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三个“像”用意深刻,分别表现多而密、形状质感、整体绵长的雨的效果。像牛毛和花针都是触觉,但是触觉又有不同的侧面,而像细丝是视觉。
这里第一步是用五感感知,第二步是五感感知要细腻,比如同样是触觉,但像牛毛和像花针就是不一样的触觉,这是说要细腻地去感知,看进去。读朱自清先生这篇文章,对雨的感觉就更加细腻了。
王安石《牛衣》:
这句诗让我对牛毛有了更加细致的感受。贴近皮肤的位置会在冬天的时候泛出来一层很细的绒毛,这就叫氄毛。
我小时候没有接触过牛,问了我妈一个特别傻的问题:“到了冬天的时候,我们有羊毛毛衣、羊绒大衣,怎么没有牛毛毛衣?”
她回答我:“牛毛那么硬、那么粗糙,怎么能做成牛毛毛衣呢,多扎人。”
读到王安石这首诗的时候,我才知道,动物的毛分为两层:一层是针毛,是硬的、直的;另外一层是绒毛,绒毛是贴着皮肤长的,非常柔软。但是牛在冬天很少长绒毛,它泛起的绒毛特别少,所以你能感觉到牛很怕冷,冬天的时候不用出去放牛,牛只能躲在牛棚里。
可见,大作家写出来的文字都经过了特别细致的观察。
每个人都有五感,但要用五感法写细节,就要观察得非常仔细。
不仅要观察得仔细,还要能把我们的视觉、触觉、嗅觉、味觉和听觉完全打通,旋转、跳跃一起用。
比如我说一个孩子笑得好甜,“甜”这种感觉不是我从这个孩子这里真实尝到的。那我为什么有这样的感受呢?也许是因为他的小酒窝很可爱,也许是因为他笑起来,像小月牙的眼睛,让我好像吃甜食一样,觉得很满足、很开心。
我把味觉和视觉感受打通了,这叫作通感。
有如下几个句子:
1.她的声音犹如棉花糖一样甘甜,犹如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
这句话给了我们很多细节。作者描述了“她的声音”,却不直接用听觉来形容,没有直接说“很好听”。因为如果写“很好听”,读者并不知道是怎么好听,但写成像棉花糖一样甜,像婴儿的棉肚兜一样柔软,我们就知道,它绝对不会是像牛一样发出“哞”那么粗重的声音,这个声音应该是细腻而软和的,读者就对这个声音有了更直接的感受。
2.红杏枝头春意闹。
——北宋·宋祁《玉楼春·春景》
古人对通感的运用那是信手拈来。比如“红杏枝头春意闹”,红杏哪是在春天里瞎闹腾,它只是开它的花儿罢了。但是春天里的诗人对这春天喜欢得不得了,看谁都像是在春天嬉闹。这也是把视觉和听觉互通。
3.微风过处,送来缕缕清香,仿佛远处高楼上渺茫的歌声似的。
——朱自清《荷塘月色》
微风吹过来,这个时候你闻到了一点点清香,有吗?好像又没有。
朱自清的写法就比较调皮了,他写香气就像高楼上有人唱歌似的,好像没有,好像很安静,好像又听到了一点点……
这种感觉,就让你对这个清香有了不一样的感知。因为他将“清香”这种嗅觉和用耳朵听见歌声的听觉,一起打通,让你对事物有了更深切的感知。
分析了这些例子,大家就能得出一个结论:运用五感法,第一是要仔细观察,第二是可以用到通感。
气泡图法写细节
用五感捕捉完了细节,还得用人能“看得见”的方式形象地表达出来。
小朋友喜欢听故事,人大多如此,天生喜欢听故事,而不是听大道理。
我们是先有感受,后有认识的。人的大脑神经元特别发达,比如我一见到一个人很漂亮,我在一瞬间就做出判断了,虽然我不知道自己是怎么得出“漂亮”这个结论的。其实,在大脑里,已经有了一个无意识的过程。
写作就是让你像倒带一样,把磁带倒回去,看一看你的大脑到底是怎样运作的,对方到底为什么让你觉得漂亮,她的眼睛是什么样的,她的笑容是什么样的……
有一个小工具,是一个小气泡图。
中间的灰色部分,是要感知的内容,旁边的白色小圈圈,是要感知到的要点。
比如丰子恺的《白鹅》中有这样的描述:
它伸长了头颈,左顾右盼,我一看这姿态,想道:“好一个高傲的动物!”
鹅的头在比例上比骆驼更高,与麒麟相似,正是高超的性格的表示。
鹅的“嘎嘎”,其音调严肃郑重,有似厉声呵斥。鹅则对无论何人,都是厉声呵斥;要求饲食时的叫声,也好像大爷嫌饭迟而怒骂小使一样。
鹅的步调从容,大模大样的,颇像京剧里的净角出场。它傲然地站着,看见人走来简直不让;有时非但不让,竟伸过颈子来咬你一口。这表示它不怕人,看不起人。
这篇文章很长,可以用气泡图来分解。
白鹅很高傲,这是丰子恺先生的思考。但是别人不懂呀,怎么办呢?先把概括性的词语“高傲”放一边,回看大脑的五感感知给出的细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