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乐趣法则15:明确你的选择
让我们来玩个游戏,假设一下:“如果你买彩票中了几百万的大奖,你会怎么做?”你会想象得出你之后的生活是什么样的吗?我办不到。我不得不反复承认一点:在拥有很多选择的时候,做出一个决定是多么的困难。而且选择越多(也就是说理论上中奖的机率越大),做出正确的决议似乎就越来越不可能。如果我们能做人生中的一切想做的事情,所有的道路对我们都是敞开的,做决定这件事自然就很困难了。这就像是在中餐馆里点餐一样,要在290道菜中挑出一道菜来肯定是要花不少时间的——最后我还是会一如既往地选择吃素菜配鸭肉就饭。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选择往往是有限的。我们可以做一件事情,或者根本不去理会这件事。就这么简单,至少很多人就是这么认为的。我总是会在培训课程里见到学员们在寻找问题解决方案的时候是多么的轻车熟路,往往解决思路都不止一种。没错,这种时候如果能够创造性地穷极各方面的可能是很有意义的。缺乏选择的话,人们甚至都不愿意迈出改变生活的第一步。如果你也经常感觉自己想要改变生活中的某些东西,但却又别无选择,那么下面这个故事里提到的解决方法或许能够让你有些吃惊。
“我实现了我曾想要实现的一切。但是在谈到满意度时,其实还有很大的上升空间。”这句话出自克莱拉给我的来信,她是一位非常成功的企业顾问,也是一位年近50的精致女士。她的事业在她原本的公司合并之后遇到了滑铁卢,因此她以财务顾问的身份出来单干。她的各项计划总是制订得十分周密,但是她丈夫的支持力度并不是特别大。总的来说,她的丈夫……是一个大难题。她觉得她在**方面从来就不是很满意,但两人若是在40出头就相识相知,其实也余生无憾了。但除此之外,她告诉我,她可以和她的丈夫就职业上的一些问题展开深入讨论。我问了她:为什么你要和他一起(她经济独立,而且又没有孩子)。她的回答却有一些讽刺:“再参加派对的时候能够带一个男人一起去就已经非常美好了,这样我就不会被别的女人看不起了。”除此之外,她想要拥有婚姻。但克莱拉也因此陷入了两难,她本来和这个男人在一起就并不幸福,但她如果单身一人却又不会觉得更快乐。她到底该怎么办呢?
离婚还是凑合过?这就是我们之前谈到的话题里所谓的两个选择。但如果你的思维还能再发散一点,你就还能想出其他几个(众人眼里不寻常的)解决方案来。但谁说问题的解决方法必须要是循规蹈矩的呢?基本上讲,你得知道,你在生活中某件事情的选择绝对会多于两个。
一本印度的法学书里有这样一则古老的故事,十分巧妙地诠释了选择多样性的基本原则。
在两座村子之间有一眼泉水,两个村子里的人为了这眼泉水争了起来。各个村子都声称这眼泉水属于他们。由于双方无法达成一致,于是闹到了法庭上。法官会做出什么样的判决呢?他可以把这眼泉水判给甲村或者乙村,对吗?没错!但是也可以这两个村子共享这一眼泉水,或者双方都别想得到。
就正如这则故事里所描述的一样,我们总是有两个以上的选择。你可以选择“这一个”“另一个”“两个都要”或者“两个都不要”。在后两种的情况里,我们得用上一点想象力,这样才能够找出问题可能的解决方法。
我们可以用克莱拉的案例来解读一下:
方案A(这一个)可以是:克莱拉就让自己的一切都保持现状。她与她丈夫的这段关系虽然不能够使她幸福,但这段关系也有其好处。
方案B(另一个)可以是:克莱拉和她的丈夫离婚。这会使得她更加的独立,同时也会增加她碰到另外一个能够让她幸福的男人的概率。但是克莱拉并不敢迈出这一步,因为她很珍重“结婚”的这种感受。
方案C(两个都要)可以是:如果克莱拉不愿意和她的丈夫离婚,但是两人住在一起又不开心,那么她可以自己找一个房子住着,给自己更多的自由。只有在双方都有兴趣的情况下她才和她的丈夫碰面。即半结婚半离婚的状态。
方案D(两个都不要)的话,我们可真的得多一些想象力:克莱拉可以非正式地与她的丈夫离婚,即只有她和他两个人(也许还有两人最好的朋友)知道这件事情。这样一来,克莱拉可以继续保持婚姻,也不必孤身一人前去聚会(或者她可以声称她的丈夫病了)。尽管如此,她能够获得更多的独立性和自由,为了她自我的理想和需求。当然,方案D只有在夫妻双方都无异议的时候才行得通。
也许你现在对此持怀疑态度,因为你觉得方案C和方案D很陌生,从社会层面上来讲并不被认可,或者你就是觉得这样很奇怪。乍一看可能还真就是这样。但是如果你和这个问题纠缠的再久一点,你就会发现:如果人们不让自己的决定受到任何限制,这个世界会变得更加宽广。是的,方案C与方案D听起来很不循规蹈矩,但也许这么做会使得克莱拉和她的丈夫更加幸福。而这才是最后真正重要的一点。
在生活中很多时候我们所面临的解决方案都不止两个。为此,我们需要开动一下脑筋,也需要勇气来做出不同的思考与行为。请你把各种不同的场景都演练一遍。在你工作不顺心的时候,你又有哪些选择呢?
