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笔是走到哪儿写到哪儿,看到谁就写谁,把自己观察到的写在笔记本上。
传阅
每个同学把自己观察到的内容写在一个笔记本上,然后相互传阅,不要求传遍班级40个人,但至少传六七个人。
回复
六七个人之间相互进行回复,就像在论坛回帖一样,给自己起个笔名,在每篇文章的下面进行回帖。我的班级里有各种各样的笔名:火龙使者、不死的神等。
回复的类型分为几类:
第一类:针对内容的回复。比如“你养了一只小动物,我也养过小动物……”
第二类:针对观点的回复。比如“张三、李四昨天闹别扭了,你的想法是……我不同意你的意见,我认为……”
第三类:对文章做技巧上的探讨。比如“这篇文章如果开头直接就点明主题的话,可能更吸引人……”
遴选
自由回复之后,老师和班干部就可以遴选,把热点文章挑出来。
排版
挑选好文章之后,由家长和孩子进行简单排版。
印刷、送报
最后进行印刷和送报。班级里的同学每人一份。学校有多少班级就再加多少份,每个班至少一份。学校如果有二十个办公室,就再加二十份。这是最少的量。
班里的同学,每人拿几份,把报纸送给兄弟班级的老师和同学阅读。
这样,班级周报就完成了。一周一期,一个学期下来,所有的孩子都会在报纸上见到自己的文章或者自己的回帖——成就感爆棚!
曾经有个家长给我发了一条很长的短信,都是赞美我的话。其中令我印象最深刻的是这样一句话:“孩子上学五年了,我第一次看到他在灯下兴致勃勃地写作文。”
我记住了家长说的“兴致勃勃”。孩子之所以兴致勃勃,就是因为在写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
“搞事情”的时候,家长也可以参与进来,主动跟老师聊一聊,承担一些任务,比如排版和印制。无论是彩色印刷还是黑白印刷都可以,对于孩子来讲,他们在乎的不是版面有多精美,他们关心的是写下来的文字终于变成铅字发表了。
活用教材:由你来改写书中角色的命运
这个“搞事情”的模式比较需要脑洞,当然也需要胆量。
比如,语文教材中有初识鲁迅的单元,既有鲁迅先生写的文章,也有别人写鲁迅先生的文章,目的就是让孩子们能够了解鲁迅和鲁迅的作品。
我们可以围绕着鲁迅先生,给孩子们创设这样一个问题情景——
能不能通过你的演讲,确保鲁迅能够入职某某学校做一名高年级语文老师,或者是确保他不能够入职?
孩子们任选一个角度,用一周的时间去读跟鲁迅相关的文章和资料,老师和家长也可以推荐一些。孩子要对这些文章进行筛选和研究,形成自己的演讲稿,在班里演讲,最后通过得票数来决定谁的演讲最受欢迎。
我们此前在班里搞这个事情的时候,场面异常火爆。在整个事件中,老师和家长最明显的感觉是:要想看到孩子表现出令你意想不到的能力,就要充分地相信他。要搞出这样“高难度”的事情,让孩子自主地去学习和探索,他们将会展示出惊人的分析能力和语言能力。
撰写使用说明,策划活动方案
可以让孩子给校园的各种设施撰写使用说明。比如,很多学校里有一些游戏设施,可以由孩子们来写说明书。
还可以让孩子做一做活动策划方案。在方案中列出活动主题、参与人员、准备工作、活动过程、活动形式、家人的意见、待解决的问题等。
做活动策划,对于孩子来讲是极具挑战性的,因为他不仅仅是参与了一项活动,而且能够成为整项活动的策划人,成为这项活动规则的制定者,他的格局和眼界都会打开。
和“邻家孩子”一起“搞事情”
在一个班级里,可能有全国各地的孩子,有的学校还会有对口支援的友好学校。这些外地、外校的孩子,可以统称为“邻家孩子”。我们可以和这些邻家孩子一起“搞事情”。
我就做过很有意义的尝试:带着孩子们卖红薯。
江西有一个山村叫坳上村。我班的孩子想卖坳上的红薯,便做了很多“功课”:坳上红薯为什么好吃,坳上的土壤环境有什么特点,农民伯伯种植的时候投入了多少钱,当地每年能够产出多少红薯,红薯的总价值是多少,红薯如果运到北京能够卖多少钱,卖完红薯的钱的增值部分可以干什么——给坳上小学捐一个图书馆。
在整个过程中,可写的东西太多了。从科学的角度看,得研究红薯的相关知识;从交流的角度看,得写宣传材料;从应用类文章写作的角度看,得写卖红薯的广告,测算这个产品的价格,介绍红薯的多种食用方法……
孩子们全都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出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