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日本的女性对于公共厕所还有一个特殊的要求,就是她们不希望挡板外的人听到她们如厕的声音,认为那种声音不雅,所以为了掩饰不雅的声音,洁具制作商专门在马桶上安装了一个小小的按钮,在要紧的节骨眼上,按下马桶上的按钮,就可以发出冲水的声音以掩盖住各种不雅的声音了。这种能发出冲水声的装置叫做“音姬”,之所以发明这种装置是为了避免浪费水,据说在这个装置发明以前平均每个日本女性如厕时要放掉三次水!
日本人向来提倡节约,所以他们在马桶的上方安装了一个水龙头,这样一来,洗手水就直接流进了马桶的水箱里了。
如果说以上提到的大家可以理解的话,那么日本其他各地厕所的一些特殊特点就多少和我们的习惯相悖了。譬如说日本的厕所里也有蹲便,但如厕的人是头朝内蹲着的,而不像我们这样头朝外。这样的方式乍看别扭,但却方便冲水和拿取手纸。看来在不同的国度连厕所文化也不相同哩!还有一些地方的厕所是套间式的,大便在里屋解决,小便——这里当然说的是男人——在外屋,所以女士们要进厕所的话就务必穿过男人们小便的区域。
我在京都还见识过更让人难以理解的公共厕所。在男厕所小便区的墙上设置了一个“镂空洗手池”。这个“镂空”的洗手池甚至可以“一览众山小”,当厕所里有人小便的时候,如果又有人恰好过来洗手,无论男女老幼,都逃不了那瞬间的尴尬。尽管这个公共厕所“镂空洗手池”的设置多少有些莫名其妙,但也许在本地人眼里根本就是一种“普通”和“正常”,正如当你惊奇于男浴室中的搓澡女工或者传说中的男女共浴,皆缘于使用了我们自己的思维惯性吧——这或许就属于一种所谓的“文化冲撞”。
有种“小气”不得小视
在东京,我见到了多年未见的老朋友老李夫妇。老李和夫人在日本生活多年,他们对日本人的节俭或者说“小气”,与国人的铺张都深有体会。
李太太说,普通日本人的生活与中国人(尤其是大城市居民)相比并没显得多么优越。除了汽车普及率比中国高,出国旅行的比率比中国高等以外,无论住房面积还是日常饮食,日本人的生活多停留在“小康”水平。当然,若以日本人的高收入来看,他们似乎完全可以过得“奢侈”一点,但他们却偏偏喜欢那种“小康”的生活。别的不说,就说在餐厅吃饭,日本人通常都是吃定食(日本的套餐),即使点菜也以刚好够吃为标准,很少有中国人那种一点一大桌的豪气。在吃菜的时候,日本人也与中国人有着明显的不同:他们通常是吃一大口饭就一小口菜,不像咱某些国人,在外吃饭如果不剩下半桌菜就好像不大好意思似的。
老李夫妇的女儿小倩在日本读书,她和同学出去玩或是看电影,经常都是自带便当(盒饭)。电影开始前,几个同学在影院门前的台阶上一坐就开饭了。吃的人没觉得不好意思,过路的人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奇怪。
老李说,在日本,节俭意识绝不是少数人所特有的,而是全民的普遍意识,这或许和日本国小资源少以及日本人从小就被灌输的忧患意识有关吧。日本的电视节目里就常有嘉宾介绍节俭生活的招数,某电视台居然还有一个收视可观的“抠门儿比赛”。有一次,获得“抠门冠军”的是一个二十来岁的男青年,他的“先进事迹”是:为了省钱平时只吃白米饭,连咸菜都没有。为了让白米饭有点滋味,他会用水把口香糖泡一会儿,等糖份出来以后用甜水就着米饭吃,吃完以后再把口香糖嚼了。在日本人中间,类似的做法并非仅此一例。
