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去不掉书生气的人,请不要当官
他是超一流的文人,
却是不入流的政客。
公元747年,大唐帝国响起一声春雷。
李隆基号召天下的读书人来长安,参加一场特别的考试:“只要有本事就能录取,分房子给编制,骗人是小狗。”并且让宰相李林甫主持,够诚意够分量吧?
杜甫看着手中的宣传册心绪难平,尽管他表现得很淡定,但起伏的胸膛却出卖了他激动的内心。他相信自己的机会来了,从此以后将纵横四海。
那一年,杜甫已经三十六岁,耗不起了。他趁着考试前的宁静时光,又一次重温了课本和复习题,然后信心满满地走入考场。杜甫看了一眼试卷,心头的大石落地:“稳了。”
几天后,成绩公布。考生们一拥而上,想看看榜单上有没有自己的名字,却发现空无一人。是的,所有考生都落榜了,一个没录取,被安排得明明白白。
与此同时,李林甫在大明宫中汇报工作:“陛下,一个都不录取,这说明野无遗贤啊。”
对于这样的结果,李隆基也很满意:“是吗?我们都棒棒的。”
宰相很满意,皇帝很满意,杜甫很生气。
当时的尚书左丞韦济很欣赏他,但从来没有伸出温暖的小手,拉杜甫一把。就连公开的招聘考试,也居然作弊。杜甫给韦济写了一封信,吐槽自己的境遇:
甫昔少年日,早充观国宾。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赋料扬雄敌,诗看子建亲。
李邕求识面,王翰愿卜邻。
自谓颇挺出,立登要路津。
至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此意竟萧条,行歌非隐沦。
骑驴十三载,旅食京华春。
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
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
他的心情可以理解。论才华,我不是针对谁,只想说在座的诸位都是垃圾。赏识我的大咖也很多,可我只想为国效力。我在人才市场的门口徘徊了十三年,却依然没找到工作。你们都眼瞎了吗?
这段杜甫的心路历程,是我脑补的。可以确定的是,杜甫当时很生气、很郁闷,有一种人生无望的沮丧感。他和其他人一样,对成功的标准很简单:做官。
我们不能因为杜甫是“诗圣”,就抹杀他的七情六欲。他也是人,也想做官和实现财务自由,与我们普通人没什么不同。可他终其一生都没有成功,是什么原因呢?
这一切都是他自己造成的啊。
“城南韦杜,去天尺五”是大唐帝国的一句名言,说的是京兆韦杜两家人地位很高,关系很硬。
杜甫,就出身于京兆杜氏。年轻时,他对自己的人生基本没什么规划,不是拼命读书,就是到处游山玩水。
而就算是旅游,杜甫也要玩出风采。什么驴友结伴,什么旅行社跟团,杜甫都是看不上的,他玩的是自驾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