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此,当这一晚过去,病房的门再度推开的时候,人们看到的是三毛的遗体:以尼龙丝袜吊颈,身着白底红花的睡衣,现场没有遗书。
法医鉴定,三毛的死亡时间为1月4日凌晨2时左右。
倪竹青收到三毛1月2日写来的信,提到自己的心情,她说“非常累,写不动信”,癌症已经蔓延到身体很多地方,“下半年没法工作了,手边有四个剧本也不能做了”,“人生一场,劳劳碌碌,也不过是转眼成空”。
三毛似乎在作结论,又似乎在剖析自己的性情:“我内心不是没有感到孤独,但我丧失了去爱一个男性的能力,这真是一种深悲。我是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人,在情感上,尤其在男女的感情上自律很严,非常冷静。”她知道父亲对自己是了解的,恐怕也深信父母能够原谅自己的不告而别。她还说,“寿衣”应该很好看,应该做几件放着。
白先勇眼中的三毛,永远是那个“穿了一身苹果绿的连衣裙,剪着一个赫本头,闺秀打扮,在人群中,她显得羞怯生涩,好像是一个惊惶失措一径需要人保护的迷途女孩”,听到她去世的消息,白先勇却说:“可能那才是真正的三毛,一个拒绝成长的生命流浪者,为了抵抗时间的凌迟,自行了断,向时间老人提出了最后的抗议。”(2)
杏林子、张拓芜素与三毛交好,是“铁三角”。杏林子常年坐在轮椅上,是积极进取的残疾作家,张拓芜则原本默默无闻,军旅出身,因三毛读了他的书,在报上发表了书评,他才逐渐被关注。这三个人中,三毛最心软,张拓芜经历最丰富,杏林子最坚强。因为不忍心看到杏林子为疾病所苦,三毛曾经出主意,说如果实在忍不了,就给杏林子一颗毒药,责任由她与张拓芜来承担。张拓芜当即表示不愿承担这个责任,杏林子则坚决反对:“我还没活够!”(3)结果,最健全、最年轻的三毛竟然最早结束了生命。
对此,杏林子在表达了深切的哀悼之外,还表达出对她自杀的不满和批评,认为她不该伤害家人,这样的人生态度实在不该效仿。
三毛的猝然离世,在司马中原的意料之外,从大陆回到台湾之后,他原本是要设宴为她接风的,谁知她竟然离开了,让自己这一生都欠她一顿饭。可他也认为,“三毛就是这样,用她云一般的生命,舒展成随心所欲的形象,无论生命的感受,是甜蜜或是悲凄,她都无意矫饰”(4)。
王洛宾听到三毛去世的消息时,比其他人晚了一些。这位老人起初并不相信,确认后不顾健康,大醉一场,醒来后写下那首《等待》:“你永远不再来,我永远在等待。”(5)
痖弦在回忆三毛时说,她“就像一个光源,她希望普照到每一个角落,一个热源,她想把温暖分给每一个需要温暖的人”(6)。那种对待陌生人的慈悲与真诚,是常人很难想象的。他不相信三毛是自杀而死的,更愿意接受她是因为过度劳累,吞服了过量的安眠药永远沉睡过去了。
三毛去世两天后,远在大陆的徐静波收到了一封寄出时间为1990年12月29日的信,信封里是一枚礼卡,上面是原本印刷好的祝福语,以及三毛亲手写上的“谢谢你”。
接到三毛于1月1日清晨2点写的信时,贾平凹已经得知三毛去世的消息了。贾平凹是三毛非常喜欢的作家,本已约定好见面,三毛还要他借一辆自行车给自己,在他笔下的商州好好转一转。贾平凹把作品寄给三毛后不久,没想到对方却失约了。在《哭三毛》中,贾平凹说:“三毛是死了,不死的是她的书,是她的魅力。”(7)
上海的张乐平一家闻讯哀不自胜,三毛是他们家庭的一员,接触虽短却情谊深厚。张乐平想念着自己的“女儿”,他说:“春节一天天临近了,大儿媳早就准备好一件中山装等她回来试穿,全家人仍在执着地等候,过节的时候,有一个座位将留给三毛,因为在我们全家人的心中,三毛是永生的。”
旅行家、媒体工作者眭澔平是最后接到三毛电话的人。他与三毛相识不过一年,因采访结缘,因志趣相投成为密友。三毛3日晚上给他的电话留言听起来是迫切的需要,又像是自言自语:“我是三毛,你在不在家,人呢?你不在家。好,我是三毛。”
2日的时候,眭澔平与三毛还聊过未来的打算,她说新的一年要写剧本,她让他帮忙寄出写给大陆作家贾平凹的信件。三毛将一封信夹在《滚滚红尘》中送给了“小熊爱人”眭澔平,她说,“我走了,这一回是真的”。她走得洒脱,但是眭澔平责任重大。
失去“同志”的眭澔平成立了三毛纪念馆,还踏上了漫漫征程,用二十年的时间踏遍地球上近两百个国家,他说:“在旅行的时候,有一种特别感觉,像是在接续她的脚步,完成她没有走完的旅途。”(8)
每个人都爱她。
(1) 引自《夜半逾城》,收录于三毛作品集《高原的百合花》,三毛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2) 引自《不信青春唤不回——写在〈现文因缘〉之前》,收录于文集《昔我往矣》,白先勇著,北京:中华书局,2016年版。
(3) 引自《三毛1943—1991》,师永刚、陈文芬、沙林编著,北京:作家出版社,2011年版。
(4) 引自《他们说三毛》,收录于三毛作品集《温柔的夜》,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5) 引自《中国新诗·最美情诗卷》,中国诗歌学会主编,北京:线装书局,2016年版。
(6) 引自痖弦《百合的传说——怀念三毛》,收录于三毛作品集《高原的百合花》,三毛著,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年版。
(7) 引自贾平凹《哭三毛》,发表于《当代青年》,1991年第2期。
(8) 引自《三毛的最后一封信》,眭澔平著,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1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