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给一个青年诗人的十封信经典语录 > 附录二 相关信件 冯至致杨晦1(第2页)

附录二 相关信件 冯至致杨晦1(第2页)

Rilke常常引用Rodin(16)的两个词:“忍耐与工作”。——大半做人要从这里做起吧!

炜谟回川后有消息吗?如稷何日北上?我想给他写信,不知寄到哪里好?

问老太太好!

4月10日

一页信纸写完后,意犹未尽,接着写下去吧。

废名常说,古人会作文章,我近来也时常这样想。《古文观止》,现在恐怕只有三家店的先生提这部书了。不过里边有许多文章,像《秋声赋》《赤壁赋》,我想就是列入世界头等作品之林也没有什么愧色的。我常常奇怪,我们有一个时代,读中国书就不算读书,宁可读一本什么巴尔干半岛的小说。(自然巴尔干半岛也有好的小说。)

中国如果复活,大半也需要中国的“文艺复兴”吧。这样的话头说起来有点使人讨厌——但我实在以为应该如此。

自从读了Rilke的书,我对于植物谦逊、对于人类骄傲了。现在我再也没有那种没有出息“事事不如人”的感觉。同时Rilke使我“看”植物不亢不卑,忍受风雪,享受日光,春天开它的花,秋天结它的果,本固枝荣,既无所夸张,也无所愧恧……那真是我们的好榜样。(因此我想把“冯至”的名字废去,还恢复我的“冯承植”了——请不要笑我孩子气。)所以我也好好锻炼我的身体、我的精神,重新建筑我的庙堂。外边的世界我不知道怎样了——同时我也像是深一点地知道它是怎样了。

将来有机会时,我很想去看一看那座Prag古城,还有那位尚在人世的Rilke的老母。

祝你们安健!

至又及

于德国海岱山

德国、法国的作家,多半不为中国人所注意。中国人所知道的名字,多半是在美国或日本享了盛名的德国、法国的作家。可笑的AnatoleFrance(17),那时是那样享名,但不及数年,坟土未干,声名俱灭……

两幅Rilke的刻像,请慧修看了后,替我保存。

1931年8月20日

慧修转翔鹤:

现在抄给你们一篇《序》(18):

在这十封信的前边,没有谈关于Rilke这个伟大的人以及他的作品的机会。比起他所结的成熟的果实,这十封信不过是在他开花时被风吹落的几片花瓣。虽然如此,我们从这几片花瓣也不是不能嗅出那后来的浓厚的果实的芬芳。

我老是觉得我的文字还不够表达出作者委婉的心情以及他深奥的意境的能力,可是我勉强地翻译了;因为我以为这件事是我的命运,我不能不翻译它,正如我不能不生活一样。

这十封信里所说的话,对于我们现代的中国人也许是很生疏吧;但我相信,如果在中国还有不伏枥于因袭的传统与习俗之下,而是向着一个整个的“人”努力的人,那么这十封信将会与之亲近,像是饮食似的化作他的血肉。在我个人呢:是人间有像Rilke这样伟大而美的灵魂,我只感到海一样的寂寞,不再感到沙漠一样的荒凉了。

最后,我把这个翻译放在翔鹤的手里;因为他在许多的人中是一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就是尼采所谓“在真正的男子中隐藏着一个童孩;他要游戏”的人。

我现在在柏林,我的通信处是:

&。D。FengviaSiberia

Alexar。17

Berlin-Grune>

Germany(19)

我希望你们给我一封信,我好有勇气把这译稿寄给你们。但是我翻得真不好;原文抽象的议论太多,很不容易。

8月20日于德国柏林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