前年,我在北京接待过两位日本来的女士,她们是我在日本工作的大学同学的朋友,其中一位女士家境非常富裕,老爸开了几家大商社。另一位本是中国人,现在已经加入了日籍。所谓接待她们,无非就是开车带她俩在北京的各大景点游览。吃饭的时候,她们并没有因为北京的菜价便宜而铺张,基本上都以快餐为主,而且俩人每次消费都AA制,哪怕是每人一碗面,她俩也会各自埋单。这样做也避免了下次回请的时候为了面子而浪费的现象。
日本人的“小气”,我们中国人也许有些看不懂,但或许正是这种勤俭意识才进一步成就了日本的经济奇迹。
让人苦笑的日本汉字
日语里有很多外来语,像新闻就叫NEWS,是直接从英文中引入的词汇。同样,日语中也有不少汉语词汇,但有些词的意思已经与我们的汉语意思大相径庭。譬如“人参”在日语里就是胡萝卜的意思。所以,如果你在日本的菜市场里看到“人参”标着萝卜价时,可千万别激动。
像本人这样对日语基本一窍不通的,到了日本以后对日语中的汉字就格外敏感,经常用中国的汉语套一套日语中的汉字词汇,套来套去套出的意思最后连自己都觉得可笑。
第一次去东京的时候,在新宿的歌舞伎町时常能看到标有“无料案内所”的小商店,后来在一些餐厅里也见过标有“无料”的字样。“无料”这两个汉字中国人一看就能读出来,但两个字组合在一起究竟是什么意思呢?带着这样的疑问,我请教了一位在东京生活了近三十年的旅日华人,她和我讲了很多关于日本汉字的趣闻。
最开始还以为“无料”是指餐厅供应的饭菜是绿色食品,即没有农药和添加剂的那种,也猜测过是否属于少盐少糖的清淡菜肴,但仔细看看又发现写着“无料”的往往还不光是餐厅,例如在新宿的歌舞妓町到处都有一种叫“无料案内所”的东西,橱窗里还摆着搔首弄姿的性感美女照,一看就知是色情场所。
后来在一个也写着“无料”的餐厅里终于搞明白了,无料原来是“免费”的意思。那家餐厅的某种酒水和小菜是免费供应的。后来经过询问也才知道,那些无处不在的“无料案内所”就是免费给人“拉皮条”的“小姐介绍所”
在日语里还有一个词汇非常有趣,就是“泥棒”,原来是“贼”的意思,估计意思是说小偷再强,在法律面前也如浸在水里的泥棒一样不堪一击吧。
在街边经常发现日本人的住宅门口钉着写有主人姓氏的标牌,除此之外,几乎每家每户还都在门上钉着一个小牌子,上书“犬”字,我的一些网友说那表明该户养狗,请大家注意安全。最有趣的是发现有的人家门前的姓氏标牌上写着“御手洗”,开始以为是厕所,因为在日语里御手洗的确有厕所之意,但实际上如果你冒昧地走进去上厕所恐怕是会闹误会的,因为在日本人中有部分人的姓氏就是御手洗,所以到底是厕所的意思还是姓氏的标牌那就全凭当时的具体情况了,如果看起来不像厕所,那你别太莽撞就是了。
另外,“手纸”在日语里是书信的意思,“娘”据说是女儿而不是母亲的意思。我听一个留学生说“刨腹产”的日语更有意思,叫什么“帝王切开”,估计这个词汇属于最让人费解的日本汉语了吧。
在街头巷尾最能让人感受到人文关怀的汉字是“行人优先,最徐行”,而看起来最严厉的汉字则是“路上吸烟禁止”,对于这样的汉字,我们中国人应该是不需要翻译就能很好理解的吧。
天价盒饭
在东京高级百货商店的食品柜台竟然看到一万元人民币一份的盒饭,后来经当地的华人解释才明白那些天价盒饭原来是日本人在大年夜吃的年夜饭,而且那动辄上万块一份的盒饭并不是供一个人享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