A:你让一切保持原状,自己继续承受。
B:你选择辞职。这样做的话一方面你解放了自己,但是你自己真正并不想要这么做,因为你已经喜欢上这里的同事了,另一方面这份工作给你提供了安全感。
C:你只在公司里工作半天,剩下的半天就在家里做果酱,然后把果酱放到网上去卖。这可能正是你的热情所在,但是你还不能够以此为生。
D:你可以在公司内部转岗。除此之外,还有其他选择。
E:你先休假一年看看。
F:报名参加一些继续教育或者培训课程,在此期间再做出一些改变。
只要我们再琢磨一些时间,我们肯定还能发现更多的解决方案。你可以尝试这样的思考方式,其实在工作当中我们早就已经在这样干了,我们和同事凑到一块进行一场“头脑风暴”,团队的所有成员都会穷极自己所想到的全部主意拿出来讨论。没有限制,也(几乎)没有禁忌。有一些想法,最初人们觉得它们很不切实际,但之后却能引起轰动。试想一下,五十年前的人们怎么想象,才短短几十年的时间,信件、图片还有视频就能够在几秒钟内可以横穿整个世界?
请在你自己私人的领域里也尝试做一次“头脑风暴”,和其他人坐在一起好好地思考,每个人都应该把自己不加过滤的想法摆在桌上。然后你就会发现,当人们一起出谋划策的时候究竟能发现多少个解决方案。特别是当我们不再总是找同一批人来提供支持时,这个“头脑风暴”可以来得更加成功。还有一些人,他们正是给你带来无解问题的那些人,这些人你可能也不能找。爱因斯坦都知道:“你不可能用产生某个问题的思维结构去解决这个问题。”而你可以找一些来自不同领域、不同收入群体以及不同年龄层次的人来进行横向思考,他们在你的角度看来是和你完全不一样的,你因此可以得到一些完全不一样的解决思路。刚开始你可能会抵触这些“不拘一格的解决思路”,因为它们对你而言有些离经叛道,但当你真正开始思忖“跳出盒子”的时候,你很快就会喜欢上这些思路。
如果你的选择还是仅限于两个,接下来这句话很适合你:
如果你有的选,就请选更积极的那个。
为了撰写这本书,我收集了许多对话。有一个问题反复多次出现,即一个人的秉性在多大程度上决定生活乐趣的多少。大多数人是这样一个看法:“杯子半满型(乐观型)”的人做事会轻松一些,但是“杯子半空型(悲观型)”的人凭借一己之力也能够完成不少事情。
西蒙娜·舍尔伯格博士(Dr。SimoneSchelberg)是美因茨西南无线电台的电视部总监。我推测,她天生就属于那种乐观主义者,因为人们经常看见她笑。但当她向我讲述她在生活乐趣方面有多努力时,我还是有些吃惊的。某个周日,她独自坐在家中,生活中的那些烦心事不是一般的恼人,而是相当的恼人。这时候,她会把她感觉到的所有糟糕事情都写在一张单子上,很多都是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可能每个人都经历过暗无天日的时期,在这段时期里,哪怕红酒配橄榄也抚慰不了我们的心灵。西蒙娜·舍尔伯格的清单是这样开始的:
?电话响个不停,真是烦人。
?一直都赶进度——这样实在是太累了。
?今天为什么要下雨?我们还想着去兜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