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名人传记 > 贝多芬传02(第3页)

贝多芬传02(第3页)

(31) 按:唐·璜为西洋传说中有名的登徒子,莫扎特曾采为歌剧的题材。

(32) 按:通俗音乐书上所述《月光奏鸣曲》的故事是毫无根据的。

(33) 以上见1801年11月16日信。——原注

(34) 随后她还利用贝多芬从前的情爱,要他帮助她的丈夫。贝多芬立刻答应了。他在1821年和申德勒会见时在谈话手册上写道:“他是我的敌人,所以我更要尽力帮助他。”但他因之而更瞧不起她。“她到维也纳来找我,一边哭着,但是我瞧不起她。”——原注

(35) 时为1802年10月6日。参见本书《贝多芬遗嘱》。——原注

(36) 他的遗嘱里有一段说:“把德行教给你们的孩子:使人幸福的是德行而非金钱。这是我的经验之谈。在患难中支持我的是道德,使我不曾自杀的,除了艺术以外也是道德。”又1810年5月2日致韦格勒书中:“假如我不知道一个人在能完成善的行为时就不该结束生命的话,我早已不在人世了,而且是由于我自己的处决。”——原注

(37) 以上见致韦格勒书,《书信集》第十八。——原注

(38) 格勒特(FurchtegottGellert,1715—1769),德国启蒙运动作家和诗人。

(39) 1802年赫内曼为贝多芬所作之小像上,他穿着当时流行的装束,留着鬓角,四周的头发剪得同样长,坚决的神情颇像拜伦式的英雄,同时表示一种拿破仑式的永不屈服的意志。——原注

译者按:此处小像系指面积极小之釉绘像,通常至大不过数英寸,多数画于珐琅质之饰物上,为西洋画中一种特殊的肖像画。

(40) 按:拿破仑于1793年、1797年、1800年数次战败奥国,兵临维也纳城下。

(41) 按:意谓共和民主的政府。

(42) 大家知道《英雄交响曲》是以波拿巴为题材而献给他的。最初的手稿上还写着“波拿巴”这个题目。这期间,他得悉拿破仑称帝之事。于是他大发雷霆,嚷道:“那么他也不过是一个凡夫俗子!”愤慨之下,他撕去了题献的词句,换上一个含有报复意味而又是非常动人的题目:“英雄交响曲……纪念一个伟大的遗迹。”申德勒说他以后对拿破仑的恼恨也消解了,只把他看作一个值得同情的可怜虫,一个从天上掉下来的“伊加”。(译者按:神话载伊加用蜡把翅翼胶住在身上,从克里特岛上逃出,飞近太阳,蜡为日光熔化,以致堕海而死。)当他在1821年听到幽禁圣赫勒拿岛的悲剧时,说道:“17年前我所写的音乐正适用于这件悲惨的事故。”他很高兴地发觉在交响曲的葬曲内(译者按:系交响曲之第二章)对此盖世豪雄的结局有所预感。——因此很可能,在贝多芬的思想内,第三交响曲,尤其是第一章,是波拿巴的一幅肖像,当然和实在的人物不同,但确是贝多芬理想中的拿破仑;换言之,他要把拿破仑描写为一个革命天才。1801年,贝多芬曾为标准的革命英雄,自由之神普罗米修斯作过乐曲,其中有一主句,他又在《英雄交响曲》的终局里重新采用。——原注

(43) 曾任德国驻意大使的罗伯特·特·科伊德尔,著有《俾斯麦及其家庭》一书,1901年版。以上事实即引自该书。1870年10月30日,科伊德尔在凡尔赛的一架很坏的钢琴上,为俾斯麦奏这支奏鸣曲。对于这件作品的最后一句,俾斯麦说:“这是整整一个人生的斗争与号恸。”他爱贝多芬甚于一切别的音乐家,他常常说:“贝多芬最适合我的神经。”——原注

(44) 按:拿破仑曾攻陷维也纳两次。——霍赫为法国大革命时最纯洁的军人,为史所称。1797年战死于科布伦茨附近。

(45) 贝多芬的歌剧。

(46) 洛氏为波希米亚世家,以武功著称。

(47) 贝多芬的寓所离维也纳的城堡颇近,拿破仑攻下维也纳时曾炸毁城垣。1809年6月26日,贝多芬致布赖特科普夫与埃泰尔两出版家书信中有言:“何等野蛮的生活,在我周围多少的废墟颓垣!只有鼓声、喇叭声,以及各种惨象!”1809年有一个法国人在维也纳见到他,保留着他的一幅肖像。这位法国人叫作特雷蒙男爵。他曾描写贝多芬寓所中凌乱的情形。他们一同谈论着哲学、政治,特别是“他的偶像,莎士比亚”。贝多芬几乎决定跟男爵去巴黎,他知道那边的音乐院已在演奏他的交响曲,并且有不少佩服他的人。——原注

译者按:舍恩布伦为一奥国乡村,1809年的维也纳条约,即在此处签订。

(48) 1796年至1799年间,贝多芬在维也纳认识了布伦瑞克一家。朱丽埃塔·圭恰迪妮是特雷泽的表姊妹。贝多芬有一个时期似乎也钟情于特雷泽的姊妹约瑟菲娜,她后来嫁给戴姆伯爵,又再嫁给施塔克尔贝格男爵。关于布伦瑞克一家的详细情形,可参看安德烈·特·海来西氏著《贝多芬及其不朽的爱人》一文,载1910年5月1日及15日的《巴黎杂志》。——原注

(49) 这首美丽的歌是在巴赫的夫人安娜·玛格达兰娜的手册上的,原题为《乔瓦尼尼之歌》。有人疑非巴赫原作。——原注

(50) 按:欧洲贵族家中,皆有教士供养。

(51) 见诺尔著《贝多芬传》。——原注

(52) 赛弗里德(IgnazVonSeyfried,1776—1841)系奥地利音乐家;格里尔巴策(FranzGrillparzer,1791—1872)为奥地利剧作家。

(53) 贝多芬是近视眼。赛弗里德说他的近视是痘症所致,使他从小就得戴眼镜。近视使他的目光常有失神的样子。1823年至1824年间,他在书信中常抱怨他的眼睛使他受苦。——原注

(54) 把歌德的剧本《哀格蒙特》谱成音乐是从1809年开始的。他也想制作《威廉·退尔》的音乐,但人家宁可请教别的作曲家。——原注

(55) 见贝多芬和申德勒的谈话。——原注

(56) 见《书信集》第十五。——原注

(57) 她死于1861年。——原注

译者按:她比贝多芬多活了34年。

(58) 这幅肖像至今还在波恩的贝多芬家。——原注

(59) 致格莱兴施泰因书。《书信集》第三十一。——原注

(60) 按:贝多芬此时40岁。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