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个要求是提出观点,讲清意图。
孩子一说:“妈妈,我想要一个机器人。”妈妈千万不能说:“今天你表现好,那就买。”
“搞事情”不能搞成“一条线”,得故意“制造”曲折。曲折就是大人给孩子提要求,要求孩子把意图讲清楚。
比如,有同学说“我想养宠物”。这不够具体,还要说清楚养宠物的具体目的是什么,越细致越好,让人家一听就清楚。讲一件想要做的事,也得把时间、地点、具体做什么、为什么要做表达清楚。
第二个要求是提出实证,要有理有据。
如果孩子提出想要一样东西,没有理由和想法就不行。
撒泼、打滚、抱大腿不是办法,得用语言来创造价值,让心愿达成,通过语言的力量达到目的。
孩子要学会给自己想三至五个理由,说清楚“我为什么要”。
比如,有同学说想玩游戏。
凡事有弊有利。孩子可以告诉父母,学习累了玩一会儿游戏调节一下,如果真的感兴趣,将来说不定可以去开发游戏,社会也需要这样的人才。
我们要相信每一个孩子的心愿一定是非常真实、非常善良的,他想做这件事是有理由的。即使有时候父母觉得孩子的要求很过分,也要耐心地听孩子把理由讲清楚,而不要一口回绝。
第三个要求是要有层次,逻辑清晰。
孩子讲不清楚的时候,父母可以提醒,哪里讲得有点儿乱,再整理一次。
第四个要求是态度,要尊重协商。
如果大人对孩子说:“没有讲清楚,你再想想吧。”孩子就说:“哼,我不要了。”这就是对达成心愿缺乏执着精神。遇到困难就放弃,这不是做事应有的态度。
如果孩子提出来想要养小狗,但是家里并不适合,就可以再沟通能不能养小仓鼠,如果也不合适,可以考虑养小金鱼。
要多角度思考问题,接受事物有多种变化的可能,重在过程,而不是纠结于结果。
“搞事情”的“六要素”
第一个要素是氛围要亦庄亦谐。
“搞事情”的时候别太郑重其事,要亦庄亦谐,既要向真实的生活靠齐,同时又要有点儿设计感。
因为这件事情很明显是“搞”出来的,不是生活的真实再现。我们的目的是通过“搞事情”,提高语言能力,所以,气氛的营造很关键。
第二个要素是注意事件的选择。
搞的事一定得是家庭成员共同关注的,最好是双方都能够接受的。在小伙伴之间“搞事情”更好,因为双方可以随时商量,还能够建立合作关系。
第三个要素是类别要丰富多样。
“搞事情”不是“一锤子买卖”。每个月都可以搞点儿事,搞的事也可以不一样:这次搞的事情和小动物相关,下次可以是出去玩,还可以是写信……让事情有变化,孩子的语言就会在不同的维度成长。
第四个要素是互动,要平等协商。
在“搞事情”的时候,家长不要高高在上,孩子也不要蛮横不讲理。
第五个要素是展示成果。
事情搞完了,一定要郑重其事地发布成果。千万不要让作文的读者只有语文老师一个人,孩子会因此缺乏成就感。
不管是写旅游攻略,还是写产品说明书,或者写一封信,一定要郑重其事地把写好的内容发表出来,让更多的人看到。
第六个要素是形成习惯。
“搞事情”并不一定要“蓄谋”,当有了“搞事情”的意识,我们不用刻意设计,也能在不经意间将生活中点点滴滴的小事变成孩子的关注点。孩子随时都能发现值得写、引起创作冲动的内容。
因为他已经变成了生活中的有心人。
名师答疑
家长:
“搞事情”的时候,是让孩子全心全意地投入其中,还是站在另一个视角观察,由家长引导孩子呢?
比如带孩子去动物园,是让孩子全身心地投入进去玩,还是在熊猫爬竹子的时候提醒他:“给我描述一下你看到了什么,回去还要写作文。”
耿春龙:
孩子要不要有写作的目的?我的回答非常确定——不!
孩子全身心地投入事件当中去体验全过程就行了。在这个过程中,家长的角色非常关键,不要走极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