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去想如果
包子在热衷旅行的那几年,见了不少人,听了不少故事,回来后总结出了一个道理:在这世上,只有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才重要,而过自己喜欢的生活,是需要承担机会成本的。
我一听“机会成本”这四个字,心想:这不是我大学时候学的吗?
包子乐呵呵说,“机会成本”这个词是不是很高级?
我因为想起了痛苦的学习经历,怒骂:我大学的时候天天看着这四个字头疼。
所谓的机会成本,是指栖身于远方的就无法享受到在家乡的安稳和陪伴,在家乡的则无法看到远方的风景和新鲜。
我听完解释,说:“你也不能老盯着机会成本,你要想的是现在拥有的。”
包子一拍脑袋,说:“你怎么知道我最后的落脚点是这个?”
我说:“你别装了,这明明是一个巨大转折。”
他急了,说:“我真的要说这个!”
-1-
在最开始旅行的时候,去哪儿云都是黑的。
我打断说:“这比喻有点牵强。”
包子瞪了我一眼,说:“要听听,不听就算了,咱也别吃饭了。”
我看了眼满桌的烤鸭,赶紧拿起一块,对包子说:“您接着说,我听着。”
包子酝酿了一会儿情绪,重新开始叙述。
他在最开始旅行的那一段日子,去哪儿云都是黑的,是因为无论看向哪里,都有她的身影。说是为了放下而出走,但最开始的那几天压根无法放下,但他又不得不前行,就这么一路走过了许多地方。
后来到了南昌住下,不知道还能去哪儿。之所以会最后落脚在南昌,是因为当时他们曾心心念念要去看看南昌的摩天轮。
当时正值盛夏,天黑得晚,他就每天在外面晃悠,实在觉得闷的时候,就坐公交车。从起点站坐到终点站,每天都可以路过那个摩天轮。
一来二去,跟车上的乘客都熟悉了。
比如有个老太太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孙儿在中途上车,他还给老太太让过几次座。
比如路经市中心的时候,一定会有几个刚下班的职员上车,几个人有说有笑,最后剩下一个女孩默默下车。
也没几天,都算是眼熟了,他们是在这座城市里有固定生活步调的人,而包子算是突然闯了进来,因此也没有打招呼。
有一天,那个最后下车的女孩睡过了站,一下睡到了终点站,也没人叫她。
我又打断了这个故事,我说:“你就不能叫醒人家吗?是不是就想等人发现坐过站了好名正言顺地搭话?”
他说:“我那时哪有这些心思,我就是一直看着窗外,都不知道那女孩没下车。”
我看着包子一脸认真,觉得他当时可能真是这么想的。
终点站有点偏,包子有的是时间,每天这个时候他就默默踱步一会儿,再打车到附近的地铁站。女孩倒是有些慌张,说自己还有工作没有忙完,包子想了想说:“我前两天路过一家麦当劳,就在附近,不算太远,要不我陪你到那边先坐着?”
包子说话时一脸真诚,女孩拿出手机搜索了一下,还真找到一家麦当劳,便顺从地跟在包子身后。
本来两个人也就这些交集,但架不住有这个伏笔,第二天上车后,女孩就对着包子笑了一下,身旁的同事看到女孩的举动,偷偷跟女孩说了几句,女孩顿时双颊一红,慌忙摆手,看着像是解释些什么。包子心想这也不关自己的事,啥也没说,继续自己的放逐之旅。
又过了几天,女孩在其他人下车后坐到包子旁,对包子说:“谢谢你。”
包子摆手,说:“没啥好谢的。”转头又看向窗外。
两人坐在一起,却没有一句话好说,我想象着那样的场景,替女孩尴尬。
窗外除了倒退的街景和逐渐漆黑的天空,没有任何风景。女孩大概是好奇,终于打破沉默,问他到底在看什么。包子说也没有看什么。
女孩自讨没趣,说了句“那好吧”。
下车时对包子说了句“注意安全”。
-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