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1527罗马被洗劫 > Ⅲ(第2页)

Ⅲ(第2页)

贝利撒留轻而易举地将河道上的那条锁链除掉,东哥特人的一座木高塔也被满载可燃物的小划艇烧毁。听说战场局势一片大好,艾萨克忙不迭地带兵出战,好分一杯羹。他率军袭击东哥特人的军营,不料中了埋伏,被活捉。听到探子传来消息说艾萨克被活捉,贝利撒留“大惊失色,来不及细究艾萨克究竟因何被捉,误以为波特斯沦陷,他的妻子也被敌军所害……他吓得舌头都僵住了,完全说不出话来,他以前从未这样过”。[9]

贝利撒留快马加鞭,火速赶回波特斯。他意识到自己误读了探子的消息,正在扼腕叹息自己没有乘胜拯救罗马城之际,突然病倒,命悬一线。据说这是他因为在行军打仗的过程中感染了鼠疫或是疟疾。罗马城丧失了最后的机会。

贝萨斯正一门心思赚钱数钱,哪里顾得上巩固城防。军官们懒得晚上去城墙上值夜,守卫们自然也就懈怠了,都在城墙上打起盹来。城中的罗马人跑的跑,死的死,只剩下一些跑不动的老弱病残,守卫的人数也跟着锐减。4个负责看守阿西纳里安门的伊苏里亚人看到了赚钱的机会。阿西纳里安门距离拉特兰圣乔凡尼大教堂不远。他们顺着墙外的绳索滑下,径直来到托提拉的营帐,表示愿意为他效劳,带他入城。托提拉当即同意事成之后,给他们重金酬谢。几天后,也就是公元546年12月17日晚,托提拉集结大军,4名伊苏里亚人带领4名哥特人顺着来时的那条绳索爬上墙头。哥特人用斧子把城中各处大门上的木门闩和铁索全部砍断,霎时间罗马城门户大开。被围一年之久的罗马城,再次陷落。在武力和饥荒面前都拒不屈服的罗马城,在背叛面前不堪一击。

……城里乱成一锅粥,大部分罗马士兵在军官的带领下从另一个门仓皇出逃。为了能逃出去,他们连狗洞都钻。剩下没来得及逃走的士兵和罗马平民到处找圣所避难。事发时,名叫德西乌斯和巴西利乌斯的两个罗马贵族和另外几个人在一起,他们手上正好牵着马,所以跟贝萨斯一样骑马逃了出去……城中最后只剩下五百人,这些人根本找不到能避难的圣所。[10]

8年了,东哥特人终于得偿所愿,把罗马城夺了回来。得意忘形的他们,见人就杀,以此为乐。一位名叫贝拉基的神父出面说服托提拉,才终止了杀戮。东哥特人怎肯善罢甘休,不能杀人那就越货:“托提拉在贵族的家中发现了大量财帛,其中数贝萨斯家中的财帛最多,都是他高价卖粮得来的。倒霉的贝萨斯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11]

在过去的1500年里,罗马城沦陷了3次,罗马人却从未像现今这样落魄:“锦衣华服早已成为过去式,他们现在只能穿奴隶和仆人的衣服,靠向敌军乞讨食物过活。”托提拉把城中的女人都保护起来,“女人们无论结婚与否,丧偶与否,都保住了自己的贞洁”。但是他对罗马城却没有丝毫怜悯之情。城中火光冲天,台伯河对岸的跨蒂贝里纳岛区化为乌有。托提拉还觉得不解气,打算放火把城里的东西全都烧光。动手前,他命人把抓获的几位元老院议员带到他面前,痛骂他们是恩将仇报的小人。骂完之后,他“命人动手拆除城中的防御工事,约有三分之一防御工事被损毁。可是他觉得还不解气,执意要把罗马城夷为平地”。[12]

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贝利撒留的一封信让托提拉彻底改变了主意。听说托提拉的打算后,贝利撒留立即派人给他送去一封信。普罗科匹厄斯将这封信的内容原封不动地记录了下来。这封信行文流畅、逻辑清晰、有理有据,可以百分百确定是由普罗科匹厄斯代笔的。在上文中我们已经提到,普罗科匹厄斯曾跟随贝利撒留驻守过罗马,对罗马的建筑杰作叹为观止。把他在信中用来形容罗马的文字拿来形容今天的罗马也毫不过分。

罗马是伟大、辉煌的城市。它并非出自一人之手,而是历代帝王能人反复创作的结晶。它的辉煌与华丽亦非一日之功,而是经过了日积月累的沉淀。数不尽的财富将世界各地的奇珍异宝和能工巧匠会聚于此。这座凝结了历代能工巧匠无数血汗和泪水的城市,是他们留给后人的不朽丰碑。谁糟蹋了它,谁就是全体人类的罪人。[13]

根据普罗科匹厄斯的记载,托提拉反复阅读那封信,最终被说服,决定放罗马城一马。罗马虽然得救了,却从未如此狼狈落魄:

……他(托提拉)把包括元老院议员在内的所有罗马人,连同他们的妻儿,全都发配到坎帕尼亚。禁止任何人踏入罗马半步,任其自生自灭。[14]

