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伟人风采作文 > 毛泽东文章中的修辞研究(第1页)

毛泽东文章中的修辞研究(第1页)

毛泽东文章中的修辞研究

修辞是讲话、写文章时在语言这个层面的技巧(不是立意、结构等宏观层面上),主要是为了更准确、形象、生动地表达思想,同时产生美感。它属于语言的形式艺术的范畴,是一门专门的学问,已有不少专著。影响最大的是陈望道先生的《修辞学发凡》。而在生活中人们也总在不自觉地运用修辞手段,愈是民间的、基层的语言,修辞愈丰富。毛泽东是既多读书又长期生活在群众中的人,所以他的文章中修辞手法运用极多且很自然。常能出神入化,收意想不到之效。当文章内容本已经表达清楚,可以收笔之时,突然又跃上一个台阶而开出艺术之花,有惊艳、奇绝之美。可知修辞这个东西本来就是专门锦上添花的。按说这不是对政治家、领袖的要求,我们也本不必以此来苛求于他们。但毛却能通此道,这得力于他年轻时的苦读多背,和后来留意向群众学习语言。于是这又为他的文章多增加了一份魅力。

我们这里并不作专门的修辞学研究,只是借门入径,来欣赏毛文。所以不必分得很细,也论不到所有的修辞。为了好记,大致可分为三个类型,一是句面形式上的,即还是那些字、词、句,但在形式上一经重新排列组合,即能产生新的美感,如排比、递进、对仗、倒装、顶真、叠字、回文等;二是材料上的,即在原句的基础上借来新的材料,加强作者的表述,从而产生新的美感,如比喻、双关、借代、仿拟、拈连等;三是意境上的,即主要目的是追求气氛、趣味、效果的美感,类似戏剧里的音响和绘画里的写意效果,比如夸张、示现、呼告、拟人、比兴等。这三个类型常常穿插互用,并不能截然分开。而且随着时代的发展,语言、修辞也在发展,比如现在已经出现了专门的网络语言和适应网络、手机的修辞。

下面我们分别举例。

一、形式上的

这类修辞的效果主要是作用于读者的视觉、听觉,初一接触,且不说内容,从形式上便产生一种美的享受。重在调动形式美的要素。

1。对仗

对仗又叫对偶,是指两个句式结构相同或基本相同,能产生整齐、平稳、饱满的美感。

领导我们事业的核心力量是中国共产党。指导我们思想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列宁主义。

《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词》

将“核心力量”与“理论基础”这样宏大的内容用一组对仗句表达。简明、扼要、易记。这成了一句著名的口号。

钟不敲是不响的。桌子不搬是不走的。苏联红军不进入东北,日本就不投降。我们的军队不去打,敌伪就不缴枪。

《抗日战争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这四句一、二与三、四各自组成对仗,但全部四句又组成排比。

二月一日来电读悉,极感盛意。中华民族与中国人民的解放斗争,百余年来,前仆后继。无数先烈的鲜血,洒遍了锦绣山河;亿兆后起的人民,表现了英雄气概。此次人民解放战争之所以胜利,是由于全国人民不畏强御,团结奋斗,各民主党派各人民团体一致奋起,相与协力,从而使人民解放军获得各方面的援助,使人民的敌人完全陷于孤立,胜负之数,因以判明。现在残敌尚存,诡谋时作。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手庇战犯,眼望美国,脚向广州。欲求人民解放斗争获得最后胜利,必须全国一切民主力量同德同心,再接再厉,为真正民主的和平而奋斗。诸先生长期为民主事业而努力,现在到达解放区,必能使建设新中国的共同事业获得迅速的成功。特电布复,敬表欢迎。

《复李济深等五十六人电》

“残敌尚存,诡谋时作。求喘息谓为求和平,待外援名曰待谈判。口诵八条,手庇战犯,眼望美国,脚向广州。”很漂亮的对仗,可以看出作者的古文底子。

2。排比

排比是连续用相似的句式和口气表述同一问题,形式整齐有一种步步紧追,排山倒海之势。如:

这个所谓“政府”究竟还存在不存在呢?它是存在于南京吗?南京没有行政机关。它是存在于广州吗?广州没有行政首脑。它是存在于上海吗?上海既没有行政机关,又没有行政首脑。它是存在于奉化吗?奉化只有一个宣布“退休”了的伪总统,别的什么都没有。因此郑重地说起来,已经不应当把它看成一个政府,它至多只是一个假定的或象征的政府了。

《中共发言人关于和平条件必须包括惩办日本战犯和国民党战犯的声明》

为了进攻而防御,为了前进而后退,为了向正面而向侧面,为了走直路而走弯路,是许多事物在发展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现象,何况军事运动。

《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

请问有什么意义呢?我们说,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吗?

《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

以上三例是分别对不同的对象,论述不同的问题,都熟练地用了排比。第一例连问三个“存在”(同时也是“设问格”)斥敌;第二例连用四个“为了”说理;第三例连用三个“是”肯定和歌颂。

3。反复

在陈望道先生的书中称之为“复叠”,我们不如就通俗地称为“反复”。是指将一句话(短语)或一个词反复说两遍或更多。反复与下面谈到的叠字虽然都是偏重形式上的美感,但又有不同,前者是意思上的重复,借形式来强调内容;后者是字词(更多是字)上的重复,借形式来营造形、声上的美感。

有些同志却在那里“无的放矢”,乱放一通,这样的人就容易把革命弄坏。有些同志则仅仅把箭拿在手里搓来搓去,连声赞曰:“好箭!好箭!”却老是不愿意放出去。这样的人就是古董鉴赏家,几乎和革命不发生关系。马克思列宁主义之箭,必须用了去射中国革命之的。

《整顿党的作风》

这段话中作者重复“好箭!好箭!”以强调那些嘴上只说空话,不联系实际的态度不可取。

4。叠字

叠字就是将一个相同的字连着重复使用,在句中造成一种铿锵、回环的效果,主要是收获音韵上的美感,所以在诗词中常见,文章中不多。如杜甫的诗“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毛泽东词中的“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赫赫始祖,吾华肇造;胄衍祀绵,岳峨河浩。

《祭黄帝陵》

资产阶级它不狂热?是冷冷清清凄凄惨惨切切的泄气性、悲观性了。

热门小说推荐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