意。他有两个孩子,但他总是担心妻子把心思用到别的事情上了,没能好好照顾孩子。所以,他总是责备妻子,并想方设法去改变她。一天晚上,他梦见自己又有了一个孩子,可是孩子丢了,怎么也找不到。他因此责骂妻子,怪她没有把孩子看好。

此处可以看出这名男子的心理倾向:其实,他一直担心两个孩子可能走失,可又没有勇气面对。于是他便在梦里创造了第三个孩子,并让他丢失。

此外,也可以看出,这名男子很爱他的两个孩子,不想失去他们。同时,他也觉得妻子照顾两个孩子很辛苦,根本没有精力来照顾第三个孩子。第三个孩子不应该出现在他的生活里。因此,我们又看到了这个梦的另外一面,那就是做梦人在想:“我到底该不该再要一个孩子?”

正是因为这个梦,男子对妻子产生了抵触情绪。尽管没有丢失一个孩子,但他每天醒来都无名火起,对妻子充满怨恨。人们在起床时经常如此,不是抱怨,就是挑剔,这都是在释放梦中产生的不良情绪。这种状态类似醉酒,不像抑郁症,因为抑郁症患者常常沉湎于失败、死亡和迷失的念头中难以自拔。

从这个梦里还可以看出,这名男子选择了对自己来说比较有优势的事情,比如,他会有这样的感觉:“我很关心孩子,我妻子却完全不同,所以,才弄丢了一个孩子。”因此,他试图控制别人的倾向就在梦里暴露无遗了。

现代解梦始于一百多年前。最初,弗洛伊德认为,梦是对婴儿期性欲的满足。对此,我们不敢苟同。如果说梦是对性欲的满足,那么,任何事情都可以视为对某种欲望的满足。任何念头都是如此,由潜意识逐渐上升为意识。因此,这种性满足的说法无法具体解释任何东西。

此后,弗洛伊德又提出“死亡欲望”这个概念。然而,以此来解释上面提到的那个梦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那位父亲根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丢失或者死亡。

事实上,除了前面讨论过的一般假设(精神生活的统一性和梦中生活的情感特征)以外,对梦的解析没有具体的方法。梦的情感特征及其随之而来的自我欺骗具有多种表达形式,因此,梦总是带有对比性和隐喻性的特点。对比是自欺欺人的最佳方法之一。几乎可以肯定的是,如果一个人通过对比来说明问题,不难猜出,他根本无法用事实和逻辑来说服别人,所以,只能借助毫无用处、牵强附会的比较来搪塞了。

诗人也会行骗,不过,方式讨人喜欢。他们使用各种各样的比喻和富有诗意的比较来娱乐读者。不过,可以肯定的是,优美的诗句确实比平常的语言更能震撼读者。例如,如果荷马这样描述一支希腊军队——他们像雄狮一样攻城略地,那么,从理智的角度来看,这种比喻根本就不成立。然而,如果读者当时诗兴大发,便会深受感染。作者让我们相信他拥有神奇的力量,可以妙笔生花。倘若只是单纯地描绘士兵的服装及其携带的武器,则效果大减。

如果人们在解释事情时遇到困难,也会采取同样的做法。例如,如果他发现无法说服你,就会给你打比方。正如前文所说,打比方就是自欺欺人,这就是梦里总是出现某些图像的原因。可以说,梦是一种自我陶醉的艺术。

说来也怪,梦的自我陶醉特征给我们提供了一种避免做梦的方法。如果个体能够理解自己的梦境,并意识到那只是一种自我陶醉,那么,他就可以停止做梦。因此,对他来说,梦也就失去了作用。至少本书作者的情况就是如此。一旦意识到梦的意义,就会立刻停止做梦。

