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崔永元 作家 > 02(第2页)

02(第2页)

创作往往是从模仿开始的,然后嫁接、重组。重组后就可以自动生发个性创造。

这个过程的第一环就是从别人那里借鉴,无论是书还是影视作品,甚至是动画片,都可以成为孩子写文章的创意来源,从中借鉴思路。

第三个问题:“文中……这一处,是……意思吗?”

孩子在文中没有写清楚的地方,家长千万不要直接说“你瞧,你又语句不通”“你这段写得乱七八糟的”。负面的评价会让孩子产生抵触情绪,甚至会产生逃避心理:“下次有作文,再也不会让你们看了!”

所以我们可以换一种说法,进行正面猜测:“这一处是这个意思吗……”如果孩子肯定了,家长可以接着说:“这句可以这样表达……你试试?”

还可以反着说:“你文章中这一处是这个意思吗……”孩子说:“不是,我想写的意思是……”家长说:“噢,原来是这个意思,那我们按照你要写的意思重新捋一遍吧。”

修改的最佳境界——“发表”

孩子们写出来的习作,不管是一段话,还是一两句话,还是一大篇文章,一定要让它有用武之地,有观看之人。孩子付出了很多的努力,千万别像泥牛入海一般悄无声息地结束。

我所在的学校有一次举办科技节,准备邀请中科院的科学家给孩子们做科学知识的讲解。这时,就可以让孩子们写邀请函。当科学家被邀请来,孩子们会很有成就感。

家长想帮孩子提高作文能力,一定要记住一条:让孩子的文章在各种场合“发表”。

“发表”的原则如下:

第一,多写具有生活实际功能的文字。

比如邀请函、书信、公告等。

第二,把文字从作业本上搬移到生活中。

作文本上的文章,读者是老师,只是打个钩,打个分数,而生活中充满了人与人之间的交际。

第三,让更多的人读到或者听到孩子所写的文章。

我有一个好朋友,她让女儿读《三国演义》,每读完一章,都要女儿评论这一章节当中的人物。

更好玩的是,她把女儿的点评放到了网络平台上,并且邀请更多的朋友去听,大家点赞、分享,写反馈意见,小女孩找到了当小明星的感觉。

第四,积极主动地收集“读者”的反馈。

要文责自负,一方面是保持原创性和真实性,另一方面是写完了之后不要把文章扔掉,而是负责到底,关注这篇文章到底有没有产生作用。

最后,我特别希望孩子和家长都把语文学习当作一种融入生活的乐趣,而不仅仅是一门单独的学科。

作为语文老师,我的职业习惯会正音、纠词,当有人引用文字恰到好处的时候,会两眼放光。

我总有一种梦想,在我任教的班级里,每当我们说一句话,大家会去斟酌,这两行话摆在一起,前后逻辑对不对,用词是否准确,有没有更合适的表述方式。

我还有一个梦想,孩子跟家长讨论事情的时候,也能够有一些语文的味道,咬文嚼字、品味话语、体会逻辑,感受语言的艺术。

我也希望所有的家庭能够像一个生活中的语文课堂,来关注语言形式,至少在谈孩子习作的时候,多一点儿专业的语言形式的对话。

名师答疑

家长:

父母都在管教孩子,孩子应该听谁的?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耿春龙:

先回答第一个问题。我觉得父母确实需要分工,方法可以不一样,但教育的观念要一致。我们培养孩子,首先要意识到他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别总想着“他是我儿子”“她是我女儿”,而是要明白——他(她)就是他(她)自己,他(她)将来成长的样子,不是你“塑造”出来的。

我们要尊重孩子的个性,不是循着家长的设想生长,而是让他(她)自然而然地生长,成为独立的、有自我意识的个体。

第二个问题:好作文的标准是什么?

我个人认为中小学生的好作文有两个判断标准:第一是人们爱看,比如孩子、同学、老师爱看;第二是能够引起人们关注的应用类文章,比如孩子给市政府写一封信,给居委会写建议书,如果孩子写的东西得到了别人的关注,在生活中产生了作用,就是好作文。

有的家长可能担心孩子的作文分数,在我看来,如果以上两个标准都能达到,期末考试的分数就是“小儿科”。

家长:

习作源于生活,孩子有丰富的想象力,在习作当中可能会加入自己的一些创造,或者说“捏造”。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