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晚清宗室 > 末代摄政王载沣(第1页)

末代摄政王载沣(第1页)

末代摄政王载沣

公元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日,距离慈禧去世仅剩两天的时间。在紫禁城福昌殿的病榻中,慈禧突然秘密召见了军机大臣张之洞、世续,及几个月前刚刚被提拔为军机大臣的醇亲王载沣。为了这次秘密会见能顺利进行,慈禧在头一天还做了精密的部署。

慈禧以勘验东陵“万年吉地”工程为由把首席军机大臣庆亲王奕劻调离了北京,同时,慈禧又把袁世凯亲信段祺瑞的部队调出北京,将自己的亲信铁良的第一镇精兵换防回北京。做好了这些准备后,慈禧才命人召见张之洞等人召开秘密会议。这次会议,不仅改变了醇亲王载沣一家的命运,也决定了已历经两百六十年沧桑的大清王朝的命运走向。

自戊戌政变后,光绪皇帝被慈禧软禁在中南海瀛台长达十年之久,朝政大事由慈禧一人把持。如今慈禧病危,光绪又没有子嗣,坊间悄悄流传起这样一个传言:慈禧死后,庆亲王奕劻有意废掉光绪,让自己的儿子载振为帝,这个事情还得到了手握北洋新军兵权的袁世凯的支持。这一传言让慈禧意识到自己的噩运即将来临,必须有所行动。但是,奕劻在朝中党羽众多,而且又被外国人所看重,不能随意处置,于是才有了前面慈禧对奕劻的一系列行动。准备妥当后,慈禧立即召集张之洞等人商议为光绪立嗣。

在立嗣的人选上,慈禧提出立载沣年仅三岁的儿子溥仪为皇帝,载沣为监国摄政王。据史料记载,慈禧的这个提议当时遭到了张之洞等人的反对。张之洞等人觉得溥仪年龄太小了,而光绪的皇后裕隆正值盛年,担心到时候清朝会再次出现垂帘听政的局面。于是,张之洞等人提议不如直接立载沣为帝。而事实上,当时的载沣也确实是皇帝的合适人选。

载沣是醇贤亲王奕譞的第五个儿子,也是光绪皇帝同父异母的弟弟,还是慈禧的外甥。光绪十六年,年仅七岁的载沣就世袭了父亲的爵位成了醇亲王,地位显赫。但是仅凭这些,还不足以支撑载沣成为皇帝的人选,直到载沣十八岁时,他终于迎来了自己政治生涯的重要转折点。

公元1900年,在义和团运动中,德国驻中国公使克林德被杀。随后,清政府向英、美、法、德等十一国同时宣战,但最终却以八国联军占领北京紫禁城皇宫,清政府和十一国签订了屈辱的《辛丑条约》结束了这场战争。战败后,清政府需要派遣使臣为克林德被杀事件到德国致歉。当时德国为了羞辱清政府,特别指定光绪皇帝的亲弟弟醇亲王载沣前往德国道歉。

●载沣

第二年的农历四月,载沣被慈禧任命为“头等专使大使”,奉命出使德国谢罪。这显然是个吃力不讨好的差事。载沣到达德国柏林后,德国突然要求载沣跪拜德皇递呈国书。事实上,当时的欧洲并没有跪拜礼仪,德国之所以要求载沣跪拜,主要目的是为了侮辱大清国体。据史料记载,虽然当时的载沣还只是一个年仅十八岁的少年,而且还是第一次出访外国,但却表现得十分沉稳。载沣始终坚持底线,冷静应对,最终德国让步,同意载沣不需要行跪拜礼,只向德皇三鞠躬。

对于这次的出使任务,载沣在自己的出使日记中平静地写道:“大局保全,国体无伤。”而当时的媒体却对载沣表现了极大的热情,甚至称赞载沣为大清未来的希望。从这一事件后载沣开始受到慈禧的重用,刚满二十岁就被任命为随扈大臣,二十五岁时就成了掌管军国大政的军机大臣。这样的资历,在当时的皇室亲贵里算得上是出类拔萃的。所以,当慈禧商议立嗣时,张之洞、世续等人才提出立载沣为皇帝的建议。那么,对于立载沣为帝这个提议,慈禧是怎么想的呢?

