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霖,机械设计师,妈妈。
了解到稻子老师是从大冰的书中一篇《椰子姑娘漂流记》开始的,当时关注了稻子老师的微博,看了他的文章。
报名参加第二届最大的顾虑不是来自工作和经济,而是家里才两岁半的小孩,他是我最放心不下的,从出生就一直跟在我们身边,白天送到朋友家托管,几乎每次送去,小孩都哭得很凶,然后我就带着一颗早就碎成渣的心去上班,下班回来又去接他,几乎是除了上班之外对小孩寸步不离。
工作上因为是做的机械设计,每天用脑的地方太多,然后就这样日复一日几乎全年无休地连轴转,身心疲惫,没有喘气的机会。
就在这样一个工作和家庭的高压状态下,我觉得自己都有点儿抑郁了,很有必要去体验一下不同的环境,换换心换换脑,让自己放空一下。
在去之前,我对稻子老师也是非常信任的,这信任一方面来自大冰的书,另一方面来自自己的判断(他的文章)。当时确定了最终的名单之后,我有和几个朋友讲,他们就质疑靠不靠谱,危险性大不大,有没有狼出没之类的各种担忧。包括现在我身边一些想参加的同事和朋友也会有如此的疑问,然后我也不会刻意地去劝说他们,让他们信任我之类的,因为一旦抱有太多怀疑和不信任,即便最后去了,这中间也会用掉几乎一半的时间来慢慢消除疑问,如果这之前又夸大了什么事件的话可能会更糟糕。
在参加的过程中印象深刻的有几件事儿:
参加活动的第一阶段是放下,我很清楚地记得活动进行到第二天我还是心事重重、漫无目的地徒步。
想着第一天跟娃视频,他当时是感冒又咳嗽又没妈妈陪在身边,来之前跟娃沟通了好几天妈妈要出远门,可能会有一段时间不在身边。他哭得很凶,爸爸也不会哄,我视频一会儿就关了手机。
我是个很慢热的人,又不太主动去找人诉说。稻子老师很细心,似乎看出了我的不安,就主动找我谈了话,说既然来了,就在当下感知,不然还不如回去,到这里来又有什么意义。
真的是,自己劝说自己千万遍,不如老师的三言两语来的有用。
现在想想,那时是自己太放不开了,每天把自己搞得像去拯救地球一样,什么事儿都大包大揽,事无巨细,结果肯定是疲惫的。
第二件让我非常感动的事是更改分享时间。
心情是放松下来了,也慢慢进入感知体验的状态,但很要命的一点是分享通常是在晚上九点左右开始。作为一个有娃后基本都在九点之前睡觉、早上又在五六点醒来的人来说,真的像倒时差一样难受,加上我又是一个天生的瞌睡虫。
所以每当别人分享,我都瞌睡连连、精神恍惚,分享的效果自然差很多。当小伙伴们在深夜微信群里喊着霖姐霖姐的时候,我早已经和枕头融为一体。
本来个人是要服从集体的,最后因为这个瞌睡虫,团队为个人做了更改和调整。真的很感动,虽然到现在为止大家都没说,但我的心里在那个寒冷冬天一直暖融融的。
还有每次分享的时候,不论我们每个人分享了什么内容,即便是说得很凌乱,自己都不知道表达了什么的时候,稻子老师都能以极快的速度抓住中心意思,帮我们一一分析清楚,但又不会直接给出答案,而是用抛砖引玉的方式让我们再去发现和探索。
我想他的睿智不是一两天练就的,其中肯定是博览群书加上行走中国时的身体力行去验证,继而又深刻地思考。但稻子老师又很低调,一点儿架子也没有,跟他相处,有时候他会像老师一样提醒你必要的注意事项,有时候又会像兄长一样包容一群顽皮的弟弟妹妹,拍照的时候会像个顽童一样各种搞怪。
他好像集多重性格于一身,但又一点儿不冲突不矛盾,起承转合得很好。
