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名人传记 > 托尔斯泰传003(第1页)

托尔斯泰传003(第1页)

托尔斯泰传003

如果我们要在这些批判中去探寻那些外国文学的门径,那么这些批判是毫无价值的。如果我们要在其中探寻托尔斯泰的艺术宝钥,那么,它的价值是无可估计的。我们不能向一个创造的天才要求大公无私的批评。当瓦格纳、托尔斯泰在谈起贝多芬与莎士比亚时,他们所谈的并非贝多芬与莎士比亚,而是他们自身;他们在发表自己的理想。他们简直不试着骗我们。批判莎士比亚时,托尔斯泰并不使自己成为“客观”。他正责备莎士比亚的客观的艺术。《战争与和平》的作者,无人格性的艺术的大师,对于那些德国批评家,在歌德之后发现了莎士比亚,发现了“艺术应当是客观的,即是应当在一切道德价值之外去表现故事——这是否定以宗教为目的的艺术”这种理论的人,似乎还轻蔑得不够。

因此托尔斯泰是站在信仰的高峰宣布他的艺术批判,在他的批评中,不必寻觅任何个人的成见。他并不把自己作为一种模范;他对于自己的作品和对于别人的作品同样毫无怜惜(192)。那么,他期望什么,他所提议的宗教理想对于艺术又有什么价值?

这理想是美妙的。“宗教艺术”这名词,在含义的广博上容易令人误会。其实,托尔斯泰并没限制艺术,而是把艺术扩大了。艺术,他说,到处皆是。

“艺术渗透我们全部的生活,我们所称为艺术的:戏剧、音乐会、书籍、展览会,只是极微小的部分而已。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各色各种的艺术表白,自儿童的游戏直至宗教仪式。艺术与言语是人类进步的两大机能。一是沟通心灵的,一是交换思想的。如果其中有一个误入歧途,社会便要发生病态。今日的艺术即已走入了歧途。”

自文艺复兴以来,我们再不能谈起基督教诸国的一种艺术。各阶级是互相分离了。富人,享有特权者,僭越了艺术的专利权;他们依了自己的欢喜,立下艺术的水准。在远离穷人的时候,艺术变得贫弱了。

“不靠工作而生活的人所感到的种种情操,较之工作的人所感到的情操要狭隘得多。现代社会的情操可以概括为三:骄傲,肉感,生活的困倦。这三种情操及其分支,差不多造成了富人阶级的全部艺术题材。”

它使世界腐化,使民众颓废。助长**欲,它成为实现人类福利的最大障碍。而且它也没有真正的美,不自然,不真诚——是一种造作的、肉的艺术。

在这些美学者的谎言与富人的消遣品前面,我们来建立起活的、人间的、联合人类、联合阶级、团结国家的艺术。过去便有光荣的榜样。

“我们所认为最崇高的艺术:永远为大多数的人类懂得并爱好的,创世纪的史诗,福音书的寓言,传说,童话,民间歌谣。”

最伟大的艺术是传达时代的宗教意识的作品。在此不要以为是一种教会的主义。“每个社会有一种对于人生的宗教观:这是整个社会都向往的一种幸福的理想。”大家都有一种情操,不论感觉得明显些或暗晦些;若干前锋的人便明白确切地表现出来。

“永远有一种宗教意识。这是河床。”(193)

我们这时代的宗教意识,是对于由人类友爱造成的幸福的企望。只有为了这种结合而工作的才是真正的艺术。最崇高的艺术,是以爱的力量来直接完成这事业的艺术。但以愤激与轻蔑的手段攻击一切反博爱原则的事物,也是一种参加这事业的艺术。例如,狄更斯的小说、陀思妥耶夫斯基的作品、雨果的《悲惨世界》、米勒的绘画。即使是未达到这高峰的,一切以同情与真理来表现日常生活的艺术亦能促进人类的团结。例如《堂吉诃德》,与莫里哀的戏剧。当然,这最后一种艺术往往因为它的过于琐碎的写实主义与题材的贫弱而犯有错误,“如果我们把它和古代的模范,如《约瑟行述》来相比的时候”。过于真切的枝节会妨害作品,使它不能成为普遍的。

