末代皇叔载涛
1908年11月14日,年仅38岁的光绪皇帝去世。仅仅一天以后,统治了中国长达47年之久的慈禧太后也驾崩了。慈禧在弥留之际,立三岁的溥仪为皇帝,而溥仪的父亲载沣出任摄政王。载沣一上台,就以雷霆手段裁撤近畿各省的新军督练所,命各省新军归陆军部统辖,自封“代理统率陆海军大元帅”,将袁世凯所辖的北洋新军六镇中的四镇收归陆军部,成立了军谘处,控制了全国海陆军的调动之权,让两个弟弟载洵、载涛分管海军和军谘府,形成弟兄三人分揽军政大权的局面。
1908年12月初的一天夜里,马上就到年关了,摄政王载沣紧急召集了自己的弟弟七贝勒载涛过府,谁知载涛刚一进门,摄政王就说了一句让他大吃一惊的话。载沣想要从德国引进18门150毫米野战重炮和24到30挺马克沁式重机枪,要知道这在当时的中国以至亚洲国家,都是绝无仅有的武器。载涛听完一阵紧张,不知自己的哥哥要武器何用?载沣慢慢说出了自己的用意,他想要建立一支几万人的神秘军队,给这支部队最好的军装、最好的武器装备,而训练大臣不仅可以领薪水,还可以领公费饷银,薪水每月200两到1000两不等,而清末新军的总统领的薪水也不过600两,军队的名字就叫皇家禁卫军,载沣自命为禁卫军大统领,仅次于自己的训练大臣一职需要一个可靠信任的人来担任,他希望由弟弟载涛来担任。
载涛一听到这个军队的名字,顿感热血沸腾,他谈到了当年光绪皇帝手中只有守卫皇宫的侍卫亲军几十人,并没有掌控部队的指挥权。光绪帝正是因为手里没有一兵一卒,导致戊戌变法失败。载沣又说到自己当年在德国见识了德皇室的威严,以及皇室近卫军的精良剽悍,认识到皇室必须掌握兵权,而革新武备则是首要之事。
因此,载沣一上台就迫不及待地想组建禁卫军,载涛受命之后便立即说道:“咱可得保住皇上。保住了皇上,就保住了您的摄政王,也就保住了咱哥儿几个!”其实,除了要保卫皇家之外,载沣、载涛兄弟建立皇家禁卫军还有一个重要原因。
原来,此时的载沣刚刚用“足疾”的借口罢黜了军机大臣兼外务部尚书权倾朝野的袁世凯,让他告老还乡,然后诏告天下,自己代替皇帝溥仪行大元帅之职,把全国军队的统帅权抓在手上。
载沣和载涛本以为皇族已经控制了军队,控制了局势,但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要轻易动摇袁世凯的势力,谈何容易。他们发现北洋军袁世凯旧部根本不听他们的指挥。
袁世凯刚被罢免,载沣就接到了包括冯国璋在内近四十多名北洋军阀的辞表。此外还接到密电,上面说段祺瑞和曹锟等北洋军各镇领军将领在看了罢免袁世凯的报道之后,都借此鼓动中下层的官兵不服上层八旗将军的管制,从而使得整个北洋军利用官民舆论的压力向他发出攻击。
尤其是段祺瑞,对载沣和载涛兄弟更是十分不屑。当年《辛丑条约》签成后,慈禧太后和光绪帝移驾回京,段祺瑞奉袁世凯之命,率部在道路两旁立正行礼。当时还是醇亲王的载沣见了,当场就责问他:“这是你的部队吗?见了两宫圣驾为何不下跪?”段祺瑞说:“北洋新军是按照德式操典训练的,根据操典规定,军仪就是最高礼节。”载沣听了之后大怒:“难道大清的新军仅有你一家?”载沣觉得自己不但是亲王,还是当朝皇帝光绪的亲弟弟,单凭这个身份就能镇住北洋军,谁知段祺瑞仍然毫不客气地给顶了回去:“别的新军如何,属下不清楚,但我这是按操典规则行事。”“大胆!”载沣顿时被对方的倔强态度给激怒了。
就在众人都替段祺瑞担心的时候,有人出来给他解了围,坐在轿子里的慈禧太后传下话来:“新练之洋队参用西法,训练有素,堪为栋梁。”连慈禧太后都对北洋新军忌惮三分,载沣也就不好再说什么了。从此,载沣与段祺瑞等北洋军阀结下了梁子。
载沣当上大元帅后,段祺瑞竟然唆使部队捣乱,载沣随即以明升暗降的手段,任命段祺瑞为江北提督,将他调离北京。载沣和载涛兄弟不明白,北洋新军为何如此效忠一个被罢官免职的袁世凯?
