庆历四年春,滕子京谪守巴陵郡。越明年,政通人和,百废俱兴,乃重修岳阳楼,增其旧制,刻唐贤今人诗赋于其上,属予作文以记之。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霪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时六年九月十五日。
全文共有六个自然段。
第一段叙写这件事的缘起。以事起兴,作一个引子,用“事”字诀。
第二段描写洞庭湖的气象,铺垫出一个宏大的背景。借山川豪气写忠臣志士之志,用“形”字诀。
第三、四段作者借景抒情,设想了两种“览物之情”,创造出一悲一喜的意境。通过景物描写营造气氛,水到渠成,即用“形”字诀和“情”字诀,由“形境”过渡到“情境”。连用霪雨、阴风、浊浪、星隐、山潜、商断、船翻、日暮、虎啸、猿啼等十个恐怖的形象。然后推出“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伤感情境。连用春风、丽日、微波、碧浪、鸟飞、鱼游、芷草、兰花、月色、渔歌等十个美好的形象,推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的快乐情境。
第六段,不经意间再轻带一笔转回到记“事”:“时六年九月十五日”,照应文章的开头,像一个绕梁的余音。至此文章形、事、情、理都有(注意本文没有用典),形美、情美、理美三个层次皆具,已达到了一个完美的艺术境界。
这篇文章的核心是阐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理。但如果作者只说出这一句话,这一个理,就不会有多大的感染效果,那不是文学艺术,是口号,是社论。好就好在它有形、有景、有情、有人、有物的铺垫,而且全都用优美的文字来表述,用了许多修辞手法。在“理境”之美出现之前,已先收“形境”“情境”之效,再加上贯穿始终的文字之美,形美、情美、理美、文美,算是“四美”了,在内容和形式两方面都分别达到了很难得的高度,借用王勃在《滕王阁序》里的一句话,就是“四美具而二难并”了,是一种高难度的美。
二、两类作者,两类文章
虽然我们给出了“一文”的要求、“二为”的宗旨、“三境”的标准、“五诀”的方法,但并不是谁人拿去一套,就可以写出一篇好文章。就像数学课上,不是老师教给一个公式,人人都能得一百分。这还得有一个艰苦的修炼过程。
凡古今文章,从作者角度分有两大类。一类是文人、专业作家。如古代的司马相如、李白、王勃,现代的许多专业作家。作者先从文章形式入手,已娴熟地掌握了艺术技巧,然后再努力去修炼思想,充实内容,但无论如何,由于阅历所限,其思想总难拔到多高的境界。就像一个美人,已得先天之美,又想再成就一番英雄业绩,其难也哉!第二类是政治家、思想家。如古代的贾谊、诸葛亮、魏徵、韩愈、范仲淹,近代的林觉民、梁启超,现代如毛泽东等人。这类作者是从思想内容入手。他并不想以文为业,只是由于环境、经历使然,内心积累甚多,如火山之待喷,不吐不快,就借文章的形式表达出来。当然,大部分政治家是写不出好文章的,他们忙于事务,长于公文、讲话、指示等应用文字而不善美文,或者根本就没有修炼到思想的美,很难做到“四美具而二难并”。但也有少数政治家、思想家,或因小时就有文章阅读或写作训练的童子功(如人外表的先天之美),或政务之余不忘治学(如人形体的后天训练),于是便挟思想之深又借艺术之美,登上了文章的顶峰。就像一个美女后来又成就了伟功大业,既天生丽质,又惊天动地,百里挑一。
这篇文章是对我国封建政治文明的高度总结。中国封建社会近三千年,政界人物多得数不清,历朝皇帝三百三十四个(按理,他们是当然的大政治家),大臣官员更不知几多。但能写出《岳阳楼记》,并被后人所记住、学习和研究的只有范仲淹一人。现在我们知道要出一篇好文章是多么不容易了。要做文,先做人。金代学者元好问评价范仲淹说:“范文正公,在布衣为名士,在州县为能吏,在边境为名将。其材、其量、其忠,一身而备数器。”我们还可以再加上一句:“在文坛为大家。其思想、其文采,光照千年。”[5]
中国从古至今,内容形式都好,以一篇文章而影响了中华民族政治文明、人格行为和文化思想的文章为数不多。我排了一下有十篇。它们是:
1。汉代:贾谊《过秦论》
2。汉代:司马迁《报任安书》
3。汉代:诸葛亮《出师表》
4。汉代:陶渊明《桃花源记》
5。唐代:魏徵《谏太宗十思疏》
6。宋代:范仲淹《岳阳楼记》
7。宋代:文天祥《正气歌并序》
8。民国:梁启超《少年中国说》
9。民国:林觉民《与妻书》
10。中华人民共和国:毛泽东《为人民服务》
这些文章已经成为中华经典。什么是经典?我在《说经典》一文中谈道:“一、经典是一个时代的标志,空前绝后,比如我们现在不可能再写出唐诗、宋词;二、已上升到理性,有长远的指导意义;三、能经得起重复,即实践的检验,会常读常新。人们每重复一次都能从中开发出有用的东西。这就是经典与平凡的区别。一块黄土,雨一打就碎,而一块钻石,岁月的打磨,只能使它愈见光亮。”怎么才能达到经典的高度呢?这又回到我们开头讲的“一文、二为、三境、五诀”的标准。简要来说,你得有很高的政治修养和文学修养而且还要能有机地结合。而这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的,用美学大师黑格尔的话说这种人是天才,“一般来说有这种才能的人一遇到心中有什么观念,有什么在感发他、鼓动他,他就会马上把它化为一个形象、一幅素描、一曲乐调或一首诗”。艺术史上这样的例子很多,如王羲之的《兰亭序》、徐悲鸿的《马》、冼星海的《黄河大合唱》等。范仲淹在这里是把他的政治理念化作了一篇《岳阳楼记》。
范仲淹为我们写了一篇千古美文,留下了一笔重要的文化遗产和政治财富,同时他也以不朽的政治家、思想家和文学家载入史册。
2009年7月18日讲演于中央部长文史知识讲座
[注]
[1]1948年1月,中央决定分十万兵南渡长江,由粟裕统率。1月12日,粟电中央,过江后无后方,不利,建议不过,在中原打大仗。1月27日,中央再令粟最迟5月渡江。1月31日,粟以两千字长电二次电中央,建议三个野战军联合在中原打大仗。将敌主力消灭在江北。2月1日,中央再电令3月渡江,后又令5月渡江。4月18日,粟面见陈毅,重申己见。4月29日,又赶赴城南庄,直接向五大书记汇报,终于说动中央,搞淮海大决战,保证歼敌50万到60万,结果歼敌80万。
[2]英国布莱尔做首相时,苏格兰北部落后地区一女学生考上牛津大学,这在当地百年一遇。但面试未通过。地方政府请教育大臣出面说情,学校未许。大臣又托副首相去学校说情,未许。副相找到布莱尔,学校对布说:“任何人无权改变教授面试的结论。”布只好同意,但背后发了一句牢骚,说这个学校也太古板了。学校大怒,宣布取消原定授予布莱尔荣誉博士的计划。
[3]2009年7月1日《新京报》消息。北京市建成第一批廉租房,市委领导为住户发钥匙,住户代表跪地而接,向领导表恩。
[4]范仲淹词《渔家傲·秋思》: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5]冯玉祥曾有一联号召人学习范仲淹:“兵甲富胸中,纵叫他虏骑横飞,也怕那范小老子;忧乐观天下,劝今人砥砺振奋,都学这秀才先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