另外,如果真想以此停止做梦,那么个体就必须从情感上做出根本的转变。这也是本人从上一次做梦的经历中领悟到的。那个梦发生在战争期间。因为职责所在,我想方设法阻止某人被送往危险的前线。在梦中,我杀死了一个人,但不知道是谁。于是,我便十分迷惑:“我到底杀死了谁?”事实上,我当时一心想着如何保护那名士兵,如何让他处于有利地位,免于战死沙场。这就是我做这个梦的情感基础。但是当我明白了此梦的意义之后,便不再做梦了,因为没有必要为了一件压根就没有考虑清楚的事情去自欺欺人。

这正好可以用来回答那个常见的问题:“为什么有人从来都不做梦?”那是因为他们不愿意欺骗自己。他们只相信行动,只相信逻辑,而且敢于面对困难。这类人即使做了梦,也会很快忘记;因为忘得太快,所以,就觉得自己从来都没有做过梦。

这就引出了一种理论:人人都会做梦,但大都被遗忘了。如果我们接受这种理论,那么,对于“有些人从来都不做梦”这个问题就会有另外一种解释,那就是,这些人也做梦,但都忘了。我本人并不赞同这种理论。我认为,世界上既有从不做梦的人,也有做了就忘的人。事实上,上述理论很难推翻。然而,要想证明其正确性,恐怕只能有劳创立者本人了。

为什么我们会反复去做相同的梦?这一奇怪的现象至今没有得到明确的解释。然而,重复的梦境一方面让人更加清晰地看到了个体的生活风格,另一方面也准确无误地指出了做梦人的优越目标到底是什么。

至于那些又长又大的梦境,我们认为做梦人本身并没有做好充分的准备。他正在寻找联结其当前窘境与未来目标之间的桥梁。因此,最容易理解的梦还是短梦。这种梦也许只有一个画面,或者只有寥寥数语,但却能揭示做梦人如何找到欺骗自己的捷径。

至此,可以用睡眠问题来结束本章的讨论了。说到睡眠,很多人会问自己一些毫无意义的问题。他们认为,睡眠是清醒的反面,是“死亡的兄弟”。这些观念其实是非常荒谬的。睡眠并不是清醒的反面,而是某种程度上的清醒。在睡眠中,我们并没有脱离现实生活。相反,我们仍然在思考、在倾听。我们在清醒时的种种特征同样也会出现在睡眠之中。因此,有些母亲不会被大街上的任何噪声吵醒,但是,只要孩子稍有动静,就会立刻醒来。由此可见,即便睡着了,她们的“关注点”也是“醒着”的。不仅如此,我们睡着的时候并不会从**掉下来。这说明,即使在睡眠中,我们对于“边界”也有着清醒的意识。

个体在白昼和夜间的表现共同构成了完整的个性,这就是催眠术的原理。那些迷信人眼里的魔法现象其实就是一种睡眠方式。只不过在这种睡眠中,个体愿意去服从另一个人,也知道这个人想让他睡觉。一个类似的例子就是,当父母跟孩子说“好了,睡吧”,孩子立刻乖乖地去睡。催眠术之所以会起作用,同样是被催眠的人愿意服从,而且越是愿意服从,入眠的速度也就越快。

在催眠中,可以让个体想象某个画面,产生某种联想,或者回忆某段往事,而这些在其清醒状态时是不会去做的。催眠术只有一个要求,那就是顺从。通过催眠,可以找到某些问题的解决方法,而这些方法可能就隐藏在那些被遗忘的早期记忆中。

不过,作为一种治疗方法,催眠术也存在一定的风险。作者并不推荐催眠术,除非患者对其他治疗方法已不再信任。研究发现,接受催眠的人往往内心都充满了报复情结。一开始,催眠术帮助他们克服了一些困难,但并没有因此改变他们的生活风格。催眠就像药物或者机械手段,病人的本质不会发生任何变化。要想真正帮助一个人,需要给他勇气,给他自信,让他真正认识到自身的错误。然而,这些功能催眠术一样也不具备。所以,若非逼不得已,切勿轻易尝试。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