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梦与梦的解析
正如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所解释的那样,个体心理学认为,意识与无意识一起构成了完整的个体。在前两章里,我们从整体的角度解析了个体意识的组成部分,包括记忆、态度和行为等。现在,我们将以同样的方法解析个体的无意识生活或半意识生活,也就是梦里的生活。之所以采用这种方法,是因为与醒时的生活一样,梦里的生活同样是整体的组成部分。虽然其他心理学流派一直在寻求新的解梦方法,但是我们始终认为,梦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具体表达。
我们发现,醒时的生活是由个体的优越目标所决定的,而梦里的生活也同样可能受到优越目标的影响。梦永远是生活风格的一部分,其中就包含个体的原型。事实上,只有弄清原型与梦之间的联系,才有望真正理解梦的内涵。同理,如果你非常了解一个人,那么,你十有八九可以猜出他梦里的内容。
比如,从整体来看,我们知道人类其实是一个非常懦弱的物种。有鉴于此,我们就可以推测,人类的梦大都与恐惧、危险或者焦虑有关。如果我们非常了解一个人,并且知道他的生活目标就是逃避问题,那么,不难推测,他在梦中会经常跌倒。对他而言,这种梦就像是一个警告:“就此打住吧,你不会成功的。”他以跌倒的方式来表达对未来的看法。很多人都会做同样的梦。
有这样一个具体的案例。患者是一名临近考试的学生,此人的特点是喜欢半途而废。我们因此可以猜出接下来会发生什么。在考试的前一天,他一直提心吊胆、坐立不安,根本无心学习,最后对自己说:“时间不够。”于是,他想缓考。梦里,他会不停地跌落。这体现了他的生活风格。所以,为了实现目标,他只能靠做这样的梦了。
再来看看一个成绩优异的学生。他总是信心十足、无所畏惧,从来不会给自己找这样那样的理由。对于这类学生,也不难猜出他的梦里会出现什么样的画面。考试前夕,他会梦到自己爬上一座高山,陶醉在山顶的美景之中,然后,美美地醒来。这是他当前生活状态的一种体现,从中可以看到梦是如何反映其人生目标的。
还有一种人属于限制型人格。这种人做事往往浅尝辄止、有始无终,于是人会在梦里遇到种种限制,会梦到自己无法摆脱人事的纠缠,总会成为别人追猎的对象。
在谈到另一类型的梦之前,必须明确的是,即便有人说出“梦,实在记不住了。不过,想听的话,我可以编给你听”之类的话,心理学家也从来都不会灰心,因为他知道,人的想象力不可能超越其生活风格。编造的梦和记住的梦是一样的,因为想象和幻想同样是生活风格的体现。
作为生活风格的表达方式,幻想不一定要与个体的真实生活完全一致。比如,有些人往往生活在幻想之中,他们在生活中胆小怕事,在梦境里却勇猛无比。不过,常常有迹象表明,这类人也属于虎头蛇尾型的。即便是在那些勇敢的梦中,这一点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梦的目的始终是为个体的优越目标铺平道路。个体的一切症状、行为和梦都是一种“训练”,使其能够发现自己的优越目标——无论这个目标是想成为万众瞩目的焦点,还是希望主宰生活或逃避生活。
梦的目的不一定符合逻辑,或没有如实表达。梦的存在是要制造某种感觉、情绪或者情感,因此,想要完全揭开其神秘的面纱是不可能的。然而,梦里梦外的生活只是程度上的差别,而非性质上的不同。我们发现,面对各种各样的人生问题,心灵所给出的答案总是与千差万别的生活模式有关。这些答案并不符合常规逻辑。不过,为了正常的社交目的,我们要设法让这些答案尽可能地接近正常逻辑。一旦我们摒弃了“梦等同于生活”的绝对观念,梦也就失去其神秘性。此时,梦就成了现实生活的进一步表达。跟现实生活一样,出现在梦中的情景也不是绝对的,也是现实与情感的混合体。
