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者按:车尔尼(1791—1857)为奥国有名的钢琴家,肖邦挚友,其钢琴演奏当时与肖邦齐名。
(3) 据画家克勒贝尔记载。他曾于1818年为贝多芬画像。——原注
(4) 据医生米勒1820年记载:他的富于表情的眼睛,时而妩媚温柔,时而惘然,时而气焰逼人,可怕非常。——原注
(5) 莫舍勒斯(IgnazMoscheles,1794—1870),英国钢琴家。
(6) 雷斯塔伯(LudwigRellstab,1799—1860),德国诗人。
(7) 克勒贝尔说是莪相的面目。以上细节皆采自贝多芬的朋友,及见过他的游历家的记载。——原注
译者按:莪相为三世纪时苏格兰行吟诗人。
(8) 李尔王系莎士比亚名剧中的人物。
(9) 他的祖父名叫路德维希,是家族里最优秀的人物,生在安特卫普,直到20岁时才住到波恩来,做当地大公的乐长。贝多芬的性格和他最像。我们必须记住这个祖父的出身,才能懂得贝多芬奔放独立的天性,以及别的不全是德国人的特点。——原注
译者按:今法国与比利时交界之一部及比利时西部之地域,古称佛兰德。佛兰芒即居于此地域内之人种名。安特卫普为今比利时北部之一大城市名。
(10) 按:扬琴为钢琴以前的键盘乐器,形式及组织大致与钢琴同。
(11) 以上见1789年9月15日贝多芬致奥格斯堡地方的沙德医生书信。——原注
(12) 他1816年说:“不知道死的人真是一个可怜虫!我15岁上已经知道了。”——原注
(13) 他们的书信,读者可参看本书《书信集》。他的老师C.G.内夫(eefe,1748—1798)也是他最好的朋友和指导:他的道德的高尚和艺术胸襟的宽广,都对贝多芬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原注
(14) 以上见1801年6月29日致韦格勒书。——原注
(15) 诗的开首是:“专制的铁链斩断了……幸福的民族!……”——原注
(16) 我们可举其中一首为例:“唾弃偏执,摧毁愚蠢的幽灵,为着人类而战斗……啊,这,没有一个亲王的臣仆能够干。这,需要自由的灵魂,爱死甚于爱谄媚,爱贫穷甚于爱奴颜婢膝……须知在这等灵魂内我绝非最后一个。”——原注
译者按:施奈德生于巴伐利亚邦,为斯特拉斯堡雅各宾党首领。1794年,在巴黎上断头台。
(17) 按:从前著作付印时必先售预约。因印数不多,刊行后不易购得。
(18) 按:此系指法国大革命后奥国为援助法国王室所发动之战争。
(19) 1787年春,他曾到维也纳做过一次短期旅行,见过莫扎特,但莫扎特对贝多芬似乎不甚注意。——他于1790年在波恩结识的海顿,曾经教过他一些功课。贝多芬另外曾拜过阿尔布雷希茨贝格(J.G.Albrechtsberger,1736—1809)与萨列里(AntonioSalieri,1750—1825)为师。——原注
(20) 按:黑森为当时日耳曼三联邦之一,后皆并入德意志联邦。
(21) 在贝氏周围,还有提琴家鲁道夫·克勒策(RodolpheKreutzer,1766—1831),即后来贝多芬把有名的奏鸣曲题赠给他的。——原注
译者按:贝氏为法国元帅,在大革命时以战功显赫;后与拿破仑为敌,与英、奥诸国勾结。
(22) 按:介朗(Pierre-NarcisseGuerin,1774—1833)为法国名画家,所作拿破仑像代表拿翁少年时期之姿态。
(23) 那时他才初露头角,在维也纳的首次钢琴演奏会是1795年3月30日举行的。——原注
(24) 以上见1801年6月29日致韦格勒书。1801年左右致里斯书中又言:“只要我有办法,我的任何朋友都不该有何匮乏。”——原注
(25) 在1802年的遗嘱内,贝多芬说耳聋已开始了6年——所以是1796年起的。同时我们可注意他的作品目录,唯有包括三支三重奏的作品第一号,是1796年以前的制作。包括三支最初的奏鸣曲的作品第二号,是1796年3月刊行的。因此贝多芬全部的作品可以说都是耳聋后写的。关于他的耳聋,可以参看1905年5月15日《德国医学丛报》上克洛兹·福雷斯脱医生的文章。他认为这病是受一般遗传的影响,也许与他母亲的肺病也有关系。他分析贝多芬1796年所患的耳咽管炎,到1799年变成剧烈的中耳炎,因为治疗不善,随后成为慢性的中耳炎,随带一切的后果。耳聋的程度逐渐增加,但从没有完全聋。贝多芬对于低而深的音比高音更易感知。在他晚年,据说他用一支小木杆,一端插在钢琴箱内,一端咬在牙齿中间,用以在作曲时听音。1910年,柏林——莫皮特市立医院主任医师雅各布松发表一篇出色的文章,说他可证明贝多芬的耳聋是源于梅毒的遗传。1810年前后,机械家梅尔策尔为贝多芬特制的听音器,至今尚保存于波恩城内贝多芬博物院。——原注
(26) 以上见诺尔编《贝多芬书信集》第十三。——原注
(27) 按:系公元1世纪时希腊伦理学家与史学家。
(28) 以上见《贝多芬书信集》第十四。——原注
(29) 按:系文艺复兴前期意大利名画家。
(30) 按:此处所谓幼婴系指儿时的耶稣,故有未来的悲剧之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