还有一些细节,比如稻子老师抽烟多年,但在私塾旅行集体分享的过程中未曾看过他当着我们的面抽过烟;他会很珍惜地把没吃完的包子、馒头打包作为第二天的早餐;无私地、及时地、主动地去和每个成员交流,化解我们内心的矛盾纠结,让我们对着大山喊出来释放出来。
他总是说:相互成全。
更多的时候,他安静地做一个牧羊人,然后满心欢喜地看着我们这群小羊,跑得慢了他会赶一赶,跑偏了他会拉一拉。
他总是说:你的世界远比你想象的多。是的,我们大多数人都困在自己狭小的空间里,靠着一点儿拿来主义组建了一个自以为是的个人世界,离真实的自己越来越远还浑然不知。
虽然作为中年人,但稻子老师一点儿不油腻,很自律。人如其文,文章看似偏冷,其实是高度自律后的严肃输出,有很深刻的东西在里面。
十几天的私塾旅行,没去之前觉得漫长,快结束时又觉得时间匆匆,刚熟络起来又要面临分别,回来后多了一些面对问题、解决问题的勇气。工作在第二年做了调整,这之间也和稻子老师有很多的沟通,他总是能切中问题的要害,若是我的问题,他会诚恳地指出。有他的指导,我没有走太多弯路,在面对自己时也更加真实。
在可行的方案问他时,他总是说:去做,在做的过程中慢慢调整(因为只停留在预设没有意义,想法有时候会让我们飞得更远,有时候也会剪断我们飞行的翅膀,只有去做来得踏实)。
前几日,老友来访,周六便带着五岁的儿子一同去了竹海爬山。去之前是有担忧的,怕他叫苦叫累,不过这些又都是我的预设而已,儿子劲头十足地爬到了山顶,跟在后面张牙舞爪生怕他跌倒的我累得够呛。回来后几日,他又问我什么时候再去爬山,我胆怯到现在还没回复他。
感知体验心要静,不能太功利,一次私塾旅行是个引子,是一次练习,它不是一剂强心针,试图通过一次旅行解决所有问题,这种想法本身就挺幼稚的、急功近利的(其实想说的是有功利想法的人最好不要去参加,就算是参加了也要服从集体顾全大局遵守纪律)。就像课堂上只听老师讲,课下不用功那肯定是不行的。芸芸众生,大都凡人一个,还是踏实些好吧。就像在南山竹海看见竹子,它是一节节长高的;就像跑步,它是一步又一步累积公里数的;就像练字,它是一笔一画反复练出来的,多些耐心急不得。呀,我好像又在说教了,打住打住。
私塾旅行到现在已经举办了四届,一直在持续关注,每当旅行中的小伙伴用文字呈现他们的发现时,我只做个默默的吃瓜群众,只认真地向他们学习,不敢言语太多,因为我知道身处实地的他们和隔着屏幕看文字的我理解是不同的,身临其境最真实。稻子老师每年也会举办大大小小的征文活动,给足了我们发挥的时间和空间,还会很认真地评审。我知道这些事很耗团队和他个人的时间,可他从没抱怨过,还自掏腰包印刷小册子。
说来惭愧,我没有反复地读这些文字,最近拿出来读一读,发现比两年前的感受和理解又深刻了一些,他的文字很厚实,真的如一坛老酒,百尝不厌,回味无穷。
我们这些小伙伴能遇到稻子老师是一种幸运,既能出俗又能入乡随俗,纯粹,低调,不做作,正派……只叹自己文字太过单薄,不能完美又完整地去表达清楚。感知体验永远在路上,没有尽头,向前走就是了。希望有机会还去参加旅行私塾。
上述这样的成员回顾,还有几十篇。
教育的目的是让一个人学会自我教育,所谓授之以渔,我想,关于稻子先生的旅行私塾,意义或成效,我无须再赘述。
过去古人把老师喊作先生,我想,稻子先生应该配得上这声先生。
寡语讷言、言之有物的稻子先生。
菁华内藏、知行合一的稻子先生。
椰子姑娘的稻子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