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富之心:自信改变人生
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
说清怎么赚钱、怎么理财,必须明白什么是钱,什么才是财富?钱是什么,是人民币、美元、金银珠宝、房子,还是比特币抑或其他?
这又是一个很难说清楚的问题,钱是财富,又不是财富。无论人民币、美元还是金银珠宝,只是财富的一种表现形式,说穿了是财富存量的计量形式,不是财富本身。即使货币,有法偿能力的时候就是财富、一般等价物,没有法偿能力就是一张废纸,包括金银珠宝在内都是一样的道理。
究竟什么是财富?
这又是一个非常难的问题,财富融合了人性的所有优缺点,某种程度上,财富就是人性。遗憾的是,人类自身向来很难看穿自己,说清楚财富就更难了。
在我们的逻辑里,人,也就是自己才是每个人一生最大的、唯一的、恒久的财富。试想一下,所有的钱都是自己和家人赚来的,天上岂能掉馅饼?
真正的财富是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创造力或者说创新能力。正如华为创始人接受央视采访时所说:“什么都没有了,只要我的人还在,我就可以重整雄风。”这种能力小则让一个人、一个家庭安身立命,大则让一个国家屹立于世界。“二战”后,英、日等国家同样满目疮痍,短短数年之间便迅速崛起,靠的不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而是几代人、几十代人积累下来的人力资本。钱总有花完的时候,没有创造力,何以继之?
如果用一个学术名词,这种创造力被称为“人力资源”;用通俗的话说,就是一个人赚钱的本事。
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探索未知的世界,创立一个学科、创立一个产业、创立一种新的商业模式;普通人在某行业里摸爬滚打,人熟路熟能赚到钱,这种能力综合了一个人的履历、经验、能力、心智,体现在国家就是综合国力,体现到个人就是赚钱的本领。
很遗憾,具备创造力的民族不多。在国家层面,除了老牌资本主义国家,新兴市场国家就那么几个;在个人层面,招聘年薪10万的人一抓一大把,招聘年薪百万的却根本无人敢问津。
在没有其他标准的时候,财富是一种符号,是衡量一个人、一个家庭、几代人人力资源的镜子。这面镜子如此清晰,清晰到锱铢必较,一切都将无所遁形,无论贫富贵贱,喜、怒、哀、乐、怨憎会、求不得、爱别离……
世间百态不过如此。
再回到理财。理财并不单纯指代赚钱,赚钱只是理财的一小部分。理财的最终目标是借助融资手段平滑一生现金流,钱尽其用的前提下最大限度提升每一个人的人力资本。那么,要如何获得求财所必需的人力资本?
这个话题让我们从一本畅销书说起……
曾经有一本名为《我在底层的生活:当专栏作家化身女服务生》的书畅销全球,美国作者芭芭拉卧底社会底层,想探究为何这些人不能完成阶层跃迁。芭芭拉原本认为,阶层跃迁应该很简单,多提升自己,多磨练自己,应该很快就能学会一项技能,为什么世界上会有这么多穷人?
为了寻找贫穷的真相,芭芭拉潜入贫民窟,试图寻找答案: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他们停留在社会的底层。如果身处其中,以自己的见识和能力,是不是能够迅速脱离底层?在长达数年的卧底生涯中,芭芭拉断绝了自己之前的经济来源,去体验社会底层如何挣扎求生。
芭芭拉辗转于不同城市,先后做过很多行业:餐厅服务员、旅馆服务员、清洁女工、家政、沃尔玛售货员等,期间也遇到了很多不同背景、个性迥异的上司与同事。
她最终得出结论,认为身处底层,无论哪一种工作、哪一个上司都不可能改变当前的命运,也不可能提升自身人力资本。
底层没有传说中的怜贫惜弱,没有救人于水火的大侠,更没有灰姑娘变身公主的童话,只有为了蝇头小利的搏杀,为了获得一点收入无所不用其极,至于道德根本就被视若无物,甚至完全是强盗逻辑。
雇主千方百计削减她的薪水,延长她的工作时间,更换工作、更换城市只是改变一个生存地点,改变不了生活本质。在市区工作收入会高一些,却租不起附近的房子,在远郊居住会耗费大量时间,工作强度也会陡然加大。
所有生活经历只是不同形式匍匐在社会底层,严酷的工作环境使人疲惫不堪,不可能有提升自我的机会。很多情况下这个层次的人们没有任何积蓄,不可能冒着失去一周、一个月工作的风险去更换工作,因为他们要活下来。
更糟糕的是,芭芭拉的结论显示,美国三分之一的劳动力无法获得一份比较体面的收入,他们工作一辈子也不可能有钱买到足够多的食物,只能勉强活着。
全书由此得出结论,美国阶层固化越来越严重,底层民众越来越难以改变自己的命运。
读完芭芭拉的宏论,有一个问题久久萦绕在我脑海:固化的一生、板结的阶层,是钱错了,还是世界错了?
阶层固化是金钱的罪过吗?
答案当然是否定的。从古至今,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都有贫有富。同样的道理,阶层跃迁也存在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俗话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芭芭拉的结论更符合一部分人为失败寻找外因的心态,自然得到追捧。
2005年,尤努斯因创办乡村银行获得诺贝尔和平奖。在尤努斯乡村银行获得贷款的人往往只需要三五美元,就是这些三五美元的贷款者(很多还是女性),凭着微不足道的钱起家,用一个又一个励志故事把尤努斯送到了诺贝尔奖的神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