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名人传主要内容概括 > 托尔斯泰传004(第2页)

托尔斯泰传004(第2页)

他不会如卢梭一般写他的《忏悔录》,因为卢梭曾言:“因为感到我的善胜过恶,故我认为有说出一切的利益。”(300)托尔斯泰试着写他的《回忆录》,终于放弃了;笔在他手中坠下,他不愿人们将来读了之后说:

“人们认为那么崇高的人原来如此!他曾经是何等卑怯!至于我们,却是上帝自己令我们成为卑怯的。”(301)

基督教信仰中的美丽而道德的贞洁,和使托尔斯泰具有悫直之风的谦虚,卢梭都从未认识。隐在卢梭之后——在鹭鸶岛的铜像周围——我们看到一个日内瓦的圣皮埃尔,罗马的加尔文。在托尔斯泰身上,我们却看到那些巡礼者,无邪的教徒,曾以天真的忏悔与流泪感动过他的童年的。

对于世界的奋战,是他和卢梭共同的争斗,此外尚另有一种更甚于此的争斗充塞着托尔斯泰最后三十年的生命,这是他心魂中两种最高的力量的肉搏:真理与爱。

真理——“这直透入心魂的目光”——透入你内心的灰色的眼珠中的深刻的光明……它是他的最早的信仰,是他的艺术之后。

“成为我作品中的女英雄的,为我以整个心魂的力量所爱的,在过去、现在、将来、永远是美的,这便是真理。”(302)

真理,是在他兄弟死后一切都毁灭了的时候所仅存的东西(303)。真理,是他生命的中枢,是大海中的岩石。……

但不久之后,“残酷的真理”(304)于他已不够了。爱占夺了它的地位。这是他童年时代的活泼的泉源,“他的心魂的自然的境界”(305)。“纯粹的爱人类之情是心灵的天然状态,而我们竟没有注意到。”(当他在卡赞当学生时代的《日记》)年发生精神错乱时,他绝未舍弃真理,他把它导向爱的境界(306)。

爱是“力的基础”(307)。爱是“生存的意义”、唯一的意义,当然,美亦是的(308)。爱是由生活磨炼成熟后的托尔斯泰的精髓,是《战争与和平》《答神圣宗教会议书》的作者的生命的精髓(309)。

爱深入于真理这一点,成为他在中年所写的杰作的独有的价值,他的写实主义之所以和福楼拜式的写实主义有别者亦为此。福楼拜竭力要不爱他书中的人物。故无论这种态度是如何伟大,它总缺少光明的存在!太阳的光明全然不够,必须有心的光明。托尔斯泰的写实主义现身在每个生灵的内部,且用他们的目光去观察他们时,在最下贱的人中,他亦会找到爱他的理由,使我们感到这恶人与我们中间亦有兄弟般的情谊联系着(310)。由于爱,他参透生命的根源。

但这种博爱的联系是难以维持的。有时候,人生的现象与痛苦是那么悲惨,对于我们的爱显得是一种打击,那时,为了拯救这爱,拯救这信念,我们不得不把它超临人世之上,以至它有和人世脱离一切关系的危险。而那秉有看到真理,且绝对不能不看到真理的这美妙而又可畏的天赋的人,将怎么办呢?托尔斯泰最后数年中,锐利的慧眼看到现实的残酷,热烈的心永远期待着锻炼着爱,他为了心与目的不断的矛盾所感到的痛苦,谁又能说出来呢?

我们大家都体验过这悲剧的争斗。我们屡次陷入或不忍睹或痛恨的轮回中!一个艺术家——一个名副其实的艺术家,一个认识文字的美妙而又可怕的力量的作家——在写出某项某项真理的时候,还得为惨痛的情绪所拗苦:此种情形何可胜数(311)!在现代的谎言中,在文明的谎言中,这健全而严重的真理,有如我们赖以呼吸的空气一般需要……而我们发现这空气,为多少肺所不能忍受,多少为文明所磨成,或只为他们心地的慈悲而变成怯弱的人所不堪忍受!这使人骇而却走的真理,我们可毫不顾虑这些弱者而在他们眼前暴露吗?有没有在高处如托尔斯泰所说的一般,一种“导向爱的”真理?——可是什么?我们能不能容忍以令人安慰的谎言去欺骗人,如皮尔·金特把他的童话来麻醉他的垂死的母亲?……社会永远处在这两条路的中间:真理;或爱。它通常的解决,往往是把真理与爱两者一齐牺牲了。

