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从一开始就输了
许多读者想知道老梁的心情,遗憾的是我与老梁就有那么一次交集,往后也没能再见面。
朋友的朋友,很难变成我的朋友,这种事我自己也不知道该如何解释。
我想无论是谁,身上总会带有某种磁场,这种磁场决定了能否成为朋友。
或许在那个夜晚,小裴看到了另一种磁场,并深深地被吸引。
我以前总是在思考一个问题,一见如故这种事情为何常常发生。我并不是指这样的事情就绝对不会发生,而是说,在连朋友间的理解都难以完全做到的现代社会,我们居然常常跟一个刚认识的人聊得兴起,就差把那个人当作“灵魂伴侣”了。
这样的事情我们自然期待遇到,可在某些时刻,这样的事情发生的次数未免太过频繁。
很久以后,我对这个现象有了一个属于自己的解释。
但要说起这个解释,还得从一个故事开始。
这个故事是在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年身上发生的。
十五六岁的少年,不知为何跟同学产生了某种隔阂。倒不是真的有什么事情发生,而是不知道怎么去分享自己的事情。这种无法分享缘于关系过于亲密,少年很在意他们的看法,面对天天生活在一起的同学,他担不起成为“异类”的风险。
那时候家里刚有一台电脑,老旧的台式机,性能自然无法与现在的笔记本电脑相比。然而对于当时的少年而言,这无异于一个新世界,每个周日父亲允许他上网。那时也没有太多社交软件和社交网络,只有一个类似于“论坛”的东西。
他在论坛里很快遇到了一个陌生人,因为喜欢同一个歌手,他们开始聊起天来。再后来,就交换了收信地址,写过几封信后,又交换了电话。现在想来,还好他遇到的是一个如假包换的同龄少女。(笑)
他记得好像他说起什么话题她都能接上几句,所以相聊甚欢。
有一些在别人看来“奇怪”的奇思妙想,她也能接得上,甚至同样觉得有趣。
但很快学业开始繁忙,父亲周日也不再让他上网。
寄出的信没有回复,这个少年开始焦虑,于是又写了几封信寄出去。
同样石沉大海。
少年想打电话过去,可又不知道该如何开口,他害怕少女不回信的原因是自己被讨厌了。是的,他就是这么一个别别扭扭的少年。
十五六岁的时光飞逝而过,但对于他来说,每周等不到回信的日子过于漫长。
毕业后少年去了新的城市,又几年过去,十五六岁的少年变成了二十五六岁的随处可见的白领。
一天,他在办公室里跟同事聊天,同事是一个同龄女孩,家乡是另一个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