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的向内向外在哪一篇 > 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25(第3页)

我和十四行诗的因缘25(第3页)

把住一些把不住的事体。

写到这里,我想起霍夫曼斯塔尔在1923年5月25日写信给里尔克,谈到《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些诗使我不胜惊讶,您是怎样给那‘几乎不可言传’的领域取得一个新的界线,一种锐敏的思想用美和精确一再地感动我,像是用中国人神奇的画笔画出的那样:智慧和韵律的装饰。”(见《霍夫曼斯塔尔与里尔克通信集》)且不管这个比喻是否准确,当我读到这段话时,感到格外亲切,仿佛也回答了一个问题:像《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这样一部并不是每首都能读懂的诗集,为什么给了我如前所述的启发,而且几十年来它经常在我的身边?——我又想起几十年前,当我初次读里尔克的小说《布里格随笔》,读到叙述法国诗人阿维尔斯在临死前听见护理他的修女把一个单词的字母说错,立即把死亡推迟了一瞬间,纠正了她的错误的逸事时,我的头脑曾经一闪,这就是我翻译过他的十四行诗的那个诗人吗?他对于女人那样趑趄不前而对于生活和语言却是这样认真,此后我在文章里常常称赞这件逸事,勉励自己,可是从未提到过那首十四行诗。

我不迷信,我却相信人世上,尤其在文艺方面常常存在着一种因缘。这因缘并不神秘,它可能是必然与偶然的巧妙遇合。

(1)原载1936年12月10日《新诗》第1卷第3期,后收入《冯至全集》第4卷。

(2)诺瓦利斯(Novalis,1772-1801),德国浪漫主义诗人。

(3)波特莱尔(CharlesPierreBaudelaire,1821-1867),法国象征派诗人,今译波德莱尔。

(4)宾达(Pindar,公元前522-前446),古希腊抒情诗人。今译品达。

(5)基尔克郭尔(SφrenKierkegaard,1813-1855),丹麦哲学家、诗人。今译克尔凯郭尔。

(6)原载1943年11月《生活导报周年纪念文集》,后收入《冯至全集》第4卷。

(7)缪佐(Muzot),位于瑞士罗讷河谷的一座十三世纪古堡,1922年里尔克在这里完成了《杜伊诺哀歌》和《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今译穆佐。

(8)凡尔哈仑(émileVerhaeren,1855-1916),比利时法语诗人、剧作家,象征主义诗歌的创始人之一。

(9)本文是冯至于1987年6月4日联邦德国国际交流中心“文学艺术奖”的受奖答词,主要部分曾以《外来的养分》为题,在《外国文学评论》1987年第2期上发表,后收入《冯至全集》第5卷。

(10)海岱山(Heidelberg),今译海德堡。

(11)雅斯贝斯(KarlJaspers,1883-1969),德国哲学家、精神病学家。今译雅斯贝尔斯。

(12)斯佩朗格(EduardSpranger,1882-1963),德国哲学家、教育家。

(13)宫多尔夫(Friedridolf),德国文学史家、文学批评家。

(14)佩特森(JuliusPetersen,1878-1941),德国日耳曼语学者。

(15)莱辛(GottholdEphraimLessing,1729-1781),德国启蒙运动时期思想家、文艺理论家、作家。

(16)格里美尔豪生(HansJakobChristoffelvonGrimmelshausen,1621或1622-1676),德国小说家。

(17)毕希纳(GeBüer,1813-1837),德国戏剧家。

(18)亨利希·曼(Heinri,1871-1950),德国小说家。今译海因里希·曼。

(19)安娜·西格斯(AnnaSeghers,1900-1983),德国女作家。

(20)蒂克(LudwigTieck,1773-1853),德国浪漫主义作家。

(21)张宽的文章发表于《文学评论》1984年第4期。凯勒文中有这样的话:“自从我们读到中国的短诗后,它们表达一种忧郁的自然景色,极像莱瑙的《芦苇歌》……”——作者注

(22)比亚兹莱(AubreyViBeardsley,1872-1898),英国作家、画家。

(23)里尔克著,梁宗岱译:《罗丹论》,56页,四川美术出版社,1984。这里的译文与梁宗岱的译文略有不同。——作者注

(24)见里尔克1926年3月17日给一个青年女友的信。——作者注

(25)本文为《世界文学》专栏《中国诗人说外国诗》而作。原载《世界文学》1989年第1期,后收入《冯至全集》第5卷。

(26)格吕菲乌斯(AndreasGryphius,1616-1664),德国诗人、戏剧家。

(27)普拉滕(AugustPlaten,1796-1835),德国诗人。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