托尔斯泰从未欺妄过他两种信心中的任何一种。在他成熟期的作品中,爱是真理的火焰。在他晚年的作品中,这是一种从高处射下的光明,一道神恩普照的光彩烛照在人生上,可是不复与人生融合了。我们在《复活》中看到信仰统治着现实,但仍站在现实之外。托尔斯泰所描写的人物。每当他个别观察他们的面目时,显得是弱的,无用的,但一等到他以抽象的方式加以思索时,这些人物立刻具有神明般的圣洁了(312)。——在他日常生活中,和他的艺术同样有这种矛盾的表现,而且更为残酷的。他虽然知道爱所支使他的任务,他的行动却总不一致;他不依了神而生活,他依了世俗而生活。即是爱,到哪里去抓握它呢?在它不同的面目与矛盾的系统中如何加以辨别?是他的家庭之爱,抑或是全人类之爱?……直到最后一天,他还是在这两者中间彷徨。

如何解决?——他不知道。让那些骄傲的知识分子去轻蔑地批判他吧。当然,他们找到了解决方法,找到了真理,他们具有确信。在这些人看来,托尔斯泰是一个弱者、一个感伤的人,不足为训的。无疑地,他不是一个他们所能追随的榜样:他们没有相当的生命力。托尔斯泰不属于富有虚荣心的优秀阶级,他亦不属于任何教派——他既非伪善者,亦非如他所称谓的犹太僧侣。他是自由基督徒中最高的一个典型,他的一生都在倾向于一个愈趋愈远的理想(313)。

托尔斯泰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良知。他说出我们这些普通人所共有的思想,为我们不敢在自己心中加以正视的。而他之于我们,亦非一个骄傲的大师,如那些坐在他们的艺术与智慧的宝座上,威临着人类的高傲的天才一般。他是——如他在信中自称的,那个在一切名称中最美,最甜蜜的一个——“我们的兄弟”。

一九一一年一月

(1) 《童年时代》第二章。

(2) 《童年时代》第二十七章。

(3) 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意思是“栅栏”,是莫斯科南图拉城十余里外的一个小村,它所属的省份是俄罗斯色彩最重的一个省份。

(4) 托尔斯泰在《安娜小史》中描写他,那个人物是列文的兄弟。

(5) 他曾写过一部《猎人日记》。

(6) 实际上她已是一个远戚。她曾爱过托尔斯泰的父亲,他亦爱她;但如《战争与和平》中的索尼娅一般,她退让了。

(7) 《童年时代》第七章。

(8) 在他1876年的自传式笔记中,他说他还能记起襁褓与婴儿时洗澡的感觉。瑞士大诗人施皮特勒亦具有同样的记忆力,对于他初入世界时的形象记得清晰,他曾为此写了一整部的书。

(9) 《初期回忆》。

(10) 1842年至1847年。

(11) 长兄尼古拉,比列夫长5岁,他在1844年时已修了他的学业。

(12) 他爱作关于形而上的谈话;他说:“尤其因为这种谈话是那么抽象,那么暗晦,令人相信他说的话确是所想的,其实是完全说了别种事情。”(《少年时代》第二十七章)

(13) 《少年时代》第十九章。

(14) 尤其在他的初期作品中,如《塞瓦斯托波尔杂记》。

(15) 这是他读伏尔泰的作品极感乐趣的时期(《忏悔录》第一章)。

(16) 《忏悔录》第一章。

(17) 《青年时代》第三章。

(18) 1847年3月至4月。

(19) 涅赫留多夫在他的《少年时代》中说:“人所做的一切,完全是为了他的自尊心。”1853年,托尔斯泰在他的日记中写道:“骄傲是我的大缺点。一种夸大的自尊心,毫无理智的;我的野心那么强烈,如果我必得在光荣与德行(我爱好的)中选择其一,我确信我将选择前者。”

(20) “我愿大家认识我,爱我。我愿一听到我的名字,大家便赞叹我,感谢我。”(《青年时代》第三章)

(21) 根据1848年,他20岁时的一幅肖像。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