“现代作品常为写实主义所累,我们更应当指斥这艺术上狭隘的情调。”

这样,托尔斯泰毫不犹豫地批判他自己的天才的要素。对于他,把他自己整个地为了未来而牺牲,使他自己什么也不再存留,也是毫无关系的。

“未来的艺术定不会承继现在的艺术,它将建筑于别的基础之上。它将不复是一个阶级的所有物。艺术不是一种技艺,它是真实情操的表白。可是,艺术家唯有不孤独,唯有度着人类自然生活的时候,才能感到真实的情操。故凡受到人生的庇护的人,在创造上,是处于最坏的环境中。”

在将来,“将是一切有天职的人成为艺术家的”。“由于初级学校中便有音乐与绘画的课程和文法同时教授儿童”,使大家都有达到艺术活动的机会。而且,艺术更不用复杂的技巧,如现在这样,它将走上简洁、单纯、明白的路,这是古典的、健全的、荷马的艺术的要素(194)。在这线条明净的艺术中表现这普遍的情操,将是何等的美妙!为了千万的人类去写一篇童话或一曲歌,画一幅像,比写一部小说或交响曲重要而且难得多(195)。这是一片广大的、几乎还是未经开发的园地。由于这些作品,人类将懂得友爱的、团结的幸福。

“艺术应当铲除强暴,而且唯有它才能做到。它的使命是要使天国,即爱,来统治一切。”(196)

我们之中谁又不赞同这些慷慨的言辞呢?且谁又不看到,含有多少理想与稚气的托尔斯泰的观念,是生动的与丰富的!是的,我们的艺术,全部只是一个阶级的表白,在这一个国家与另一个国家的界域上,又分化为若干敌对的领土。在欧洲没有一个艺术家的心魂能实现各种党派各个种族的团结。在我们的时代,最普遍的,即是托尔斯泰的心魂。在他的心灵上,我们相爱了,一切阶级一切民族中的人都联合一致了。他,如我们一样,体味过了这伟大的爱,再不能以欧洲狭小团体的艺术所给予我们的人类伟大心魂的残余为满足了。

《通俗故事》《黑暗的力量》《伊万·伊里奇之死》《克勒策奏鸣曲》

最美的理论只有在作品中表现出来时才有价值。对于托尔斯泰,理论与创作永远是相连的,有如信仰与行动一般。正当他构成他的艺术批评时,他同时拿出他所希求的新艺术的模型。这模型包括两种艺术形式,一是崇高的,一是通俗的,在最富人间性的意义上,都是“宗教的”——一是努力以爱情来团结人类,一是对爱情的仇敌宣战。他写成了下列几部杰作:《伊万·伊里奇之死》(一八八四—一八八六)、《民间故事与童话》(一八八一—一八八六)、《黑暗的力量》(一八八六)、《克勒策奏鸣曲》(一八八九)和《主与仆》(一八九五)(197)。这一个艺术时期仿如一座有两个塔尖的大寺,一个象征永恒的爱,一个象征世间的仇恨;在这个时间的终极与最高峰诞生了《复活》(一八九九)。

这一切作品,在新的艺术性格上,都和以前的大不相同。托尔斯泰不仅对于艺术的目的,且对于艺术的形式也改变了见解。在《我们应当做什么?》或《莎士比亚论》中,我们读到他所说的趣味与表现的原则觉得奇怪。它们大半都和他以前的大作抵触的。“清楚,质朴,含蓄”,我们在《我们应当做什么?》中读到这些标语。他蔑视一切物质的效果,批斥细磨细琢的写实主义。——在《莎士比亚论》中,他又发表关于完美与节度的纯古典派的理想。“没有节度观念,没有真正的艺术家。”——而在他的新作品中(198),即使这老人不能把他自己,把他的分析天才与天生的狂野完全抹杀(在若干方面,这些天赋反而更明显),但线条变得更明显、更强烈,心魂蓄藏着更多的曲折,内心变化更为集中,宛如一头被囚的动物集中力量准备飞腾一般,更为普遍的感情从一种固有色彩的写实主义与短时间的枝节中解脱出来,末了,他的言语也更富形象,更有韵味,令人感到大地的气息:总之他的艺术是深深地改变了。

