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贷困局:怎样的钱不能借
最后我们来分析一下与借贷有关的骗局。与理财赚取收益相比,我们必须同时明白怎样的钱可以借,怎样的钱是不能借的。对借款者来说,有时候一无所有并不是最可怕的,可怕的是资产一无所有,却有一屁股债。
2018年底国内网络曾经广泛引用香港汇丰银行公布的统计数据:中国内地“90后”人均负债比已高达1850%,也就是说每个“90后”平均负债12万元。很多年轻人拿着5千的月收入,靠着负债过上了月入5万、家庭资产千万的金领生活:名字必须英文的,衣服必须品牌的,包包必须限量版的,外卖经常带生鲜的,隔三岔五去趟欧洲日本购物是必备的……
世界太新奇,为何偏偏我没有参与感?遏制不了消费欲望,尤其遏制不住攀比型消费欲望,月入5千和月入5万有着同样的消费信条和单子,很容易陷入借贷困局。
月光仍旧满足不了欲望怎么办?
有人的回答是借钱消费也要跟上时代,青春一定要奔放,生活一定要有仪式感,这样才不辜负自己。先是用信用卡每个月只还最低还款额,蚂蚁花呗、京东白条,最后连网贷都要借一下……
我们赞成通过借贷平衡一生现金流,但是,我们坚决反对借贷消费,尤其是年轻人的消费借贷。消费借贷不产生现金流,反而会消耗后期现金流。在借贷期内借款人现金流流入一般不会出现实质性提升,现金流支出却会因为消费借贷减少,甚至让借款人入不敷出。
消费信贷完全不同于资产信贷,资产信贷最终扩大的是资产,消费信贷是纯粹的负债,所谓消费品一定无法变现(或者折价率极低),是要减少总资产的。
资产信贷让人振奋,消费信贷却像金融鸦片,尝了第一口就想第二口,吸食成瘾又难以戒除,这一点的坏处是怎么说都不为过的。
无论是车贷还是消费贷,一切带有炫耀性和不带有炫耀性的消费都不能通过借钱解决,无论车、手机、服装、包包、旅游……统统不能靠借贷解决。换一种说法会更明确,您见过哪家企业会为了修整食堂借钱?
车贷是最典型的消费贷。以车贷为例,经销商往往会推荐一些金融服务公司,甚至提出无息贷款的条件(当然会收一定的手续费)。实际上,这些所谓金融服务年化利率并不低,即使在银行业务中车贷也是一项不良贷款率偏高的产品,不是很受金融机构欢迎。真正喜欢车贷的是车企,不是金融机构,反正汽车销售出去了,至于购买者能不能还钱可不是车企的事儿。
再来分析一下,车贷一般两年就要利随本清,本息合计折合到两年的每一个月,会侵蚀掉很大一部分月收入。如果家庭或者个人在购车的时候拿不出这部分钱,坚决不建议贷款买车。车贷只适合平衡短期资金流的用户,即手边有这部分钱,但可能有其他用途,很快就可以平衡这部分缺口的家庭。
反对车贷还有一个重要的理由,就是部分银行对身上背着车贷的客户是不放房贷的,房贷与车贷,孰重孰轻一目了然。
至于信用卡,强烈反对大额分期付款,分期付款确实减轻了当期现金流压力,但只是把压力分散到短短的几个月内。
反对分期付款的最大理由也是房贷审批。对信用卡发卡银行来说,住房贷款、信用卡是不同的部门,双方关注点完全不一样,两个部门考核截然不同,每个部门都只关注自己的收入,信用卡业务收入主要来自分期付款,所以信用卡部门鼓励分期付款。对房贷部门来说则完全不是一码事,他们一定要关注房贷本金安全,对分期付信用卡的客户存在戒心。分期付款只要按期还款就不会产生不良征信记录(正常情况下征信报告不体现信用卡分期付款政策),但是,一个连日常消费都要靠分期的人,现金流会稳定吗?
信用卡审批比较严格,网贷就比较简单了。蚂蚁金服发布的《2017年年轻人消费生活报告》,2017年已有4500万人开通了蚂蚁花呗。相对来说,网络借贷审批比信用卡容易得多,价格也相对高。很多机构声称只有手续费,没有利息,年化利率不超8%——这利率真的和做慈善一样。
实际不是这样的,每期的本金是一定要还的,但手续费的计费基准却永远都是本金——哪怕是最后一期,这样计算下来实际利率根本就不是宣传的那样。
以某股份制银行的分期产品为例,12期分期,每期费率为0。82%,年化利率为9。84%(0。82%*12),12000元每期需要偿还本金1000元,每期利息为98。4元(12000*0。82%),总共需要偿还利息1180。8元(96*12)。
9。84%的年化利率看起来比某宝的借呗利率(利率为日息万分之3。5)还要低,其实这里面藏着很多猫腻。
分期还款时,明明欠的本金越来越少,却还按照初始本金偿还利息,这其实是在玩一个数字游戏,9。84%只是名义利率,实际利率要比这个高很多。
实际利率是多少?
很多人不会算,其实很简单,用Excel表格里的IRR函数(计算内部收益率的函数)计算可知,每期实际利率为3%,年化利率高达36%。
一次又一次借贷带来的消费快感,还款延迟又会带来一段资金压力空窗期,这些都是借贷消费的理由。但是,借贷消费不可能实质性缓解现金流短缺,反而会造成财务状况恶化,原本可有可无的东西变成了负债。
请记住,借贷消费最恶劣的不是对现金流产生多少影响,而是培养了随便借钱的坏习惯。一旦习惯于用借贷消费,克制欲望的能力便会直线下降,这就是所谓的“棘轮效应”。老祖宗说的“由俭入奢易,由奢入俭难”就是这个道理。
欲望是一条不能跨越的底线,之前有消费能力控制,没有钱就买不到;自从有了网络借贷,消费欲望控制的上限对某些人变成了借贷上限、借贷极限,一旦到达极限就是毁掉人生。
人类的物质性需求源自生物性,美好没有止境,**也就没有止境,消费层级递增也弗远无界。开始可能只是用信用卡分期付款买一部手机,后来想买的东西越来越多,借得也就越来越多,信用卡额度不够,于是花呗、白条、网贷……虱子多了不怕咬,直到到达还贷的极限,整个人生都被毁了。
仅以吃为例,人们常说的一句话是“食色性也”,还有一句古训我们不常说,叫作“口腹之欲,心智之养”。后面这句话的意思是,有心智的人会控制“吃”的欲望,不可能无限制满足它。
所谓山珍海味,所谓“色香味意形”没有人不喜欢,或者说美好的东西每个人都喜欢。但是,不是所有人都买得起这些好东西,即使古代帝王,如果在饮食上极尽奢侈都怕悠悠史笔,何况普通人?
“控制欲望”意思很浅显,听起来也很简单,却是世上最难的事儿,人生之难就难在放弃,尤其是让一个没有经历过的人放弃能得到的享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