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撸清”民国旗袍
广东省博物馆“百年时尚”香港长衫展17号开展了,好久没有一个展览让我如此渴望去看。
旗袍容易让人联想到的常是女人紧裹身体、曲线窈窕的样子。可是,香港称旗袍为“长衫”,反而点出了旗袍最原本的样子。
说到旗袍,有两点容易搞晕——
一是民国年份,二是旗袍变化太多分不清时期。
旗袍盛行,长度忽长忽短、袖身忽宽忽窄,变来变去,令人眼花缭乱。
年代换算方法:1912年1月1日始称中华民国,也即民国元年。
计算时用1911加减。比如1937年就是1937年-1911年=民国二十六年。
所以,为方便了解长衫的基本形态,我把20世纪20年代、30年代旗袍变化最多的时期画成了年轴简图,图中标上了民国年份。
此次并未做发型、化妆、图案等流行全案,仅作为简单区分旗袍基本特性用,无法详尽。
为什么没画20世纪40年代?因为20世纪40年代之后,旗袍变化没那么复杂,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一段时间里,旗袍基本消失于内地,也只有在香港持续了十多年。之后旗袍仅成为选美所穿的一款服装。
今天,传统文化被发掘,旗袍重回女人们的衣橱。在风情万种这个命题下,怎么能少得了一件旗袍呢?
20世纪20年代平直宽身倒大袖
一部旗袍史,离不开长了短,短了长,长了又短,这张伸缩表也和交易所的统计图相去不远。怎样才算时髦呢?连美术家也要搔首问天,不知所答的。
——曹聚仁
·初兴旗袍类似男子长袍。
·1919年(民国八年)
·五四运动后,前卫女学生开始穿长袍。
·1916年(民国五年)
·流行曳地长裙。
长得拖脚背,走一步还得把衣服提起一些。即使是整天闲着无事的小姐们,也不胜其苦。
这种苦楚随着五四运动的到来终于有了改观,1919年,旗袍已上升到膝盖下,比五年前短了七八寸,袖口也随之缩小。
·1927年(民国十六年)
·典型平直,宽身、倒大袖。
此时女子的旗袍跟着政治上的改变而产生大变,当时女子虽想提高旗袍的高度,但是先用蝴蝶褶的衣边和袖边来掩饰她们的真意。1928年全国统一,于是旗袍进入了新阶段。高度适中,极便行走。
——《旗袍的旋律》
·1928年(民国十七年)
·旗袍高度甚至提高到膝盖以上。
“无论冬夏,膝盖以下是一双粉红丝袜,这是民国十七八年的事。”
这种新改变的旗袍,穿起来可说时髦极了,美丽极了!可是一双肥满而圆润的大腿,暴露在冷冽的天气之中,仅裹着一层薄薄的丝袜,便能抵御寒气的侵袭吗?(叶家弗《女子的服装》,《民国日报》,1928年11月20日)
为了美,女子们的胆量,从来是突破季节,穿越四季的。
·1929年(民国十八年)
·高度适中,便于行走,小腿成视觉焦点。
·袖口变短缩小。
·1929年(民国十八年)
·国民政府将旗袍列为礼服。
·规定了女子礼服的袖长——过肘与手脉之中点,虽有规定,但民间无视。大多数女子“衣袖很短,不过到臂弯为止”。
20世纪30年代黄金时代窄身修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