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高中生必读30本书目录 > 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02(第2页)

新闻与文学的同与异02(第2页)

这是1991年全国抗洪救灾评比中的得奖新闻。

文字干净准确,有古文遗风。记者的眼睛应该像锥子一样看问题,又深又准,记者的笔应该像刀一样,一笔一痕,像用枪打鸟,瞄得很准,一枪一个。只有准才能精,精才能短。准确、精练、短小,这就是新闻的笔法。

3。本着力避呆板平淡,增强可读性的原则,向文学借鉴修辞方法以求文章生动活泼。

因为新闻不以审美为主要目的,它是天生呆板的文体,要求语言朴素,用词准确,这就难免严肃有余活泼不足。因此增强可读性是新闻写作中要时时注意、时时争取的,但有一点可使语言活泼起来的机会就不要放过。欲达此目的最有效的手段是研究和运用修辞。

修辞是运用语言和文字的技巧。语言和文字是文章的形式,形式的改进关系到内容的表达,关乎到文章的整体效果。正如商品要不断改进包装。对新闻来说,希望通过形式来增强的效果有二:一是让读者一拿起文章就想读爱读,一口气读完,增强文章的可读性。二是文章读过之后印象深刻,许多警句妙语如夜空明星,海边彩贝,印于脑中,经久不忘,靠艺术效果来克服作品的易碎性。简单而言,好文章能够一下就抓住读者,然后又铭刻在他的脑子里,生了根。

前面谈到,文学是很重形式的,在这方面的经验足够新闻借鉴受用了。作家们都力避文章的呆板,朱自清先生在谈他怎样写《欧洲游记》时说:

记述时可也费了一些心在文字上:觉得“是”字句,“有”字句,“在”字句安排最难。显示景物间的关系,短不了这三样句法;可是老用这一套,谁耐烦!再说这三种句子都显示静态,也够沉闷的。于是想方设法省略那三个讨厌的字,例如“楼上正中一间大会议厅”,可以说“楼上正中是——”,“楼上有——”,“——在楼的正中”,但我用第一句,盼望给读者整个的印象。再有,不从景物自身而从游人说,例如“天尽头处偶尔看见一架风车”。若能将静的变为动的,那当然更乐意,例如“他的左胳膊底下钻出一个小孩子”(画中人物)。

现在保存于文学史上的许多名篇大部分是因为内容好,但也有的就是因为成功地运用了修辞,有一些警句妙语,才得以永葆艺术生命。王勃的《滕王阁序》本来用典生僻,但其中因为有“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这样的对仗妙句,至今仍传唱不已。唐太宗有一句名言:“以铜为镜可正衣冠,以古为镜可知兴替,以人为镜可明得失。”因为用了极妙的比喻,相信这话还要流传下去。著名经济学家马寅初因为坚持科学的人口论曾被错批,说他是资产阶级人口学家“马尔萨斯”。马老悲怆而幽默地答辩说:“我这个马不是马尔萨斯的马,是马克思的马。”这是运用修辞的谐音。李清照也有一名句:“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这是用了叠字。现代诗中叠字用得好的也有很多。以上几句可以说一读就有兴趣,读过就不会忘记。当然,生动之法除“辞格”的技巧外,还有“辞趣”的妙用。就是充分利用词语本身所含有、附带的内容和背景,即如修辞学家陈望道所说的词的“包晕”,像月亮外的一个晕圈,给读者一种别样的感觉,这就生动得微妙了。如:“还有许多的荷兰菊,叶小,状如铜钱,是专等天气快冷时才开的。现在也正是他们的节日,一起簇挤着,仰起小脸笑着。蜜蜂和蝴蝶便专去吻他们的脸。”“三十多年过去了,这座城现在已出落得这般秀气。”(作者《石河子秋色》)这里“等”“挤”“印”“出落”等词都有一种自带的晕圈效果,表达出一种特有的词趣。

新闻作为呆板平实的文体,主要是遵守语法规律,又用平实一致的格式,其沉闷之感常使人难以卒读。文学用白描是奇中见平,新闻用修辞是平中见奇,如果新闻写作中偶用修辞技巧,就如戈壁滩上忽见鲜花,较之文学反会更见其效。这些新鲜的文字成了过河的踏石,引导读者到达新闻的彼岸。又如夜空的明星,使读者于夜的茫然中看到几点明亮的坐标,手捧报纸不会望而生畏,反而爱不释手。

