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弗洛伊德文集全12册 > 抑制症状与焦虑004(第2页)

抑制症状与焦虑004(第2页)

[14][这句话的最后15个词是1921年补加的。所有这些内容请参见《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55页以下。]

[15]以后的进一步观察完全证实了这种解释。有一天,这个孩子的母亲出门几个小时,回来时她听到孩子发出“哦……宝贝儿”的问候声,最初她很难理解这句话的意思。但是,结果不久便出来了,在这段漫长的孤独的时间里,这个孩子发现了一种使自己消失的方法。在那面长长的几乎接近地面的镜子里,他发现了自己的镜像,这样,他趴在镜子前面的地上,就能使他的镜像“走开”。[对这个故事的进一步提及可在《释梦》中发现,标准版,第5卷,第461页注。]

[16]当这个孩子5岁零9个月的时候,他的母亲死了。现在,她真的“走开”了(“哦……嗬”),这个小男孩并没有表现出悲伤的迹象。确实,在这段间隔的时间里,他的母亲又生了另一个孩子,这引起了他最强烈的忌妒。

[17]参见我对歌德的童年回忆所做的注解(1917b)。

[18][参见在弗洛伊德去世后出版的论文《戏剧中的变态人物》(1942a)对这个观点所做的详尽研究。这篇论文很可能写于1905年或1906年。]

[19]参见我的论文《回忆、重复和逐步突破》(1914g)。[在这同一篇论文中可以找到早期所提到的“强迫性重复”,这是本书所讨论的一个主要的主题。(也请参见前面编者注。)——在下面几行中在特殊意义上所使用的“移情性神经症”这个术语,在这篇论文中也出现了。]

[20][把自我看作是具有某些功能的一个连贯的结构,这个看法似乎可追溯到弗洛伊德的《科学心理学设计》。例如,参见该书第一部分第十四节(弗洛伊德,1950a)。在《自我与本我》(1923b)中这个主题又被提出来并得到发展。尤其是参阅第一章结尾和第二章。]

[21][这句话的目前这种形式可追溯至1921年。在第1版(1920)中是这样写的:“或许自我的很大一部分本身就是潜意识的;可能只有它的一部分能被‘前意识’这个术语来涵盖。”]

[22]对抵抗之来源的一个更全面和略有不同的说明可以在《抑制、症状和焦虑》(1926b)第十一章中找到。

[23][1923年增注]我已在别的地方论证过(1923c),有助于强迫性重复的东西是治疗中的“暗示”这个因素——就是说,病人对医生的顺从,这种顺从深深地植根于他的潜意识的父母情结中。

[24][参见弗洛伊德在《精神分析导论》(1916~1917)第14讲的开头,对“三个愿望”的童话所做的比喻性的使用。]

[25][这个句子是1921年补加的。]

[26][参见C。G。荣格对这个主题所做的恰当说明(1909)。]

[27][在1923年以前,这最后一句话是这样写的:“强迫性重复本来是自我召唤来提供帮助的,就像它依附于快乐原则那样。”]

[28][见弗洛伊德《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610页以下,以及《论潜意识》(1915e),第二节。]

[29][知觉系统(theperceptualsystem)是弗洛伊德在《释梦》中第一次进行描述的(标准版,第5卷,第536页以下)。在后来的一篇论文中(1917d)他论证说,知觉系统与意识系统是一致的。]

[30]以下的内容是完全建立在布洛伊尔的观点基础上的,这是他对《癔症研究》的理论贡献的第二节中提出的观点(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弗洛伊德本人在《释梦》,标准版,第5卷,第538页,对这个主题进行了讨论,而且以前在他1895年(1950a)的《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三节中做过全面考虑。后来在他的论文《关于“神秘的拍纸簿”的说明》(1925a)又重新讨论了这个问题。]

[31][标准版,第5卷,第538页。]

[32][这一段话在《科学心理学设计》的第一部分第三节的后半部分就已经做了预见。]

[33]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见布洛伊尔的理论贡献的第二节,特别是在这一节开始的那个脚注。也请参见第8页脚注①。]

[34][参见《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五节和第九节。]

[35][见《论潜意识》(1915e)第五节。]

[36][弗洛伊德在他的《关于“神秘的拍纸簿”的说明》(1925a)这篇论文的结尾,再次讨论了时间这个观念的起源。这篇论文还包含着对“抵御刺激的保护层”所做的进一步讨论。]

[37][参见《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十节的开始部分。]

[38][参见《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四节的后一部分。]

[39]参见《本能及其变化》(1915c)[和《科学心理学设计》第一部分第六节]。

[40][参见《非贯注系统的兴奋不受影响的原则》(1917d),在弗洛伊德对此进行讨论的靠近结尾的一个脚注。]

[41][参见第13页的注释。]

[42][见《释梦》(1900a),标准版,第5卷,第557页;以及弗洛伊德《论释梦的理论与实践》(1923c)第九节。]

[43]括号中的这个短语在1923年是用“不是潜意识的”来代替的,这几个词出现在早期的版本中。

[44]见我对《精神分析和战争神经症》所写的导言(1919d)。

[45]参见我在别的地方[《性学三论》,标准版,第7卷,第201~202页]对摇摆和铁路旅行的作用所做的说明。

[46]参见我的《论自恋》(1914c)的论文[第二节的开始]。

[47]参见我的《释梦》第七章[标准版,第5卷,第588页以下]。也请参见布洛伊尔和弗洛伊德,1895(布洛伊尔的理论贡献的第二部分)。

[48][在这里以及在下一段开始使用的“本能的”一词德文是“Triebhaft”。“Trieb”这个词比英文的本能“instinct”一词含有更多的紧迫感。]

[49][参见弗洛伊德在论诙谐的那本书的第七章第六节的末尾所做的一些说明。]

[50][最后这6个词是1921年补加的。]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