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书网

奇书网>理财课分享 > 市场可知(第1页)

市场可知(第1页)

市场可知

2015年股市伤害了很多人,有人在销户前找我咨询诉苦。我问为什么,他说感觉整个市场都在跟自己过不去,自己买入哪只哪只跌、卖出哪只哪只涨,整个市场跟自己反着来,好像有人盯着他操作,专门让他赔钱。

真是太神奇了……

在市场上赔钱的人都有这种感觉,觉得整个市场都在跟他作对。既然如此,我教您一个很好的方法——把计算机屏幕倒过来180°,您不是买入就赔、卖出就涨吗,按照这个逻辑,反着看K线就一定可以赚钱了。

把计算机屏幕倒过来肯定是一句笑话,但有相似感觉的股民恐怕不在少数。自己就那仨瓜俩枣,却总不能如愿盈利,好像账户被人盯上,进了一个诈骗圈,难道真的有庄家在监控自己的操作吗?

这事儿真没有,监控他人账户操作是违法行为,即便庄家有这个能力,也不会为了散户几毛钱去干那些偷鸡摸狗的勾当。

股票投资最难的就是选择买卖点、选择标的(哪只股票),在一个变化的市场中一切选择都有风险。不要小看买和卖的选择,二选一,可能就是选不对;与选择买卖点相比,选择股票相对容易些,只要时机选择正确,任何一只股票都有赚钱的时候,差别还是在买卖点的把握。

问题的根本,还是落实到股民自己身上。绝大多数股民之所以亏损,是没有弄清楚下面的问题:市场到底是一片混沌,还是遵循一定的规律?

回答这个问题之前,先解释另一个更基础的问题:市场到底是什么?市场就是上海、深圳证券交易所,是投资者集中买卖股票的地方?

股票市场的确就是交易所,但是,交易所只是股票交易的表现形式,不是根本。交易所里演绎的是每一个投资者对财富的贪、嗔、痴、疑、慢,如果人性永恒,市场规律将同样永恒;如果人性可知,那么市场也就是可知的。在某一个确定的时点,全世界的交易所都在演绎着同样的故事;自荷兰阿姆斯特丹证券交易所建立起,任何一个时段交易的特征也都是一致的。因为,在真实的利益交换面前,人性无所遁形。

市场既然是人性的一种反应或者说表现,那么所有的股票交易就都有类似之处,不同之处只是筹码。很多股民痴心于选股,总想在1000多只股票中选出一只一飞冲天的股票,但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来说,选择A股票和B股票不存在显著差异。对于真正的技术高手来说,所有股票的本质都是一样的,目标都是低吸高抛,都是一样赚钱的筹码,不同的只是名字而已——大盘股、小盘股、蓝筹股、白马股,可能筹码特点会有一二不同,但交易遵循的逻辑却是一样的。

悟道者从来不在意做哪只股票,只要遵循市场之道,所有股票都可以获利,区别只是筹码名称存在差异,盈利空间会出现差别。至于按照财务数据、基本面、板块来分析,这是另外一种投资模式,这里不涉及。

古人云,君子爱财,取之有道。在股市中这个“道”就是每一个人对市场的感悟。

与其关心标的,不如将心思放在如何领悟市场之道。道可道,非常道,市场之道就是解读市场的方法。任何市场都有规则,变化的市场、变化的价格,永远不变的是市场的规则,是市场之道。

什么才是市场之道?

1950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有个名叫砝码(EugeneF。Fama)的教授在AER【AmeriicReview,全世界排名第一的经济学学术期刊。】上撰文,提出了“有效市场假说”。砝码是当代金融学奠基人,这篇文章所提出的“有效市场假说”则是当代金融大厦的根基。砝码因此获得了2013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全世界最高权威奖项的肯定。砝码被冠以“现代金融之父”的头衔,有如殊荣,可以得出结论了吧?

“有效市场假说”简单说就是市场价格可以反映一切信息,所有知道的、不知道的、已经发生的、将要发生的,都反映到了一点——价格。价格反映一切信息,是股票市场分析的基础和前提。

令人啼笑皆非的是,砝码在全球金融界顶尖圈层并非无敌,反对他的声音很强烈,反对者也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的殊荣。

2017年,美国经济学家理查德·塞勒(RichardThaler)因在行为金融学提出了“输者赢者效应”而获得诺贝尔经济学奖。所谓“行为金融学”从基础上否定了当代经济学的根基性假设“理性人”,证据之一就是资本市场上投资者的非理性。

关于这个问题,塞勒提出:投资者总是根据过去的经验对未来进行预判,对于历史上接连出现坏消息和好消息的公司投资者总是过度评价,导致两种类型公司的股价偏离其基本价值,市场会对这种情况进行自我修正,低估的坏消息公司股价会上涨,投资者获得正的超额收益;高估的好消息公司股价会下跌,获得超额负收益。

热门小说推荐

小阁老
三戒大师小阁老
...

最新标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