这里也举几个例子。1975年蒋介石去世后,传蒋经国与继母宋美龄不和,报上用的是这样一个标题:“当面我的妈,背后他妈的”,一句话里用了对称、反衬、示现等多种修辞格,使人读后永难忘记。我有一次听人谈天,说采购员的功夫要做到“出门跌一跤,也抓一把土”,觉得很生动,就移来作了一个文章的标题,来谈记者的采访功夫,果然许多人都记住了这句话。这是来自口语的极妙的比喻格。1991年7月11日《文摘报》一篇文章的标题是《鱼怎样吃掉了猫》,讲北京的金鱼牌洗涤剂怎样靠质量好、价格低,挤掉了上海的白猫牌洗涤剂,巧设悬念,平中见奇。这些语言都巧用辞格和辞趣,收到了克服呆板、枯燥的效果,大大增强了可读性。

说到底,新闻向文学借鉴语言就是要用新闻自身内容真实的优势,加上文学形式美的优势,以取得一个综合效果。在这个借鉴中既不要故步自封,板着面孔说信息,也不要见异思迁,喧宾夺主,哗众取宠弄文字,关键是掌握一个适当的度,这样在写作中才能形成自己的个性。概括地说就是:篇要短,意要新,词要准确有力,语句要通俗。即:

篇简三秋树,意新二月花。

词切透纸背,语近家常话。

新闻语言是一个叙述功夫的问题。先要有准确的基本功达意叙事,通顺流畅;再要注意风格平实,以白描手法为文;不可哗众取宠,以形式干扰内容;主要在准确、干净的基础上求生动、活泼,要学会梨花带露,红杏出墙,用形象的、含情的手法来叙述。

二、捕捉形象和表现形象的能力

文学是艺术,一切艺术都是以形象的方法来表现。文学形象又是通过语言间接表现形象(不像绘画、电影直接诉诸形象),所以它又是语言艺术。形象和语言是文学的两大特点。新闻是信息,信息的传递也靠语言,信息所表达的事情也常表现为一定的形象过程。所以新闻除向文学借鉴语言外,再就是借鉴形象表达的方法。

1。新闻信息是一种结论,形象描述是对这结论的丰富和强化。

新闻信息就是给读者一个新的结论。信息论认为信息是传播过程中对受者不定性的消除,传者发出了消息,消除了受者认识上存在的不确定性、疑惑性,就是提供了信息,对不确定性消除的程度越高,消息的信息量就越大,所以说消息是给读者一个过去不知道的新结论。一条消息包括:时间、地点、人物、过程、结论。其中结论是不可少的。而且不管什么消息,哪怕是过程性的消息,它本身也给人一个新的结论,是改变了人们原来的印象,给人脑子里输进了新东西。结论总是比较简单的,对结论的丰富就要追溯它的过程,描述它的内容,这就要用形象。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见到了什么?形象。有形象才深刻,才有立体感。文学创作中集中使用形象而推出结论的很多。突出的例子,如马致远的元曲《天净沙》: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这是一首抒情诗,但没有一字直抒悲愁,而是用了十一个具体形象。李清照的《声声慢》连用十四个叠字可作文学是语言艺术的证明,这首曲子连用十一个形象可作文学是形象艺术的证明,却让你感到悲伤之情扑面而来。还有一个突出的例子是徐志摩的一首新诗《沙扬娜拉》: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

道一声珍重,

道一声珍重,

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

以上几首诗都采用了生活中最常见的景物,但它运用了文学的构思,排列组合,进行蒙太奇式拼接,就生出意想不到的效果,远比直接捶胸顿足、呼天喊地要震撼人心,可见形象的力量。新闻不能拼接形象,但可以选择形象,尽量少一点概念性的语言,以形象推出结论,加强结论。这样也可以增强结论在读者头脑中的驻留时间,强化它,克服新闻的易碎性。比如这一段新闻:

最近我们在山西省翼城县采访,吉普车无论怎样飞跑,也总是在层层林网之中。路边的杨、榆树一步一棵,有的地方是两行甚至四行。县里的同志说:“一棵树相当于一辆自行车的价值。毫不夸张,走在我县的公路上,一步就是一辆自行车。”路过武池公社时,记者被两边的参天白杨所吸引,下车抚摸这些摇钱树。它们每隔一米一棵,已有合抱之粗。县委的同志说,全县平川250条公路,全长1000多公里,现在已栽有杨、榆200万株,价值2亿元。在平川、山区的田地里群众还创造了“满天星”“堰埂桐”“丰产林”等造林法。这个县50年代的县委书记是全国造林模范,现任山西省林业厅长。现任县委书记,是全省四位林业劳模之一。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