据史料记载,慈禧听到张之洞等人提议让载沣当皇帝时,沉思了一会儿,但最终还是否定了这个提议。慈禧的理由是,同治、光绪都是兄弟相继,如果再立载沣为皇帝的话,就变成三代都是兄弟相承。这可是史无前例的,很不合适。所以,最后慈禧还是坚持了自己的决定,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那么已经垂帘听政了近五十年的慈禧,真是这么想的吗?

实际上慈禧有她自己的打算。载沣的弟弟载涛在后来的回忆中做过这样的分析:慈禧自认为身体尚好,很快就可以痊愈,三岁的新皇帝又容易控制,加上载沣性格温和、顺从听话,慈禧准备在接下来的新皇时代继续垂帘听政,所以最终选定溥仪为皇帝。

末代皇孙启功曾回忆,1908年农历十月二十一日,慈禧太后命太监给光绪送去一碗酸奶,没多久隆裕皇后的太监小德张就向太医院正堂宣布光绪皇帝驾崩了。光绪死后当天,慈禧立即下懿旨,宣布立溥仪为帝,改元宣统,载沣为摄政王。当奕劻回京奔丧时,大局已定。为了稳住奕劻,慈禧又下了一道懿旨,封奕劻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直到这时,慈禧才终于放心。但人算不如天算,第二天,统治中国长达47年的慈禧也驾崩了。

半个多月后,溥仪在生父摄政王载沣的陪同下举行了登基大典。但这场本应庄严肃穆的登基大典,却被溥仪的大哭大闹搅得大煞风景。原来,皇帝登基必须要经过一道道烦琐的程序,他先要在中和殿接受内务府大臣及侍卫们的叩拜,紧接着要到太和殿去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相关程序一个都不能少。而此时的溥仪还只是一个三岁的小孩子,注意力有限,经不起这样来回的折腾。

●戴沣与溥仪(站着)溥杰(抱着)

●载沣与子女在天津

据溥仪《我的前半生》中回忆,那天天气非常寒冷,北风呼啸。在中和殿时,内务府大臣们刚开始行三跪九叩礼,溥仪已经放声大哭,最后只能匆匆行礼,再由太监们强行抱到了太和殿又高又大的皇帝宝座上。太和殿里,文武百官济济一堂,场面庄严肃穆。载沣单膝侧身跪在宝座下面,双手扶住溥仪连声叮嘱:“别乱动,一会儿就好了。”可是溥仪却挣扎着哭喊:“我不在这儿,我要回家!我要回家!”载沣在一边急得满头大汗,连忙命太监上来按住溥仪,然后招呼大臣们赶紧行三跪九叩礼。但是,大臣们的三跪九叩没完没了,溥仪的哭叫声也越来越大。载沣只好安慰说:“不要哭了啊,一会儿就完了,快完了啊!”

末代皇帝溥仪的登基大典,就这样在哭闹声中草草收场。事后,大臣们私下议论,说摄政王怎么能在皇帝登基时说“快完了”这样的话,实在是太不吉利了。不久,这个事情流传到民间,引起了轩然大波,民间甚至开始流传起“不用掐,不用算,宣统不过两年半;今年猪吃羊,明年种田不纳粮”这样的童谣。不祥之兆如同乌云一般压在众人心中。不过,这些都不能改变溥仪登基为皇帝的事实,清朝正式开启了摄政王载沣执政的时代。

表面上,载沣儿子溥仪是皇帝,他自己是摄政王,一时风光无限,权力尽归载沣家所有,但实际情况却并非如此。载沣接手时的清政府已经到了风雨飘摇的境地。中日甲午战争后,慈禧领导的清政府举借外债共12亿两,其中偿付赔款的比重高达60%。光绪末年全国年均财政收入保持在9000万两左右,半数以上用于偿付外债和赔款。此外,1905年到1908年期间,孙中山领导的革命党发动了8次武装起义,虽然这8次武装起义最终都以失败告终,但革命之火已成燎原之势。

在朝廷内部,当时奕劻作为世袭罔替的铁帽子王、首席军机大臣,同时又管辖总理衙门、财政处、练兵处,集内外大权于一身,党羽众多。仅军机处,就有袁世凯、那桐、世续、吴郁生等党羽。在奕劻七十大寿时,各地官员进献者络绎不绝,庆王府前车水马龙。仅这一次寿诞,奕劻所得现金达五十万两白银之多,礼物价值更是达到了百万两白银以上。奕劻的行为已经危及清王朝的统治,但是载沣不敢贸然清算奕劻。理由很简单,慈禧在世时都不敢轻易动奕劻,何况他这个刚刚上台的摄政王。于是,载沣决定先从奕劻的党羽下手,这个人就是袁世凯。为什么载沣会选定袁世凯呢?