他对于民众的爱情,好久以来已使他体味通俗言语之美。童时他受过行乞说书者所讲的故事的熏陶。成年而变成名作家之后,他在和乡人的谈话中感到一种艺术的乐趣。

“这些人,”以后他和保尔·布瓦耶说,“是创造的名手。当我从前和他们,或和这些背了粮袋在我们田野中乱跑的流浪者谈话时,我曾把为我是第一次听到的言辞,为我们现代文学语言所遗忘,但老是为若干古老的俄国乡间所铸造出来的言辞,详细记录下来……是啊,言语的天才存在于这等人身上……”(199)

他对于这种语言的感觉更为敏锐,尤其因为他的思想没有被文学窒息(200)。远离着城市,混在乡人中间过生活,久而久之,他思想的方式渐渐变得如农人一般。他和他们一样,具有冗长的辩证法,理解力进行极缓,有时混杂着令人不快的激动,老是重复说尽人皆知的事情,而且用了同样的语句。

但这些是民间语言的缺陷而非长处。只是年深月久之后,他才领会到其中隐藏着的天才,如生动的形象,狂放的诗情,传说式的智慧。自《战争与和平》那时代始,他已在受着它的影响。一八七二年三月,他写信给斯特拉科夫说:

“我改变了我的语言与文体。民众的语言具有表现诗人所能说的一切的声音。它是诗歌上最好的调节器。即使人们要说什么过分或夸大的话,这种语言也不能容受。不像我们的文学语言般没有骨干,可以随心所欲地受人支配,完全是舞文弄墨的事情。”(201)

他不独在风格上采取民众语言的模型;他的许多感应亦是受它之赐。一八七七年,一个流浪的说书者到亚斯纳亚·波利亚纳来,托尔斯泰把他所讲的故事记录了好几桩。如几年之后托尔斯泰所发表的最美的《民间故事与童话》中《人靠了什么生活?》与《三老人》两篇即是渊源于此(202)。

近代艺术中独一无二之作。比艺术更崇高的作品:在读它的时候,谁还想起文学这东西?福音书的精神,同胞一般的人类的贞洁的爱,更杂着民间智慧的微笑般的欢悦,单纯,质朴,明净,无可磨灭的心的慈悲——和有时那么自然地照耀着作品的超自然的光彩!在一道金光中它笼罩着一个中心人物爱里赛老人(203),或是鞋匠马丁——那个从与地一样平的天窗中看见行人的脚和上帝装作穷人去访问他的人(204)。这些故事,除了《福音书》中的寓言之外,更杂有东方传说的香味,如他童时起便爱好的《天方夜谭》中的(205)。有时是一道神怪的光芒闪耀着,使故事具有骇人的伟大。有如《农奴巴霍姆》(206),拼命收买土地,收买在一天中所走到的全部土地。而他在走到的时候死了。

“在山冈上,斯塔尔希纳坐在地下,看他奔跑。巴霍姆倒下了。

——‘啊!勇敢的人,壮士,你获得了许多土地。’

斯塔尔希纳站起,把一把铲掷给巴霍姆的仆人!

——‘哦,把他瘗埋吧。’

仆人一个子,为巴霍姆掘了一个墓穴,恰如他从头到脚的长度——他把他瘗了。”

这些故事,在诗的气氛中,几乎都含有福音书中的道德教训,关于退让与宽恕的:

“不要报复得罪你的人。”(207)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