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文自改六法:好作文是改出来的
崔永元说:
写作文这件事并不难,不外乎就是“搞事情”。对于“搞事情”的要求也不高,只要你全心全意地投入,有体验,有一个简单的记录就行了。
还可以利用信息工具,非常便捷地记录下所思所想,稍作修改之后,一篇文章就出来了,一点儿都不难。
接下来,耿老师要说的是,如何让一篇文字真正成为完整、精美的文章。这就绕不开一个环节——修改。
好文章是改出来的
任何一篇佳作的诞生,都会经历或多或少的修改。
一气呵成的千古名篇确实不少,但在现实生活中,作为普通人,不是轻易就能达到那种高度的。
那些有名的诗人、作家,即使今天一气呵成,写出了一部千古佳作,但是到下一次创作时,他也会经历推敲、反复打磨的过程。
有一个词叫“匠心”,“匠心”就是工匠精神。
小学生写作文是“习作”,“习”的意思除了包含如何写,还要学习如何改。
古人说,“善作不如善改”“文章不厌百回改”。王安石有一句诗“春风又绿江南岸”,这个句子特别美。这样的诗句一定经历过炼字的过程,“绿”这个字带有动态,又带有色彩,你要换成“春风又到江南岸”,那就缺乏神韵了。
鲁迅先生的散文《藤野先生》修改了160多处,而整篇文章只有3000多字。大作家列夫·托尔斯泰有部鸿篇巨制《战争与和平》,前后修改了七遍。
要想写出好文章,必然要经过修改的过程。
走出误区,重视孩子的作文修改能力
所有的语文老师,都会关注到《语文课程标准》中提到的这样一句话:“重视引导学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过程中提高写作能力。”
三、四年级的学生,要做到能修改习作中有明显错误的词句。五、六年级的学生,要做到能修改自己的习作,并主动与他人交换修改,做到语句通顺,行款正确,书写规范、整洁。
然而,在作文教学中,我发现大多数学生缺乏修改文章的能力。
第一,时间紧,来不及。
一个学期要写多篇作文,大作文就要写6~8篇,为了尽快完成“任务”,只能速战速决。
第二,无标准,没方向。
很多学生和家长问我,什么样的文章是好文章,三年级300字,四年级400字,这就是好文章吗?这是没有找到标准,自然无从修改。
第三,难度大,缺方法。
修改是为了对文章进行打磨,难度当然大,需要有效的方法才能够让孩子提高修改能力。
第四,进展慢,等不得。
能力的提高需要日久天长的积累。我们有时候太心急,等不到慢慢成长,就把结果呈现了出来。
除了以上的客观原因,还有一些是老师和家长给孩子辅导作文时会出现的误区。
误区一:重结果,轻过程。
比如,必须让孩子在规定时间内写一篇大作文,抄在作文本上。只要作文写出来了,就认为是达到了目的,而没有思考过孩子在这个过程中是否得到了成长。
误区二:重知识,轻学法。
讲解了很多知识,但是忽略了孩子写作能力和修改能力的协同发展。
误区三:重讲解,轻自主。
负责任的老师常对孩子“面批”,在面批的过程中会给孩子讲问题,讲应该如何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