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孩子,一开口就赢了
“与父母缺少沟通的孩子,在4岁的时候,跟经常和父母聊天的孩子相比,少听了3000万个词语。正是这3000万个词语,拉开了孩子们在学龄后学业中的表现。”
这段话出自美国芝加哥大学医学院萨斯金德博士所著的《父母的语言》,这本书的结论来自多年的实证研究,并以大量令人信服的数据告诉我们——如果孩子的人生真的有所谓的起跑线,那就是父母每天对孩子说话的数量和质量。
跟孩子多说话,促进他大脑发育
科学研究向我们证明:大脑掌握思考和学习的区域,在孩子人生的前三年就已经开始发挥作用了,而语言发展是大脑发育的开始。婴儿每天最喜欢做的事情,就是听妈妈的声音,甚至在他特别小的时候,就可以轻松地把母语从各种语言中分辨出来。
而我则简单地总结为:每个孩子都是天生“听话”的孩子,“听话”是大脑最初的学习模式,语言就是孩子大脑发育的养料。
要想促进孩子大脑发育,父母首先要做的,就是跟他多说话。
年糕一出生,我在他面前就是个“超级话痨”。我会事无巨细地跟还在吃奶的年糕说话。换尿布的时候,我会说:“宝贝,妈妈要给你换尿布了哦,你配合一下哦。”抚触的时候,我会说:“宝贝,我是你的妈妈,妈——妈——这是宝宝的左手,左——手;这是宝宝的右手,右——手。”跟他玩耍的时候,我会说:“宝贝,你看,这个是花,好看的玫瑰花;这是摇铃,你的小手摇一下试试,两个东西撞击会发出声音是不是?”总之,我利用一切可利用的时间、工具,跟孩子说话,让他尽可能多地感知周围的环境,引导他产生表达和交流的欲望。
对孩子来说,一切都那么陌生。而父母跟他说话,其实就是以他的眼光来认识世界,父母的语言是他认识世界的窗口。
“几乎无一例外的是,家长与孩子的对话越多,孩子词汇量增长得越快,孩子三岁后测试出来的智商会越高。”这是《父母的语言》里的科学结论,它告诉了我跟孩子多说话的好处,这么做对孩子词汇量的增加非常重要。
所以,赶紧抛开“孩子这么小,根本听不懂我的话,跟他说那么多干吗”这种想法,亲子对话任何时候开始都不早,说多少都不嫌多。
说话抓住两个关键点,孩子听话又聪明
说话数量够了,质量也要跟上。
很多妈妈的感受是,我一天到晚都在跟孩子说话啊,而且都是我在说,孩子不仅不听,还会嫌我烦。
这时候,你可能需要想想,你到底说了些什么。
在餐桌上,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很多父母可能会说:“菜和饭一起吃掉,都要吃光”“吃饭要认真,在位置上坐好”“不好好吃饭,下午你就不要出去玩”“再不好好吃,妈妈生气了”。
很熟悉吧,类似的还有“不行,不可以,停下来”“太脏了,别去碰”“听话,别哭”“快点,快点”“说第几遍了”“你听见没有”……
单调的词汇、命令式的语句大量重复,每天出现,让亲子对话变得无效而徒劳,孩子在这些对话里学习不到任何有效的信息。
要知道,每个孩子,都曾经是家长最忠实的听众,他仔细聆听父母说的每一句话,不放过每一个字。但只有那些丰富、有营养的信息,才能给他们的大脑以刺激,留下印象。如果你说出的话,不能刺激他的大脑,你真的不能抱怨孩子不听话,而是要先反思,问问自己有没有好好跟孩子说话。
所以,做一个会跟孩子说话的高阶家长,或者更功利一点,说孩子愿意听的话、说对孩子大脑发育有好处的话,父母在说话时需要抓住两个关键点:正确而高级的名词、新鲜而有趣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