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能人背后有能人 > 二 赵锁柱(第2页)

二 赵锁柱(第2页)

“啥!”这一声表示他发火了,额头上那道疤痕也变得红起来。他丝毫没有掩饰自己真实的情绪,而是明显地表现出对我的不满,“你又没跟俺们一起过,你咋知道她苦?凭啥说俺叫她吃一辈子苦,你甭问别人,就去问她好了,她在俺家七年了,俺是缺她吃,还是缺她穿了?你再问问她,自她到了俺家,俺叫她下过地吗?她娘儿仨,连俺一共四个肚子,还不是俺赵锁柱一个人卖力气填饱的?你要不信就随俺到房前房后转转去。缸里不缺水、囤里不缺粮、窖里不缺菜,鸡鸭猪牛都是俺起早摸黑喂大的。天天还有她的鸡蛋吃……人总得有良心!良心还得摆在胸口当中,不能偏,不能歪。这话俺赵锁柱说了还不算,你到队里挨个儿问问去,有谁说她在俺赵锁柱家吃苦、挨饿、受欺侮,俺立时就跟她离婚,绝没二话。再说,俺赵锁柱当初不是抢婚,是她自己情愿嫁给俺的——这事你也可以问问大队的赵会计去!”

听着他这番冒着肝火的话,单凭直觉,我就相信他的话里没有半点儿虚假的编造,全是真事。以我与农民相处的经验所知,他们就说实事,很少谈感受。他们的道理也都靠事实为证,任你妙言巧语也驳不倒。我便拍了拍他硬邦邦的肩头,笑呵呵地说:

“锁柱同志,你先别急。我说的不是这个意思。我是说,卓乃丽要求的不是这些,不是吃饱穿暖,她要的是精神生活和感情生活,你懂吗?”

“啥感情不感情的。俺是个粗人,不讲名词儿。俺对她娘儿仨好,不亏心就是了。反正俺没打过她,骂过她,没和她拌过嘴。家里的事一切都由着她。她要买什么,写个条子,俺就骑车进城跑一趟,跑折了腿也把东西给她买来。俺也不知道,她过得好好的,为啥翻了脸,非要离婚不可。人一走四个月,孩子也不管。俺天天下地,就把孩子拴在桌腿上……”

“一拴就一天吗?”我瞥了一眼桌腿上那绳子,禁不住问。

“不一天也得半天。你就看那两根绳子吧!还不能太长,不能叫他俩相互摸着,怕打起来抓破了脸。俺现在是又当爹,又当娘。要说俺有对不住她的地方,指出来,俺能改。可是硬要跟俺离婚,俺可不干!离了婚,孩子归谁?俺才三十多岁,不能打光棍儿,再娶个媳妇怕孩子受后娘的气!再说俺这么不清不白地离了婚,村里的人准得胡猜乱想,不知俺锁柱干了啥缺德的事,硬把媳妇挤走了。谁家的姑娘还肯嫁给俺?你说,往后的日子俺咋过呢?现在,村里的闲话就不少了……”他说到这儿,怒气反而沉了下去,转为一片难言的痛楚,把一双厚厚实实的大手捂住低下去的脸。

我有个致命的毛病,就是耳软心软,容易被人打动。可是我想,无论谁听了他这番实实在在的肺腑之言,也不会无动于衷。就是不听他说,只看看这眼前的一切就同样会被感动。瞧呀!这三间敞亮的房子,宽宽绰绰的院落,一应俱全的用具什物,不就是他用了全副的力气,不声不响、一点点儿建设起来的吗?这难道不是疼爱自己老婆孩子的力证吗?难道爱情不在事实和行动中间,而在精彩、动听和富于见地的字眼儿里?可是他老婆走了。他养活了七年的老婆,从这暖暖和和的窝儿里莫名其妙地走了。家庭拆掉了一半。此刻这汉子心里的苦处不是从那两根拴在桌腿上的绳子上就可明白地看到吗……但是,这时我眼前忽地又出现卓乃丽那间晦暗的小屋、墙上发潮的旧报纸、柜子上的面包头儿。那个女人为什么要撇下这个吃穿不愁的家庭、亲生儿子、疼爱她的丈夫?于是,卓乃丽坚持离家出走的那番道理也一样无可辩驳了。两个人究竟谁有理,谁更有理?他们的话便在我的脑袋里乱哄哄打起架来,绞成一团,分也分不清。

“你说——”赵锁柱依旧捂着脸,他的声音呜里呜噜的,“她为啥偏要离开俺?你刚才说的俺想不通。你能不能叫俺明白明白?”

