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妈妈胜过学区房
年糕上中班以后,幼儿园家长群里的画风突然变了。“幼升小”“学区房”“小学面试题”,这些高频关键词每天在群里滚动刷屏。
“好的公办小学一表生都已经要求提前三年落户了,现在买学区房是不是晚了?”
“刚看了一套学区房,老破小,真要搬进去住感觉全家人连腿都伸不开,结果一犹豫房东就说已经卖掉了。”
“我朋友说给孩子转学到某某小学的附属幼儿园,这样能提前锁定一个学位,还为这事儿搬家,太拼了!”
似乎,连空气里都弥漫着焦虑。
处在这样的环境中,人不知不觉被裹挟进去。我急躁起来,总是一晚上一晚上地拉着糕爸商量学区房的事。
有一天他终于忍不住问我:“买学区房是为了上好学校、考好大学吧?但是你有没有想过,大学文凭最重要的作用是什么?”
我说:“当然是为了找个好工作,一份优秀的简历是最直接快速证明自己的方式呀。”
他又问:“如果将来我们的孩子不找工作呢?你怎么确定他将来一定要向别人证明他自己呢?你给孩子规划的,就一定是最好的、他想要的人生吗?”
紧接着,他又追问我:“你父母给你规划的路,你照着走了吗?”
你给孩子规划的人生,就是最好的吗
我的父母确实也给我规划过“理想人生”。
他们从小盯得最牢的就是我的学习成绩,当我如他们所愿考上浙江大学医学院后,他们又早早在我们家对面替我置办好了房子,打算让我在大学毕业后,就回老家的医院上班,然后找个老实稳妥的本地男孩结婚生子。
他们心目中能替我设想好的“最棒的人生”是这样的:每天下班到爹妈家里吃个饭,晚饭后还能和老公遛个弯,房贷不用我还,小孩帮我带,连家务都不用我干,安稳地在他们的庇护下当个小公主。
可后来呢?我没有回老家当医生,嫁了外地人,甚至,当我开始做微信公众号的时候,他们根本都理解不了这是怎么回事。
真的,时代变化太快,我们的人生早就不是父母预设的样子。
而现在,轮到我们自己为人父母了,却又开始陷入“惯性误区”:总想拿自己的经验,来给新一代孩子指导,“学区房焦虑”不正是这种思维方式的产物吗?
想明白这一点以后,我更焦虑了。毕竟,学区房能够提供的成功路径很直接、很确定——好的升学率、考上好大学、找到一份稳定的好工作,最后过上富足体面的生活,这已经是大多数人想象中孩子很好的未来了。
如果要推翻这一切,重新去思考我能为孩子的未来做什么,这个问题还能有答案吗?
我不禁开始回望自己的人生。
父母对我成绩的关注到大学后戛然而止。我毕业后做了份看起来没什么前途的工作,他们也像所有传统的父母那样,只是关心“食堂伙食怎么样”“能不能准点下班”。
当我开始创业、开始带着几百人的互联网团队起飞、开始睁开眼看世界甚至不断学习新技能的时候,到底是什么支撑我做到的呢?每次当我觉得很难做到、想要放弃的时候,我脑海里出现的那幅画面又是什么呢?
穿过三十年的岁月和模糊的儿时记忆,我渐渐看清楚了那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