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弗洛伊德原著 > 抑制症状与焦虑004(第1页)

抑制症状与焦虑004(第1页)

抑制、症状与焦虑004

附录一“压抑”和“防御”

弗洛伊德在第163页关于他使用这两个术语的历史说明,可能有一点误导作用,而且在任何情况下都值得进一步展开说明。在布洛伊尔时期,这两个术语的使用都是很自由的。“压抑(Verdr?ngung)”一词最早出现于《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绪言》(1893a),标准版,第2卷,第10页,而“防御(Abwehr)”[343]一词最早出现于第一篇论文《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4a)。在《癔症研究》(1895d)中,“压抑”一词出现十多次,“防御”一词出现得更多。然而,这两个词的用法似乎有某种差异:“压抑”似乎是指实际的过程,而“防御”则是这一过程的动机。但在《癔症研究》第1版的序言中,这两位作者似乎使这两个概念相等同,因为他们在谈论他们的观点时说:“性似乎作为‘防御’的动机……而起着主要作用——也就是说,作为压抑观念使之不进入意识的动机而起作用。”而且,在他的第二篇论文《再论防御性神经精神病》(1896b)的第一段,弗洛伊德甚至更明确地说到“防御”或“压抑”的“心理过程”。

在布洛伊尔时期之后——即从1897年后——“防御”一词的使用频率降低了。然而,尽管如此,它并没有被完全放弃,如在《日常生活心理病理学》(1901b)第1版第七章以及在《诙谐及其与潜意识的关系》(1905c)那本著作的第七章第七节等处不时出现。但“压抑”一词已经开始处于支配地位,并在《对“杜拉”的分析》(1905e)和《性学三论》(1905d)中频频使用。自此以后,注意力显然集中于变化上,见日期标为1905年6月的第一篇关于神经症中的性问题的论文(1906a)。在对他的观点的历史发展进行回顾以及在说明后布洛伊尔时期时,弗洛伊德曾提到过这一观点并写道:“……‘压抑’(现在我开始用它来代替‘防御’)……”(标准版,第7卷,第276页)

这句话中所存在的稍许误差,在《精神分析运动史》(1914d,标准版,第14卷,第11页)的一句类似的话中变得更加明显。这里,弗洛伊德在讨论布洛伊尔时期的结束时又说,“我注意到,作为某一排斥过程的结果,精神机构发生了自我分裂。这一过程我当时称为‘防御’,后来称为‘压抑’”。

1905年后,“压抑”的支配性仍持续增长,如在《对“鼠人”的分析》(1909d)中,我们发现(标准版,第10卷,第196页)弗洛伊德说到“两种压抑”,分别用于癔症和强迫性神经症。对本文所修正的框架而言,这可能是他所谓“两种防御”的特别明显的实例。

但是不久,“防御”作为比“压抑”更明确的术语,其有用性开始表现出来——特别是在他的心理玄学论文中。如本能的“盛衰”过程只是“压抑”的形式之一,开始被认为是对它们的“防御模式”(标准版,第14卷,第127页、第132页和第147页)。这里,“投射”又被说成是一种“机制”或“防御手段”(同上,第184页和第224页)。然而,直到十多年后,在目前这本著作中,才对这两个术语的不同用法做出明确的说明。

附录二弗洛伊德主要论及焦虑的著作目录

[在弗洛伊德的许多(或许是大多数)著作中,焦虑问题均有论及。下面的目录不无实际价值。其中,著作题目前的日期是弗洛伊德开始撰写有关论题的可能日期,题目后的日期是出版日期。方括弧中的条目为弗洛伊德的选著。]

[1893年,草稿B:《神经症的病因学》第二部分(1950a)]

[1894年,草稿E:《论焦虑的起源》(1950a)]

[1894年,草稿F:《选集Ⅲ》之一(1950a)]

[1895年(?),草稿J(1950a)]

1895年,《强迫症与恐怖症》第二部分(1895c)

1895年,《关于用“焦虑性神经症”将一种特殊综合症与神经衰弱相区别的理由》(1895b)

1895年,《对我的“焦虑性神经症”的论文所受批评的答复》(1895f)

1909年,《对一个5岁男孩的恐怖症的分析》(1909b)

1910年,《“野蛮的”精神分析》(1910k)

1914年,《从一例幼儿神经症史中得到的启示》(1918b)

1917年,《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25讲

1925年,《抑制、症状与焦虑》(1926d)

1932年,《精神分析新论》(1933a)第32讲(第一部分)

【注释】

[1]见《释梦》(1900a),第六章第一节,标准版,第5卷,第506~507页注。

[2]见《释梦》(1900a),第六章第一节,标准版,第5卷,第506~507页注。

[3][见《论潜意识》(1915e)的第四节。]

[4][兴奋的“数量”和“限制”的概念,在弗洛伊德的全部作品中比比皆是。在早期写的《科学心理学设计》(1950a[1895])中可以找到或许是对这些概念的最详细的讨论。特别请参见在那本书的第三部分,第一节靠近结尾处,对“限制”这个术语所做的长篇讨论。也请参见第34页(指标准版第18卷页码,下同——中译者)及以下。]

[5][这个观点在第63页被再次提到,而且在《受虐狂的节制问题》(1924c)中又进一步做了阐发。]

[6][参见《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八节的末尾——在这里,“审美的”这个词是在“与感觉或知觉的关系”的旧有的意义上使用的。]

[7][“恒常性原则”的提出,最早可追溯到弗洛伊德从事心理学研究之初。布洛伊尔在《癔症研究》(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年)他的理论部分第二节末尾(以半生理学的术语)详细讨论了这条原则,这是对此所做的最早公开发表的讨论。在这本书中,布洛伊尔将其定义为“一种保持大脑皮层内部兴奋恒定不变的倾向”。他在同一段话中指出,该原则是弗洛伊德提出的,其实,弗洛伊德本人在此前更早时便简略提到过一两次这个原则,虽然这些内容在他去世之后才发表。(见弗洛伊德,1941a[1892],以及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940[1892]。)在《科学心理学设计》一书的开始,弗洛伊德以“神经惰性”为名也对这个主题做了长篇讨论。]

[8][见《对心理活动的两个原则的系统论述》,弗洛伊德,1911b。]

[9][1925年增注]毫无疑问,基本的要点是,快乐和不快乐,有意识的感受,都与这个自我有关。

[10]参见弗洛伊德、费伦茨、阿伯拉罕、西梅尔和厄内斯特·琼斯(1919)关于精神分析和战争神经症的讨论。[弗洛伊德对此提供了一个导言(1919d)。也请参见他去世后出版的“对战争神经症实施电疗的报告”(1955c[1920])。]

[11][在德文中是“Schreck”、“Furgst”。]

[12][确实,弗洛伊德远远没有始终坚持他在这里所做的区分。他经常使用“Angst”这个词来表示一种恐惧状态,却没有提及未来。在这一段话里,他开始勾画在《抑制、症状和焦虑》(1926d)所做出的区分,这就是,把焦虑视为对创伤性神经症的一种反应——或许等同于在这里所谓的“惊恐”——和把焦虑视为这种事件临近时的一种警告信号。也请参见第31页他使用的“对焦虑的准备”这个短语。]

[13][《癔症现象的心理机制》第一节末尾。]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