罗马城自诞生以来首次成为空城。根据史料记载,罗马城的无人状态持续了40天。饶是如此,后面还有不少磨难等着它。在接下来的5年里,它的控制权几经易手。为了光复罗马城,托提拉不惜花费数年心血。可到手后,他便弃之不顾,继续挥师南下。贝利撒留瞅准时机杀了个回马枪,从波特斯立马赶到罗马城,通过提供食物怂恿一众居民搬回罗马,并组织军民修复城墙。意识到自己犯了个大错误的托提拉随即率大军杀回罗马城。鉴于罗马城各处的门早已不知所终,贝利撒留只好派重兵守住门口,并在门口处敷设铁蒺藜,成功挫败了哥特人的骑兵团。这次的胜利犹如昙花一现。两年后,也就是公元549年,托提拉再次兵围罗马城。围城一年后,他再次顺利破城,连破城的过程都跟上次一样。上次那4名伊苏里亚人因公然叛变,大发横财,惹得族人分外眼红。于是他们的族人故技重施,再助托提拉一臂之力。

好在托提拉这次没打算置罗马城于死地。他甚至干脆定都于此。为了赢得法兰克公主的芳心,他下令让工人马上修缮破败的罗马城,不得有误。企图在一夜之间把一座渺无人烟的城市变为富丽堂皇的都城,简直就是天方夜谭。托提拉召回元老院议员,命他们会面商议政事。他甚至还在马克西穆斯竞技场中举办过马车赛。

东哥特人万万没想到这次胜利是他们最后的狂欢,王朝气数将尽。拜占廷帝国与萨珊波斯在东线的战事暂时得到缓和,所以查士丁尼于公元551年向意大利半岛派出一支2万多人的军队。奉命领军出征的是一个名叫纳尔西斯的人。将近20年的浴血奋战令东哥特军元气大伤,兵力锐减。东哥特军的兵力甚至一度被拜占廷军的兵力反超。更不幸的是,托提拉还把屡试不爽的伏击术抛诸脑后。公元552年初,东哥特军和拜占廷军在翁布里亚的塔吉纳展开较量,纳尔西斯的弓骑兵重创托提拉的主力骑兵,托提拉战败身亡。东哥特的残余力量又拥戴新王,继续抵抗。无奈东哥特人已回天乏术,东哥特王国于公元561年灭亡。在接下来的数个世纪里,东哥特人的名字偶尔出现在意大利的历史中。几代人以后,东哥特人彻底绝迹。

哥特战争给罗马城造成的影响远甚于西哥特人和汪达尔人对罗马城发动的战争。托提拉曾举行马车赛的马克西穆斯竞技场已变成一块长满野草的荒地。查士丁尼誓恢复罗马往日的荣光,结果却加速了它的衰落。罗马残存的社会习俗也在纷飞的战火中消失殆尽。哥特战争结束后,查士丁尼为重建意大利颁布《国事诏书》,提出他将重修古罗马广场,加固罗马城的河堤,重修罗马城的码头和高架渠。这些承诺只是他的一个美好愿景罢了,并没有实现。

哥特战争结束后,罗马人再也不复往日的洁净。几十年前,罗马的公共浴场依然正常运作。公元408年的罗马城曾有800个大大小小的浴场。资源匮乏不是造成浴场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人们在思想上已经不接受公共洗浴这种形式了。基督教认为水是用来喝的,不是用来洗澡的。带有肉体享乐性质的洗浴更是为基督教所不容。哥特战争结束两个世纪后,人们修好罗马城中部分高架渠,用来把水运往圣彼得大教堂和圣洛伦佐教堂外的简陋浴室,供神职人员和风尘仆仆的朝圣者使用。这些浴室几乎从来不提供肥皂。蓬头垢面成为新时尚。战后,偌大的罗马城只剩下一间私人浴室,这间位于拉特兰宫(3)的私人浴室是教宗的专属浴室。

口粮配额也同公共浴场一样退出了历史舞台。哥特战争结束后的几十年里,这一古老的制度被教会的慈善救济所取代。教会有时也会在旧时的粮仓里给穷人分发救济食物。这恰好反映了那个时代的一大特点:世俗政权渐渐被教会所取代。重挫东哥特人、光复意大利半岛的拜占廷帝国也没能长久地守住它。公元568年,东哥特余部被灭7年后,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半岛,建立伦巴德王国。拜占廷帝国的统治范围缩小至意大利半岛的沿海地区。值得一提的是,伦巴德人第一次踏上意大利半岛时还是拜占廷帝国的雇佣军。随着拜占廷帝国的势力逐渐退出意大利半岛,教廷的权力慢慢膨胀起来。教宗不愿花费精力守护帝国曾经的辉煌,对多神教更是没有任何好感。没有了世俗政权的阻挠,基督教迫不及待地将它们从历史的长河中抹去。公元6世纪末,教宗格列高利一世(公元590—604年在位,第64任罗马天主教教宗)下令捣毁异教神像。没有狄奥多里克大帝和马约里安皇帝的庇护,加之天灾不断,罗马的异教文物日渐腐朽,盗窃行为日益猖獗。位于低洼区的文物还要忍受洪涝的侵蚀。台伯河的堤岸崩溃后,罗马城每个世纪都要遭受两到三次毁灭性的水灾。公元589年那场水灾是罗马城历史上惨烈的水灾之一。两个世纪后,保罗·迭肯(PaultheDea,公元720—799年在世,本笃会僧侣,伦巴德王国历史学家)曾提及这次水灾。从他的描述中,我们不难发现,水灾还引发了另一个问题:

台伯河的水位因泛滥的洪水迅速高涨,水势越过城墙,将罗马城大部分地区淹没。河流中大量的水蛇和一条巨蛇顺着水势游过罗马城,游入大海。[15]

战争过后,罗马城满目疮痍,百废待兴,一部分文物因此得以侥幸保存下来。哥特战争结束后的150年里,教宗们对现有教堂的维护都力不从心,更无力再新建教堂。圣彼得大教堂高昂的维护费已经让他们叫苦不迭。既然无力新建教堂,那就索性在旧的建筑物上进行改造。公元6世纪末,老皇城的前厅被改造成安蒂戈圣母教堂;城市执政官在古罗马广场上的驻地被改造成圣科斯玛暨达米安教堂。公元8世纪,元老院的驻地被改造成圣马蒂诺暨卢卡教堂。作为罗马城最瑰丽的异教神庙,万神殿在公元7世纪初被改造成圣母与诸殉教者教堂,因而得以完好地保存下来,真是不幸中的万幸。

罗马的政治制度可就没那么幸运了。我们曾在上文提到,罗马共和国时期设立的官阶早在东哥特战争打响前就已退出历史舞台,元老院却顽强地存活下来。公元554年,查士丁尼决意重振元老院,把议员的财产资格由先前的45千克黄金降低到13千克黄金。曾经富可敌国的罗马地主如今寥寥无几,降低财产标准实属无奈之举。他们要么举家逃亡至西西里岛和君士坦丁堡,要么为赎出落入伦巴德人之手的亲人散尽家财。元老院已经是日薄西山,就算查士丁尼费尽心思,也是竹篮打水一场空。元老院制度在无声无息中落幕,以至于后人都不知道它是于何时、以何种方式解散的。公元6世纪70年代末,元老院曾派特使前往君士坦丁堡,请求当时的拜占廷皇帝发兵抗击伦巴德人。公元603年,拜占廷皇帝福卡斯(公元602—610年在位)曾短暂出巡罗马城,据说在此期间,元老院议员曾偕同教宗和神职人员一起拜谒他。不过这种说法的可信度不高。据说,教宗格列高利一世曾宣称“元老院已经化为乌有”。值得一提的是,格列高利一世于公元604年逝世,也就是福卡斯出巡的前一年。教宗霍诺留斯一世(公元625年11月3日—638年10月12日在位)在位期间曾把元老院的旧官邸改造成圣阿德里亚诺教堂,这可以看作元老院不复存在的明证。发轫于王政时代的元老院,曾长时间统治着整个地中海世界。这个存在了长达1200年的古老机关终于寿终正寝。

伴随着旧制度的消亡,是新制度的萌芽和成长。雄心勃勃的罗马人依靠良好的人脉在东罗马帝国的行政体制和军队体制中游刃有余。随着东罗马帝国的式微,罗马人把目光转向教会。富有的基督徒纷纷把自己的财产捐给教会,希望死后升天堂、享荣华,致使彼时的教会一跃成为欧洲最大的地主。哥特战争结束后的100年里,一种新的权力秩序出现在罗马城。彼时的罗马人一定对这种秩序有种似曾相识的感觉。站在这一权力秩序顶端的是教皇,由教宗兼任。教皇这一尊号不免让人回想起恺撒之后的罗马皇帝。教皇以下是听命于他的高阶神职人员。脚踏丝绸拖鞋的高阶神职人员宛如昔日的元老院议员。

罗马抓住良机,再一次在灾难中浴火重生。伦巴德人入侵意大利半岛,饱受战争**的意大利人纷纷逃往建有牢固城墙的罗马。一度沦为空城的罗马渐渐变得热闹起来。截至公元6世纪末,罗马城有4万到5万居民。40年后,从阿拉伯半岛驰骋而来的军队将拜占廷帝国半数领土收入囊中,从突尼斯到叙利亚尽成阿拉伯的天下。曾经不可一世的拜占廷帝国一度衰弱。约公元636年,耶路撒冷落入阿拉伯人手中,这座圣城也随之成为基督教朝圣者可望而不可即的远方。罗马人趁势推出第一本朝圣旅行指南:《圣地的殉教者》。精明的罗马人还把耶路撒冷的圣油专卖权抢了过来。罗马成为整个基督教世界的朝圣圣地。

(1) 罗马人的门神,也是罗马人的保护神。

(2) 14世纪蔓延于欧亚的鼠疫。

(3) 古罗马宫殿,位于罗马城东部,今属梵蒂冈城国,公元4世纪由罗马皇帝君士坦丁大帝赐给罗马主教。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