当时北京周围新建陆军一共有六镇,其中有五镇是袁世凯的私人势力。东三省、直隶、山东的总督、巡抚也大多是袁世凯的心腹亲信,袁世凯实际上控制了清政府北方的军政大权。平时袁世凯灌输给士兵的思想是,他们吃的是袁世凯的饭,穿的是袁世凯的衣服,有的甚至还供奉有袁世凯的牌位,北洋各部只知有袁宫保,不知有朝廷。
而袁世凯被罢免回到河南老家之后,表面上在悠然地钓鱼,其实却在家中设有私人电台,随时截获清廷的最新动向,遥控指挥京城的一举一动。外面的时政报纸,他也是每张都不落下,必定认真阅读。北洋军官或本人或派遣幕僚,经常会在袁世凯的隐居处悄悄露面,向他秘密汇报外面的情况,并听取下一步指示。河南的那个小村,其实变相地成了当时的一个“政治中心”。
为了镇住北洋军,防止军队造反,伤害皇室宗亲,摄政王载沣和载涛召集满族贵族子弟,短短两个月编成了禁卫军,禁卫军全部由满族人组成,大约有一万两千多人,由载沣的弟弟载涛担任统帅。这支军队可以说是当时装备最精良的军队,无论是武器还是训练,全部采取西洋模式。
●黎元洪
为了更好地训练禁卫军,清政府派出了载涛、李经迈和哈汉章等人到德国考察,购买武器和招揽人才。1911年7月24日,禁卫军训练大臣载涛身着戎装,按照阅兵流程,请载沣奔赴德胜门两旗校场,亲自检阅训练已久的皇家禁卫军。官兵们穿着崭新的军服,整齐划一,看上去十分武威,摄政王看着这支由自己和弟弟载涛一手培养出来的军队,深感欣慰,也对大清朝的未来充满了希望。
作为护卫清帝国皇室的盾牌,载涛领导的禁卫军跟袁世凯领导的北洋六镇不同,它是一支直接受皇室掌控的军队。为了加强军备,载涛还从德国购进了当时最先进的马克沁机枪。可让人意想不到的是,在他掌权仅仅几个月后,皇家禁卫军的军权就被袁世凯骗走了,这是怎么回事呢?
从欧洲留学参观回国后,载涛又被自己六岁的侄子宣统皇帝溥仪任命为军谘大臣,协助哥哥摄政王载沣统辖陆军和海军,这个职位相当于国家军队总参谋长一职,在军队中的权力仅次于摄政王载沣,载涛俨然陆海军联合总参谋。
此时的他年仅24岁,自然是十分得意。但是,随着各种不平等条约的签订,社会矛盾越来越突出,清政府的统治已经处于风雨飘摇的状态。
为了重振八旗雄风,摄政王载沣决定在直隶永平府管辖内的滦州调集禁卫军及北京附近各镇的数万军队,举行一次大规模的军事演习,清政府称为“滦州秋操”。载沣、载涛等满族皇室急于利用这次秋操,重拾自信心,对抗袁世凯,借此炫耀武力,震慑全国。
滦州位于滦河下游西岸,水陆两通,自古就是连接关内外的咽喉要道,是通往北京、东北的重要门户,具有十分重要的战略地位。载沣对这次秋操非常重视,并寄予厚望,亲自委派军谘大臣七弟载涛为阅操大元帅,并为这次秋操拨款1800万银元,是前几次秋操的总和。
在秋操开始的前两天,摄政王载沣召见军谘大臣载涛,再次恳切嘱咐,这次任务一定要慎重,否则,不单单是新军名誉扫地,与国家前途命运也大有关系。接到任务的载涛信心满满地出发了。这次清政府动用山炮608尊、陆炮720尊、步枪28582支,雇用民夫19488人次,载涛决定分成东、西两路军队,各自操演战法。
谁知,正当载涛准备带领军队在操练场大展拳脚的时候,1911年10月10日,武昌城的一声炮响,打碎了载涛的军队梦。凌晨,一阵急促的电话把载涛从睡梦中惊醒,电话是北京军谘府打来的,说湖北新军兵变,成立了军政府,黎元洪被推为大都督。摄政王载沣让他赶紧停止滦州秋操,紧急回京商量对策。惊慌失措的载涛,还未来得及跟操练的士兵打招呼,就带着李鸿章的儿子李经迈等人,从训练场地飞奔到火车站,坐着只有火车头和两节车厢的列车,连夜冒险回到了北京。
武昌城内兵变后,朝廷上下一片哗然。载涛一见到载沣,就拿出地图,主张从河南和京畿附近调动兵力,镇压武昌的造反,但内阁总理大臣庆亲王奕劻却极力反对,他担心这些兵力一旦调离,只剩载涛领导的禁卫军控制京城,会借机除掉与载涛不和的自己。武昌城内厮杀不断,朝堂上争论不已,谁也说服不了谁。
这时,各种小道消息相继传来,北京城内的银行到处都是民众带着钞票来兑换金条,还有人害怕革命党打到北京来,因此将自己的金银财宝都偷偷运到天津、奉天等地,许多皇亲国戚如庆亲王奕劻、慈禧太后的族亲那桐等人也跑去银行大量提取金条。
就在载沣、载涛等人焦急万分的时候,秋操的场地滦州又传来了一个让载涛震惊不已的消息,参加演习的第六镇统制吴禄贞、第二十镇统制张绍曾和第二混成协统领蓝天蔚三人,秘密决定在开操之时,用实弹来攻击西军。他们打算扫清禁卫军后整军入京,直取首都,以达到与武昌城兵变一样的效果,使得清廷首尾难顾。载涛还没来得及派出军队去镇压武昌的兵变,就要先派兵肃清靠近北京城的滦州兵变。
摄政王载沣在仓皇失措之下,被迫同意启用袁世凯出任内阁总理大臣。回到北京的袁世凯通过组织责任内阁,掌握了除载涛掌握的禁卫军之外几乎所有的兵权。袁世凯深深感受到了威胁,为了铲除这支禁卫军,更确切地说是为了夺取禁卫军的指挥权,他费尽心机地想了一个办法。
在南方的革命军闹得沸沸扬扬之时,北京城开始流传这样一条流言:朝廷要派载涛贝勒率领禁卫军出征,前去镇压南方的“革命党”。原来这是袁世凯为了取得载涛的禁卫军权力,用的一个计谋,他上奏皇帝说:“禁卫军训练得当,装备精良,若能出征镇压革命党,必然大胜而归!”袁世凯的这一做法,让只领过兵却没有实战经验的载涛吓得乖乖地交出了军谘府和禁卫军的一切军权。
此时的载涛深知自己解除了兵权,正好落了袁世凯的下怀。为此,他留了个心眼,要选一个自己信得过的人执掌禁卫军,关键时候能站在皇室这边。载涛与哥哥载沣选来选去,他们把目光瞄准了一个人——内阁协理大臣徐世昌。徐世昌是袁世凯的故友,两人私交甚密,那么,载涛兄弟二人为何要把最重要的军队交托给这样一个人呢?