多可悲,他自己并不知道!

我怎么回答他呢?卓乃丽的道理他是无法理解的,更谈不上说服他。但说服不了他,卓乃丽那边又怎么办?我耳边又响起昨天卓乃丽送我上车时,她混在雨声里的那句低沉的、恳切的、意味深长的话:“别叫我再回到过去了!”我此时真不知该怎么办才好了!

“她说……”我只是顺口念叨道。

“怎么?”他忽然抬起头来,用力捂过的脸红红的,“你见到她了?”

我点点头。

“她说了啥?”

我想了想,摇摇头。

他也不作声了。停了一下,他突然问我:

“你给俺写个条子成吗?”

“做什么?”

“您把她的地址写下来,过会儿有大车送菜进城,我叫赶车的给她捎一袋米去。”他指指屋子中间放着刚刚他扛来的那袋粮食说,“她就喜欢吃米。这是我一早拿面跟人家换来的。”

他说这话时,那张呆板而无生气的大脸盘没有任何表情。我却陡然地感到,在这汉子的胸膛里有一颗朴实纯净的心。他没经过文化的熏陶和雕琢,不知道世上曾有过令人钦仰的黑格尔、托尔斯泰和贝多芬,不知道他脚下的地球上还存在着塞纳河、吉卜赛人和百慕大三角,甚至连一张便条也写不好。他像泥土一样简单、平常,只献出自己的一切却从来不向别人要求什么,谁又能体会和感受这颗心啊!这颗心同样是愁苦的。虽然他远远不能理解卓乃丽那些想法,却仿佛已感到不幸在他身前不远的地方等待着……

我给他写过条子,在无话可说的尴尬中,向他暂做告别。我推了车子,走到院门口时,他忧虑重重地对我说:

“也许俺不该跟她成亲。她是城里人,念过书,想的跟俺们不一样。俺庄稼人想的就是不缺吃、不缺穿,把孩子养活大就成了……”

他这几句话,表明他已经看到了他们夫妻必将分开的不可挽回的结局。我却一下子找到了他们之间的距离,他们的分歧,他们之间难以填平的沟堑……

在我骑车回往县里的道上,春日当头,路面、树干与地里冻结的冰霜正在融化。从漫长的冬眠醒来,从清融的雪被下**出来的田野,是湿漉漉的、黑黝黝的、生意盈盈的,散发着一股浓郁醉人的泥土气息,混合着清新的早春的气味,随着寒意未尽的微风吹在脸上……柳枝虽无绿意,已变得柔软;河面上却依旧封盖着薄薄的冰片,给阳光照得煌煌刺目。有时,你感到春天已经来临,心中被唤起一阵畅快的情绪,但你的目光一触到河边陡坡上那压着枯草的白皑皑的残雪,又觉得严冬依旧顽固地占据人间,不肯轻易离去……我忽地想到,我们所处的社会不也处在一个乍暖还寒、交节换气的时候吗?新旧的思想、观念、见解,都在争夺存在,争辩是非,又争得统一。但统一只是暂时的。没有新事物突破常规和成见,社会就不会前进……

十年前一场浩大的动乱,把卓乃丽和赵锁柱这根本没有任何共同之处的两个人结为夫妻,犹如维苏威火山曾把岩石和树木熔为一体。这是历史的误会。但在新的历史转折中,新的时代潮流里,长期潜在这对夫妻之间的分歧就凸现出来。一个完整并不完美的家庭要拆散了。细想起来,两人的理由都是可信的、合理的,两人都是值得同情的,都是过去的社会悲剧中的人物,而且都在今天一齐把问号摆在了我的面前。显然,他们当中一方获得满足,就必须另一方做出牺牲,忍受痛苦。在社会发展的道路上,已经拉开一大段距离的两个人,究竟是卓乃丽停下来,还是赵锁柱赶上去呢?但她怎么可能停下来?他又怎么能赶得上去?我从哪里去找答案?尽管如此,我还是想给他们一个两全其美的、公正圆满的解决办法!但我力孤难支,希望找一个比我高明的人谈一谈……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