其实,载沣的哥哥光绪皇帝在世时,就很想除掉袁世凯。在戊戌政变中,由于袁世凯的告密,导致光绪被慈禧囚禁在瀛台长达十年之久。民间有这样一个说法,光绪在被囚禁期间,每天在纸上画大头长身的各式鬼形,写上“袁世凯”三个字,然后撕成碎片。光绪还经常画一只乌龟,龟背写有“袁世凯”三个字,然后贴在墙上用小竹弓射击,射烂之后不解气,还要再取下来剪碎。更玄的是,还有人说光绪临终时一言不发,只是用手在空中写了“斩袁”两个字。在慈禧死后,就连“乱党”康有为和梁启超都致书载沣说:“两宫祸变,袁世凯实为罪魁,乞诛贼臣。”对于载沣来说,清算袁世凯符合民意。

其次,逐渐成长起来的皇室少壮派也非常不喜欢袁世凯。当时,北京周围新建陆军一共有六镇,其中有五镇是袁世凯的部队。而且,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巡抚大多是袁世凯的心腹亲信,袁世凯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政大权。袁世凯仗着朝中有奕劻这个后台,又手握重兵,早就被一群急于掌权的少年亲贵们视为眼中钉。

于是,载沣找来善耆、载泽、载涛、溥伟等人商议,年轻的满洲贵族们意见一致,诛杀袁世凯。然而,载沣冷静之后仔细一想,立即发现了一个大难题,找不到合适的罪名杀袁世凯。但年轻的皇室贵族毫不气馁,他们跟载沣说:袁世凯天天上朝,干脆在紫禁城里先把袁世凯杀掉再说。恭亲王溥伟甚至自告奋勇,要用家传宝刀白虹刀手刃袁世凯,为国锄奸。说到激动处,溥伟手舞足蹈,而载沣心里则非常不安。

据载沣的弟弟载涛回忆,载沣是个循规蹈矩的人,他同意杀袁世凯,但又希望通过合法的程序办成一个铁案,从而对天下有个交代。现在举不出可杀之罪,而年轻亲贵们杀气腾腾,这哪里是为国锄奸,简直是一场政变,这超出了载沣的预期。载沣一筹莫展,于是决定召集政治经验丰富的几位军机大臣,研究一下该怎样处理袁世凯。溥伟等年轻的皇室成员得知消息,气得直跺脚,这种事情只有用非常手段果断处置,哪能放到桌面上研究。确实,后来的历史也表明,这是载沣最失败的一步棋,也直接导致了清政府的加速灭亡。

很快,四位军机大臣应召而至,分别是庆亲王奕劻、世续以及年逾七旬的张之洞和鹿传霖。听说要杀掉袁世凯,奕劻首先站出来反对,但又没有合适的理由,于是倚老卖老索性哭了起来。载沣明白,处理袁世凯的方案将遇到巨大的阻力,所以他把目光转向张之洞。张之洞素来看不起袁世凯,二人之间多多少少有些矛盾。在这种情况下,载沣急需得到张之洞的支持。

但此时的张之洞却心里冰凉,虽然他素来瞧不起袁世凯,但国家大臣说杀就杀,这个先例一开后果难以想象,必须阻止。张之洞稍加思考,斩钉截铁地说:“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意思是君主年幼,国家动**,政局不稳,不能自相残杀,自毁长城。张之洞的表态立即让奕劻止住了哭声,他恶狠狠地说:“杀袁世凯不难,不过北洋军如果造起反来怎么办?”

最终,在张之洞的调和下,载沣不再主张杀袁世凯,而奕劻等人也同意将袁世凯撤职。但这时候却出现了一个意外,袁世凯从京城消失了。

自从慈禧驾崩后,袁世凯就心惊肉跳,不断接到来自各方面的警告,已经感觉凶多吉少。这天载沣召集军机大臣开会,单单把自己排除在外,袁世凯自我判断最危险的时刻到来了。于是,急匆匆地从紫禁城赶回家中,换了一身旧棉袍,用围巾遮住大半个脸,由一个老家人陪同,冒着刺骨的北风,步行来到前门火车站,买了张“三等车”票,登上了开往天津的火车。抵达天津之后,悄悄住进旅店躲了起来。

●慈禧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