从历史上来看,梦对原始人类来说是非常神秘的。他们通常认为梦是一种预言,是未来事件的先兆。事实上,这种想法有一半是对的。对于做梦人来说,梦是联结其当前窘境与未来目标之间的一座桥梁。如此一来,梦中的情景常常会变成现实,这是因为个体会在梦中演练自己的角色,因而对即将发生的事情做好充分的准备。
换句话说,梦里的生活和清醒时的生活有着同样的内在联系。一个聪慧敏锐的人能够透过现实生活和梦境生活来预见自己的未来,他要做的就是判断。例如,有人梦见一个熟人去世了。事实上,那个人真的走了。那么,这个做梦人极有可能是一名医生或者是死者的亲人,只不过他把现实中应该思考的问题带到了梦中。
梦的这种亦真亦幻的特点让一些人相信梦是一种预言。其实,这是一种迷信。这样的人通常也会相信其他传言。恰恰是这一点被江湖术士夸大利用,他们总想摆出一副先知先觉的样子,博人眼球。
当然,要想破除这种迷信观念,拨开围绕在梦周围的层层迷雾,首先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很多人都无法理解自己的梦境。事实上,即使是在清醒的时候,也很少有人能够真正地了解自己,很少有人能够通过反思来进行自我分析。然而,不具备自我分析的能力,就无法得知自己的走向。因此,对梦的分析比对日常生活的分析更加复杂、更加晦涩,这一点前面已经提到了。无怪乎很少有人能理解自己的梦境,无怪乎他们纷纷带着无知求助江湖术士了。
要想理解梦的逻辑,不应该拿它直接跟日常生活中的普遍行为做比较,而应该拿前面描述的几种典型现象做参照,因为这些现象都是与“私人智慧”或个体的智力水平息息相关的。读者诸君应该记得我们对罪犯、问题儿童以及神经症患者心态的描述,他们为了说服自己面对某种现实,总会刻意制造某种感觉、冲动或者情绪。因此,杀人犯通常会这样自辩:“地球太拥挤了,容不下他了。所以,我就杀了他。”这种“地球太拥挤”的观点在他大脑里不断强化,为他走上谋杀之路埋下了种子。
这种人也许会问:为什么有人衣着光鲜?为什么自己破衣烂衫?这样的想法顿时让他妒火中烧。因此,“衣着光鲜”便成了他所追求的优越目标。于是,他开始做梦,梦中产生的情绪使他不断接近目标。这一点在流传甚广的诸多梦境中都有体现。比如,《圣经》中的约瑟夫就梦见所有人在他面前卑躬屈膝。现在我们知道,这个梦跟他神奇的五彩衣、跟他最终遭到兄弟驱逐的一幕是多么相符。
另一个众所周知的梦来自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有人邀请他去小亚细亚讲学,他却始终犹豫不决,并一再推迟行期,尽管接他的船已经停在码头了。朋友劝他早点启程,但无济于事。随后,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在森林里遇到的一个故人。此人来到他的面前,对他说道:“鉴于你很虔诚,鉴于当初你在森林里对我的关照,我劝你还是别去小亚细亚了。”西蒙尼德斯醒来后说道:“我不去了。”事实上,在做梦之前,他已经有了这个想法。这个梦仅仅是他制造出来的一种情感来支持自己的决定,尽管他对自己的梦也不甚理解。
显然,个体会制造出某种幻觉来欺骗自己,从而营造出自己想要的感觉或情绪,而这通常就是人们能够记住的梦的内容。
西蒙尼德斯的梦让我们想到了一个问题:梦究竟应该如何解析?首先,必须牢记,梦是个体创造才能的一部分。西蒙尼德斯在梦中借助自己的想象力对情节进行了编排,他挑选了一个故人。问题是,在丰富的人生阅历中,这位诗人为什么偏偏选择这个?显然,死亡的阴影一直在他的脑海里萦绕不去,因为他向来害怕坐船。在那个时代,海上航行的确十分危险,所以他才迟疑不决。这说明,他很可能不仅害怕晕船,而且担心沉船。由于死亡的念头牢牢地占据了他的脑海,所以,他才在梦里选择了一个故人的情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