原来,早在徐世昌就任东三省总督时,知道载沣、载涛兄弟几人都是出过国留过洋的,他揣摩皇室心思,大搞形象工程,在奉天也就是现在的沈阳城里,建造了一座西式的奉天公署大楼,楼中又采购各种西式物品,使得办公场所华丽宏伟,其他省份没有能比的。此外,宴请客人采用全套西餐器具,并伴奏西乐。一次,载涛从欧洲考察归来时,途经奉天,见马路、电灯、军警无不具备,房屋建筑都是欧式的,让他“直把沈阳作巴黎”。因此,他对徐世昌大加赞赏,更是在五哥摄政王载沣面前举荐这位能人。
载沣也把徐世昌树为朝廷学习的典型,加上像载振、载洵、那桐等皇亲国戚早已被徐世昌贿赂了大量钱财,天天在载沣耳边说徐世昌的好话,于是载沣和载涛始终相信徐世昌是忠于大清的人。也因为这样,在袁世凯被罢黜之后,与他交好的徐世昌不仅没有受到牵连,反而步步高升,甚至在清朝组成的皇族内阁中仅次于庆亲王奕劻和那桐,担任内阁协理大臣,成为汉族官员中官职最高的人。载沣为了笼络徐世昌,先是破例赏赐他入值时在宫中用膳的特权,后又授予他太子太保之位,而载涛也一心把自己训练的禁卫军托付给老朋友徐世昌。
●1905年底巡警部改称民政部时,官员们在民政司前合影。前排右起:补巡警部右参议吴廷燮、右侍郎赵秉钧、兼署巡警部尚书那桐、巡警部尚书徐世昌、左侍郎毓朗、尚书耆尚
●1911年初清朝政府派大臣载洵等校阅陆军,图为校阅陆军大臣合影。左起:荫昌、载搏、载洵、奕寿、载涛、麟公、帕王、谭学衡
谁知,徐世昌在接过禁卫军大权之后,立马就变了脸,不仅完全无视摄政王载沣的暗中授意和指挥,就连举荐者载涛的话也不买账。徐世昌自己牢牢把握了禁卫军之后,转手就送给了袁世凯。此时的载涛才明白,自己看错了人。更让他气愤的是,后来他打听到,给袁世凯“献策”放出流言吓唬他的人,正是这个徐世昌。
不仅如此,为了尽快逼迫宣统皇帝溥仪逊位,徐世昌为袁世凯想了个办法,他让袁世凯命令北洋军阀段祺瑞出面领衔,以64个北洋将领联名通电要求皇帝退位。在种种压力之下,1912年2月12日,隆裕太后颁布《退位诏书》,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皇权统治。
而据袁世凯的心腹梁士诒爆料,退位诏本由张謇起草,徐世昌又偷偷加入一句,强调袁世凯的政权是取之于清廷,并非得之于民军。就这样,载沣和载涛兄弟二人被徐世昌耍了阴招,失去了军权。那么,掌控几万兵马的堂堂皇城禁卫军首领,怎么被袁世凯的一道奏折就吓得丢盔弃甲了呢?这还得从载涛小时候的经历说起。
载涛出生于1887年,三岁时,就被哥哥光绪皇帝封为二等镇国将军,十五岁又晋封多罗贝勒,十七岁进入陆军贵胄学堂学习军事,他一点儿实战经验都没有,就已经身居高位。载涛是自幼在母亲怀里长大的孩子,谁知,十一岁的时候,没有任何先兆,慈禧太后一道懿旨就把他过继给了嘉庆皇帝之孙奕谟为嗣子。消息传来,刘佳氏哭得死去活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