达娃扎西的手指重重敲在桌面上。
这是赤裸裸的认知建模??通过分析儿童语言节奏、情绪起伏、注意力集中模式,反推不同环境下成长个体的心理韧性曲线。结合土壤毒性数据,就能精准预测哪片土地上的下一代最容易被操控、分化或收买。
“他们不只是想毒害身体。”她喃喃道,“他们想驯化灵魂。”
当晚,她独自驱车前往县档案馆,调阅二十年来所有涉农科研项目的审批记录。在一堆尘封的纸质卷宗里,她找到了一条不起眼的信息:2003年,“根系计划”雏形申报时,曾遭某外资环保基金会强烈反对,理由是“技术过于超前,可能引发社会不稳定”。当时负责评审的专家之一,正是沈知远的父亲。
而那份反对意见书中,赫然写着一句话:“当民众开始听懂土地的语言,统治的成本将成倍上升。”
她把这句话拍了下来,发给李哲。
三天后,国安部门联合行动,查封“绿源智控”总部,控制相关人员十二名。搜查中发现大量内部文档,证实该公司长期接受境外非政府组织资金支持,任务代号“静土”,目标是在十年内完成对中国基层生态话语体系的替代性建构。
所谓“替代性建构”,就是先制造危机,再提供虚假解药,最终让人们习惯于依赖外来解释框架理解自己的土地与生活。
最讽刺的是,他们在内部培训手册中写道:“中国人迷信经验,只要让他们看到‘科学数据’,就会放弃祖辈口耳相传的判断。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传统,而是让它沦为笑谈。”
达瓦扎西看完审讯笔录,一句话没说,转身走进冯家屯小学。
教室里,孩子们正在上自然课。老师指着墙上的土壤剖面图讲解:“表层腐殖质是最宝贵的,它是由无数死去的植物、动物、微生物一层层堆积形成的,就像一本写满故事的书。”
一个小女孩举手:“老师,那如果我们现在不保护它,这本书会被撕掉吗?”
“不会被撕掉。”达瓦扎西接过话筒,走到讲台前,“但它会被涂改。有人会往书里插入假页,让你以为荒芜是常态,污染是必然,贫穷是命运。但他们忘了??真正的书,是由活着的人继续写的。”
她拿出那块来自贵州的红布包土,轻轻放在桌上。
“这是我收到的最贵重的礼物。不是因为它有多干净,而是因为一群人宁愿冒着得罪权势的风险,也要留下一句真话。他们知道,总有一天,会有人回来读这本书。”
放学后,她带着十几个高年级学生来到大棚旁的观测井边。按照“十年之约”的仪式,她们要将新一批纸条埋入地下。但这一次,达瓦扎西提议加一项内容:每人带一瓶自家菜园的土,倒入井底四周,作为时间胶囊的一部分。
“十年后打开时,不仅要看你们写了什么,还要看这片土有没有变坏。”她说。
孩子们认真照做。有个男孩悄悄告诉她:“我倒进去之前,对着土说了句话。”
“说什么?”
“我说,你要替我记住,2024年春天,我和同学们一起打赢了一场看不见的仗。”
她笑了,揉了揉他的头。
夜里,她再次登录系统,发现全国新增两个激活节点:一个是新疆伊犁河谷的牧民帐篷,另一个是海南三亚的渔村小学。两地传回的第一条数据都不是温湿度,而是一段视频。
伊犁的孩子站在草原上,指着脚下:“这是我家三代放牧的地方,羊吃了这里的草,奶是甜的。我不准任何人把它变成灰的。”
三亚的女孩蹲在海边红树林里:“爷爷说,mangrove(红树)是海的孩子,它们的根抓着泥,不让海水吞掉陆地。我也要像它们一样。”
两段视频末尾,都有同一行自动生成的文字签名:
**“本记录由一名八岁男童六岁女童见证,他们说:我们不会忘记。”**
她把这两条数据设为首页轮播,然后打开了自己十年前的工作日志。翻到一页空白,她提笔写下:
“致未来的读者:
如果你正生活在一片还能闻到泥香的土地上,请不要感谢我。感谢那些在黑暗中仍选择相信光明的普通人??是他们用一次次采样、一声声童言、一捧捧真土,筑起了抵御谎言的堤坝。
而我所做的,不过是未曾转身离去。”
写完,她将纸条折成飞机,投入观测井。