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唐诗里的烟火人间pdf > 杜甫 为苦难的人民为苦难的家国我流泪(第1页)

杜甫 为苦难的人民为苦难的家国我流泪(第1页)

杜甫:为苦难的人民,为苦难的家国,我流泪

他同情苦难的蝼蚁,

同情苦难的国家,

同情每一个活得不容易的人。

·01·

要说杜甫,不能不说杜审言。

杜审言的远祖是西晋名将杜预,几百年来一直是关中地区的大户人家,“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中的杜,说的就是京兆杜氏。杜审言和杜牧也是本家,只不过血缘疏远。其父杜依艺曾做过巩县县令,于是在巩县常住下来。从杜审言起,他们家的人就修改户口本,把籍贯改成巩县。

杜审言的官虽然不大,但诗写得很好。他曾和人说:“我的文章不错,屈原、宋玉也要拜服;至于书法就更好了,王羲之只能做我的学生。”

太狂了。

公元708年,杜审言病重,已经快不行了。宋之问等人亲自前往慰问,结果杜审言又说:“我活着的时候,压得你们抬不起头,如今要死了,你们应该高兴啊。”估计大家看杜审言快死了,没和他斗嘴。

此人狂了一辈子,也嘴碎了一辈子,但杜审言以诗文知名于世,和苏味道、李峤、崔融合称“文章四友”,是真有狂的资本。人不狂一点儿,还叫什么艺术家?

他的儿子写诗文不太行,不过四年后出生的杜甫,却隔代遗传了杜审言的优质基因。杜甫也说:“诗是吾家事。”写诗这件事,是我杜氏的家传手艺。

·02·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了。他的家庭条件不错,父亲做到从五品的兖州司马,属于大唐的中层官员,能给杜甫提供充足的物质供应。这一点很重要。一般来说,富养长大的孩子有两种结果,或者成为纨绔子弟,或者身心更加健康。

由于见识过五彩缤纷的世界,也不缺钱,富养的孩子会更关注精神和理想,不至于为了蝇头小利而挣扎。这是一种格局。即便后来人生落魄,也很难改变从小的教养,经常有人羡慕落魄的贵族依然优雅,原因就在这里。

杜甫就是身心健康的少年郎。

开元三年,年仅四岁的杜甫跟随父亲去郾城,亲眼观看过公孙大娘舞剑,多年后看到其弟子,依然能回忆起当时的场景:

昔有佳人公孙氏,一舞剑器动四方。

稍微长大一点儿,由于家世的关系,杜甫也经常出入岐王李隆范的府邸,得以听到知名音乐家李龟年的演奏:

岐王宅里寻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那些常人难得一见的大咖,只是杜甫的叔叔伯伯,或许他从来都对钱没什么概念,也不在乎世俗的追求。

所以在别人埋头苦读准备高考时,杜甫却外出远游了。可以说他自信,也可以说他不在乎,这种潇洒的底气,我一辈子也学不来。这是富养孩子的专属特权。

杜甫从河南出发,一路走到江南去看“越女天下白”,后来科举落第也无所谓,继续漫游山东,顺便去看望父亲,要点零花钱。

那时的杜甫多骄傲啊,做着想做的事,说着想说的话,没有任何生存压力。就像现在的富家子弟,尽可以学一些冷门的专业,做着不赚钱但有价值的工作,反正世人追求的功名利禄,他都经历过。唯有经历过才可以不在乎,也只有不在乎,才能生出以天下为己任的雄心。整天盯着六便士的人,很难抬头看看月亮。

或许不是不想抬头,只是生活所迫。杜甫没有生存压力,才能在泰山抒怀: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他有才华有理想,相信自己终究可以登上绝顶,一览天下的风景。

三十三岁时,杜甫又遇到李白和高适,他们漫游梁宋,一起玩得没心没肺,开心得像一百多斤的孩子。

可美好的日子也要到此结束了,现实的巴掌正在狠狠向杜甫挥来,不久后,他们即将迎头相撞。

·03·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